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年前第一回吃比薩餅時,是位朋友請客。
去的是東直門,Pizza Hut(國內譯作必勝客)在北京開的頭一家分店,也是當時北京惟一的一家Pizza。
自助沙拉那時候我記得好象是一份10塊錢,現在應該是28塊吧?已經漲了快兩倍的價錢!
那回最強烈的感覺就是——世上居然有做得這麼難吃的東西!怪不容易地把一堆挺好的原料,硬是烹饪成這麼個讓人吃不慣的味道!
青椒——我們管叫柿子椒的那種東西,在家裡一向都是爆炒,吃的是那個脆勁兒。這裡倒好,鋪在餅上進爐十幾分鐘早給烤得軟塌塌的了。被一樣對待的還有洋蔥什麼的,還有……那味兒調得好象專門就是要把些本不該放一起的東西生往一塊兒倒。
對麥當勞也從來就沒好感過,上學時讀的那本《現在美國口語》裡描寫得挺熱鬧,真見到了卻是死硬的肉餡餅夾在面包片裡,根本當不了正經飯卻賣個比正經飯還要貴得多的價錢!
幸好我兒子也不喜歡麥當勞,他接受各種漢堡,但對去那兒吃飯卻從沒主動提出過。於是多半就只有湊合著肯德雞了。
肯德基炸雞在北京的第一家店開在前門大街上,最開始是7塊錢一份兒。隊排得那叫長,我那回楞是沒吃上。
現在都直接簡稱肯德雞了,是快餐食品裡我從一開始就最能接受的一種,有一陣子還發自內心地喜歡過它的那個雞腿漢堡,現在當然早已吃煩。
我兒子是肯德雞的fan,從小到大這麼些年他只要進了肯德雞店立刻就會胃口大開。
去年夏天在大連,晚飯吃肯德雞居然也能成為讓他答應某項安排的條件。可我母親說什麼也不肯進西式快餐店,那股子奶酪的氣味她根本就不願聞見。
於是只好到肯德雞店給兒子買一套墨西哥卷外賣,再陪父母去找一家中餐館,拖家帶口地出門,有時候也挺難!
肯德雞是越來越通俗了,55塊錢的家庭號,一家人都吃不了,有時加班趕活兒來不及做飯就帶孩子去一下,以它的原料品質和衛生狀況,用來解決吃飽這一問題應該算是夠了。簡單地把胃口填飽,這可能倒才真是肯德雞這種洋快餐本來應有的面貌,但給人的感覺到底是一種應付、一種湊合,一種沒時間認真對待晚飯時的無可奈何。
早有人警告我說雞吃多了不好,可現在的東西哪樣兒吃多了又能有個好兒呢?
前幾年有從美國回來探親的同學說咱這兒的人真傻,麥當勞、肯德雞那東西在那邊算什麼玩意兒?誰吃呀?在北京還一個個兒地舉著鈔票送去給人賺!
一笑置之,不必小心眼,只要自己覺得還能接受,該賺就只管讓人家去賺!
合適不合適的,那得看孩子喜歡不喜歡!
前兩天和我的一位同學兼同事聊天兒,她說常去必勝客,因為她那寶貝閨女是Pizza愛好者。
我說我也差不多,盡管我覺得一家子一頓花掉個一、二百就吃那種東西挺不精明的,站門口排幾十分鐘隊去等著給人送錢挺不可思議的,但我還是去了。
因為我有個兒子,我只有這一個兒子,我犯不著為一個精明的名聲、為個不讓別人從我這兒賺著或許是不該賺的錢而去讓他不高興。
學校開家長會時,請來的一位教育專家說獨生子女政策弄得這一代做父母的差不多都有心理疾病。
這個所有的異常麼,都是因為有別於常態。所有的病麼,都是相對於健康而言。要是大家都有的病,那就算不得是病了,只是一種常態——或者叫作時尚。
吸引低齡人,大打兒童牌,形形色色的西式快餐可真是撓對了國人最癢的地方!
阜外有家叫羅傑斯的美式快餐店,布置得有點兒情調兒,賣通心粉、咖喱飯和各種全排、半排、烤雞和肉糕套餐。後來因為總店關張倒了手,改叫樂吉士,賣的東西卻沒變。到周末,滿眼坐著的都是20歲及以下的少年男女們,氣氛非常前衛。再過10來年,我兒子就到了去那裡的年紀了,他們這撥人簡直就是吃著一種一種的快餐長大!
中式快餐就很少能討孩子們的喜歡,北京的中式快餐大都是台灣人開的,像永和、半畝園,我能接受裡面的吃食,但也只有逛街累了的時候一個人去過。
日式的我就只喜歡“面愛面”,“面愛面”裡只喜歡那種札幌骨湯拉面,每回進去就直截了當叫一碗,吃完就完。還有一種日式快餐叫回轉壽司的,因為看到網友所謂在水版上的帖子,說那東西極易污染,東京每年都有中毒的病例,所以一直就沒敢去試。
反正我現在已經大有進步,從口味上完全能夠接受Pizza了,甚至還特別鐘情於那個clam chowder——酥皮海鮮湯。
只是我從不在Pizza Hut裡點菜,菜單上那些個價錢讓我看著就心疼,下不去手,問我要什麼我都會條件反射一樣兒地來一個No!
於是兒子每回都點上一例clam chowder,到最後時再對我說,媽媽我已經吃不下了,這樣吧,我嘗一點酥皮兒,然後這湯您來替我喝掉。
於是我就可以享用那盅貴得沒什麼道理的clam chowder,為了這個我發覺自己慢慢地竟有點兒喜歡上了必勝客。
於是等他們再提議吃Pizza時,我就會保持沉默,不再堅決反對了。
前些日子有回在北展的必勝客門前排隊等桌兒,看到一對衣著樸素的老年夫婦過來,好奇地問發號小姐這裡吃飯是不是特別便宜?
小姐說不算便宜,老夫婦就非常奇怪:“不便宜干嗎有那麼多人排隊等著呢?”
去的是東直門,Pizza Hut(國內譯作必勝客)在北京開的頭一家分店,也是當時北京惟一的一家Pizza。
自助沙拉那時候我記得好象是一份10塊錢,現在應該是28塊吧?已經漲了快兩倍的價錢!
那回最強烈的感覺就是——世上居然有做得這麼難吃的東西!怪不容易地把一堆挺好的原料,硬是烹饪成這麼個讓人吃不慣的味道!
青椒——我們管叫柿子椒的那種東西,在家裡一向都是爆炒,吃的是那個脆勁兒。這裡倒好,鋪在餅上進爐十幾分鐘早給烤得軟塌塌的了。被一樣對待的還有洋蔥什麼的,還有……那味兒調得好象專門就是要把些本不該放一起的東西生往一塊兒倒。
對麥當勞也從來就沒好感過,上學時讀的那本《現在美國口語》裡描寫得挺熱鬧,真見到了卻是死硬的肉餡餅夾在面包片裡,根本當不了正經飯卻賣個比正經飯還要貴得多的價錢!
幸好我兒子也不喜歡麥當勞,他接受各種漢堡,但對去那兒吃飯卻從沒主動提出過。於是多半就只有湊合著肯德雞了。
肯德基炸雞在北京的第一家店開在前門大街上,最開始是7塊錢一份兒。隊排得那叫長,我那回楞是沒吃上。
現在都直接簡稱肯德雞了,是快餐食品裡我從一開始就最能接受的一種,有一陣子還發自內心地喜歡過它的那個雞腿漢堡,現在當然早已吃煩。
我兒子是肯德雞的fan,從小到大這麼些年他只要進了肯德雞店立刻就會胃口大開。
去年夏天在大連,晚飯吃肯德雞居然也能成為讓他答應某項安排的條件。可我母親說什麼也不肯進西式快餐店,那股子奶酪的氣味她根本就不願聞見。
於是只好到肯德雞店給兒子買一套墨西哥卷外賣,再陪父母去找一家中餐館,拖家帶口地出門,有時候也挺難!
肯德雞是越來越通俗了,55塊錢的家庭號,一家人都吃不了,有時加班趕活兒來不及做飯就帶孩子去一下,以它的原料品質和衛生狀況,用來解決吃飽這一問題應該算是夠了。簡單地把胃口填飽,這可能倒才真是肯德雞這種洋快餐本來應有的面貌,但給人的感覺到底是一種應付、一種湊合,一種沒時間認真對待晚飯時的無可奈何。
早有人警告我說雞吃多了不好,可現在的東西哪樣兒吃多了又能有個好兒呢?
前幾年有從美國回來探親的同學說咱這兒的人真傻,麥當勞、肯德雞那東西在那邊算什麼玩意兒?誰吃呀?在北京還一個個兒地舉著鈔票送去給人賺!
一笑置之,不必小心眼,只要自己覺得還能接受,該賺就只管讓人家去賺!
合適不合適的,那得看孩子喜歡不喜歡!
前兩天和我的一位同學兼同事聊天兒,她說常去必勝客,因為她那寶貝閨女是Pizza愛好者。
我說我也差不多,盡管我覺得一家子一頓花掉個一、二百就吃那種東西挺不精明的,站門口排幾十分鐘隊去等著給人送錢挺不可思議的,但我還是去了。
因為我有個兒子,我只有這一個兒子,我犯不著為一個精明的名聲、為個不讓別人從我這兒賺著或許是不該賺的錢而去讓他不高興。
學校開家長會時,請來的一位教育專家說獨生子女政策弄得這一代做父母的差不多都有心理疾病。
這個所有的異常麼,都是因為有別於常態。所有的病麼,都是相對於健康而言。要是大家都有的病,那就算不得是病了,只是一種常態——或者叫作時尚。
吸引低齡人,大打兒童牌,形形色色的西式快餐可真是撓對了國人最癢的地方!
阜外有家叫羅傑斯的美式快餐店,布置得有點兒情調兒,賣通心粉、咖喱飯和各種全排、半排、烤雞和肉糕套餐。後來因為總店關張倒了手,改叫樂吉士,賣的東西卻沒變。到周末,滿眼坐著的都是20歲及以下的少年男女們,氣氛非常前衛。再過10來年,我兒子就到了去那裡的年紀了,他們這撥人簡直就是吃著一種一種的快餐長大!
中式快餐就很少能討孩子們的喜歡,北京的中式快餐大都是台灣人開的,像永和、半畝園,我能接受裡面的吃食,但也只有逛街累了的時候一個人去過。
日式的我就只喜歡“面愛面”,“面愛面”裡只喜歡那種札幌骨湯拉面,每回進去就直截了當叫一碗,吃完就完。還有一種日式快餐叫回轉壽司的,因為看到網友所謂在水版上的帖子,說那東西極易污染,東京每年都有中毒的病例,所以一直就沒敢去試。
反正我現在已經大有進步,從口味上完全能夠接受Pizza了,甚至還特別鐘情於那個clam chowder——酥皮海鮮湯。
只是我從不在Pizza Hut裡點菜,菜單上那些個價錢讓我看著就心疼,下不去手,問我要什麼我都會條件反射一樣兒地來一個No!
於是兒子每回都點上一例clam chowder,到最後時再對我說,媽媽我已經吃不下了,這樣吧,我嘗一點酥皮兒,然後這湯您來替我喝掉。
於是我就可以享用那盅貴得沒什麼道理的clam chowder,為了這個我發覺自己慢慢地竟有點兒喜歡上了必勝客。
於是等他們再提議吃Pizza時,我就會保持沉默,不再堅決反對了。
前些日子有回在北展的必勝客門前排隊等桌兒,看到一對衣著樸素的老年夫婦過來,好奇地問發號小姐這裡吃飯是不是特別便宜?
小姐說不算便宜,老夫婦就非常奇怪:“不便宜干嗎有那麼多人排隊等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