久有凌雲志。
井岡山就在眼前。
井岡山,安祥深邃,地勢高峻,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奇峰磅礴,峭壁林立,在江西和湖南的交界處,在羅霄山脈萬洋山的北段,在“溶盡黃廬桃園色,何須跋涉訪名川”的詩意裡。
井岡山有雄偉的山巒、靈動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壯觀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珍稀的動物、奇異的溶洞,有集雄、險、奇、秀、幽為一體的自然景觀,有上百處保存完好的革命史跡,有15萬人口,有1300多平方公裡土地面積。
遠遠望去,井岡山的深沉、厚重象一位飽經滄桑、胸有成竹的政治家,既令人敬畏,又令人塌實;走近一點,井岡山的清新、靈秀又象一副氣韻生動的畫軸,既令人心胸爽朗,又令人想象欲飛;走進井岡山的懷抱,井岡山更象一個才情橫溢的詩仙,既浪漫,又熱情,還有層出不窮的雄才大略引人注目。
當雲的飄逸驚起思緒;
當霧的迷茫蕩漾芬芳;
當花的浪漫盡情綻放;
當紅的想像充滿心胸;
當綠的視野滿目琳琅……
井岡山就是,
中國人夢一樣的故鄉……
井岡山引人注目的紅色歷史是從七十九年前開始的。
1927年,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將紅旗插上了井岡山,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第二年春末夏初的時候,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在龍江江畔,偉人毛澤東和朱德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於是,紅軍真正地誕生了。
1962年,朱德重上井岡,再次感歎井岡山逶迤起伏、氣勢非凡,真是天工鑄就雄姿,革命賦予輝煌,於是欣然命筆,為井岡山提寫了“天下第一山”五個大字。
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用浪漫和豪情寫下了《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多少年過去了,井岡山成了我們心中的牽掛,我們發展的動力,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向往的聖地。
2006年1月,春寒乍暖,懷著對井岡山的向往、對紅色土地的崇敬、對革命先輩的緬懷,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铧率代表團來到了井岡山。17日,何厚铧一行首先來到了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這是一座紀念一萬五千七百四十四位有名和更多的無名英雄的陵園,陵園位於茨坪北面的北巖峰上。北巖峰的山體猶如一尊羅漢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神壇。陵園按“佛”型山體因山就勢興建,占地面積26.68公頃。在紀念堂、在碑林、在雕塑園、在紀念碑,何厚铧懷著深深的敬意和拳拳的思緒瞻仰、膜拜著開創根據地的領袖、將帥和先烈們,在革命先輩的英雄故事中奔騰、沉浮、升華……
車隊在滿心、滿目的綠色中奔馳,很快來到著名的黃洋界景區。黃洋界幾乎跟井岡山一樣有名,因為它是井岡山的五大哨口之一,還因為那句詩——“黃洋界上炮聲隆”。撫今追昔,黃洋界還是原來的黃洋界,只是炮聲已經隨著時間的車轍轟響於很久很久的從前了。倒是眼前的莽莽松濤似乎還隱含著陣陣金鼓之聲,讓人無法平靜。還記得駱賓王嗎?他有一首詩:“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是啊,雖然“昔時人已沒”,但是黃洋界上歷史的滄桑卻烙在我們的記憶中。在黃洋界,何厚铧特首參觀了黃洋界紀念碑和朱德題字碑。這一天,黃洋界峰巒疊嶂,萬裡無雲,登臨送目,令人心胸坦蕩,凌雲之志油然而生。
井岡山山深林茂,雨量充沛,素有“如情似夢井岡水”之說。離開黃洋界,何厚铧一行來到了有“五潭十八瀑”之稱的龍潭。龍潭又稱五龍潭,因五神河水在不到
穿過驚心動魄的龍潭麗景,何厚铧特首抵達了大井毛澤東舊居。簡陋的房屋、昏黃的煤油燈、陳舊的木桌木凳、屋後繁茂的常青樹……隱藏的是毛澤東訪貧問苦、改造王佐部隊、看書、練兵的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隱藏著毛澤東是如何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指引中國革命由弱變強,從失敗走向勝利的驚世傳奇。在毛澤東當年常坐的讀書石前,何特首和所有人一樣,也坐在石頭上留影紀念,興高采烈。
夜幕降落,華燈初上,井岡山的夜色照樣令人心馳神迷。火樹銀花的賓館裡,何厚铧一行出席了井岡人民熱情而真摯的歡迎宴會。在悠揚、曼妙的江南絲竹聲中,何特首品嘗了最具井岡特色的紅軍套餐——紅米飯、南瓜湯,並觀賞了精彩的民俗表演。《請茶歌》、《十送紅軍》……一曲曲飽含井岡情意的歌曲,讓特首不禁浮想聯翩、興致勃發,他以一曲《至少還有你》表達了對井岡山人民的謝意,他诙諧的談吐和渾厚的歌聲引來了陣陣掌聲,把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
第二天清晨開始,波瀾壯闊的井岡山革命斗爭史展覽、以井岡山革命歷史為素材的全景畫以及茨坪毛澤東舊居及其他革命遺址再次震撼了何厚铧特首一行,在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他們倘佯著、咀嚼著、感悟著……
參觀間隙,何厚铧特首還為井岡山革命歷史博物館留下了墨跡。
經過一個上午的壯闊歷史的洗禮,臨近中午時分,何厚铧特首一行考察了井岡山的核心商業圈——天街。天街是井岡山的旅游商業文化廣場,面對天街先進的建築設計規劃理念,面對天街融合了徽派建築和廬陵建築經典元素的建築風格,面對“天街”商鋪裡井岡山的各種民間工藝品,面對當地人民的生活、風俗和民間掌故,何厚铧興致勃勃、贊歎不已,每每駐足觀賞,攝影留念,流連忘返。
在紅色歷史和綠色自然的輝映中,在迷人往事和精彩現實的交織中,在山的博大和水的柔情的沖擊下,在特區視野和內地資源的碰撞中,何厚铧特首的井岡之行接近了尾聲,在他為這一片紅色的土地帶來的澳門人民的深情厚意裡,在他為兩地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描繪的藍圖中,我們相信,井岡山,將以自己的風采和實力,贏得未來。
(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