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個奇妙的東西。
我們辦公室的衛生間是個封閉的小房間,沒有窗戶。關上門,照亮的只是一盞燈。今天,我如常的走進衛生間方便。進了門,打開開關,卻發現燈是壞的,可都進來了,也就懶得再出去換別的房間,便打算抹黑,想著也不至於黑到什麼都看不見。
於是,隨手關上門。可就在門合上,黑暗和寂靜突然包圍整個空間的一剎那,記憶的大門卻悄然被推開:我第一次的回憶起了柏林愛丁堡門旁邊的那間靜室。
那是夏日七月。天陰沉沉的有一段日子了,那天總算下了雨。陰森厚重的柏林牆淋濕後換了種陰媚的氣息,溫柔,沁潤。躲了一會兒,雨也就停了,於是便來到愛丁堡門。可惜當時正在維修,正准備離開,卻在旁邊發現了這間“靜室”,便閒踱進去。門廳的資料介紹說這間靜室建在愛丁堡門旁邊,就是為了讓人們能在這具有歷史敏感性地點裡,置身於一個絕對安靜的空間思考,關於戰爭,人生,或者自己。
進了雙重門,就是靜室裡了。房間干干淨淨,空蕩蕩的只放著幾十把椅子。坐下來就正看見整個房間裡唯一的裝飾品:一幅絨質掛畫。畫面是簡潔而又有幾分抽象的,在我看去仿佛是一輪初升的朝陽。然而,房間裡很有幾個人,使我震撼的卻是那絕對的安靜。在那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安靜”這樣一種狀態:沒有任何的聲音,純粹的無聲世界。任何一點聲響都會打破這種寧靜,就像極脆弱的玻璃,一點點打擊就會讓其粉身碎骨。我閉上眼睛,深深的沉浸在一個無聲無光的宇宙裡,那是思想的天堂:在無邊的漆黑世界裡,倏忽來去的是一個又一個頑皮的小念頭。這個剛剛出現,那個就爭搶似的湊上來,不一會另一個又從無名處洶湧的蓋過來。
可現在,汩汩而出的是我的回憶。我靜靜的坐在馬桶上,幾近黑暗的房間將我和外面那個聲音的世界暫時分隔。無數關於安靜的體驗慢慢從黑暗中升起,成形,直到將我和過去重新鏈接。讓我急躁和抓狂的安靜,那是兒時的夏日午後。猛然從甜蜜的午睡中驚醒,刺眼的白喇喇的陽光灑滿地面,空氣是濕熱沉悶的,整個世界都是空的,安靜的,而知了的慘叫卻好像是加重了那種因寂靜而產生的恐慌。“人都去哪兒了呢?” 房間裡沒有便出去找,可外面照樣是空的,靜的,無人的。被遺棄的恐懼讓我窒息瘋狂,我大叫,可寂寞的嘶喊卻孤零零的在無聲中消逝。我要死掉了,只有跑起來,盼望看到一個人,以證明自己不是被孤單的遺忘在月球。當一縷談話的余音終於敲響我的耳膜,我才得以挽救:“聲音!人的聲音!我和他們在一起!” 我沖著那聲音的來源處奔過去,像溺水的人猛然間抓到了救命的繩索。
生活在城裡的人真是可憐,一天到晚不能享受半刻安靜。常說“夜深人靜”,可夜裡的聲音並不比白天的落寞。大貨車呼嘯而過,透過玻璃窗可以聽到那挑逗神經的引擎聲;若是夏天便少不了空調機的運轉聲,而冬天則是暖氣管裡水和氣泡的嬉戲聲;冰箱常啪的一聲啟動起來嗡嗡低吟;甚至家具和牆壁有時也不甘寂寞的發出幾聲尖咳。翻身時少不了要驚動床墊,而不知為什麼深夜裡自己的心跳和呼吸聲常顯得格外沉重。
上學時有過一次全班的野外采風。那是初夏,山們卻已經是綠意甚濃。因為大家住在一起如同學生宿捨,沒覺出什麼特殊。一天晚上,夜已深沉卻輾轉難眠,便自己走到樓門口的階梯上坐下。門上吊著一支大白幟燈泡,在下面強行從墨黑中分割出一片自己的光明領地。我感受得到這燈外的黑暗和寧靜,那不是“無”的安靜,卻是“蹑手蹑腳”的安靜。樹葉悄悄的,因為風是溫和的。而路上的螞蟻是踮著腳尖的,鳥兒在睡覺,壓著喉嚨,連愛唱的蟋蟀和青蛙都歇了嗓子。幾只白蛾撲楞著翅膀要想進入燈裡,她們的扇子清脆的敲打著玻璃瓶,仿佛某種打擊樂器:這是那一刻唯一的雜音,卻讓我更體會到大自然的靜。
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鄉下是多好的啊!在城裡好像就只能逃到水底了。水下的安靜自然又是另一種情形,那是被淹沒的寂靜。一沉入水底,水面上那些噪雜全被擋在了外面,好像厚厚的窗簾,本來是大太陽天,一拉上她,整個屋子又都變成黑夜了。水下的安靜是蓋著一層聲響的,如同一種風箱吹動時的嗚嗚聲。只可惜這種快樂是短命的。
常常幻想到深山裡出家:一天到晚只伴著默默的木魚聲,念經冥思,哪怕不洗澡不刷牙。
我們辦公室的衛生間是個封閉的小房間,沒有窗戶。關上門,照亮的只是一盞燈。今天,我如常的走進衛生間方便。進了門,打開開關,卻發現燈是壞的,可都進來了,也就懶得再出去換別的房間,便打算抹黑,想著也不至於黑到什麼都看不見。
於是,隨手關上門。可就在門合上,黑暗和寂靜突然包圍整個空間的一剎那,記憶的大門卻悄然被推開:我第一次的回憶起了柏林愛丁堡門旁邊的那間靜室。
那是夏日七月。天陰沉沉的有一段日子了,那天總算下了雨。陰森厚重的柏林牆淋濕後換了種陰媚的氣息,溫柔,沁潤。躲了一會兒,雨也就停了,於是便來到愛丁堡門。可惜當時正在維修,正准備離開,卻在旁邊發現了這間“靜室”,便閒踱進去。門廳的資料介紹說這間靜室建在愛丁堡門旁邊,就是為了讓人們能在這具有歷史敏感性地點裡,置身於一個絕對安靜的空間思考,關於戰爭,人生,或者自己。
進了雙重門,就是靜室裡了。房間干干淨淨,空蕩蕩的只放著幾十把椅子。坐下來就正看見整個房間裡唯一的裝飾品:一幅絨質掛畫。畫面是簡潔而又有幾分抽象的,在我看去仿佛是一輪初升的朝陽。然而,房間裡很有幾個人,使我震撼的卻是那絕對的安靜。在那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安靜”這樣一種狀態:沒有任何的聲音,純粹的無聲世界。任何一點聲響都會打破這種寧靜,就像極脆弱的玻璃,一點點打擊就會讓其粉身碎骨。我閉上眼睛,深深的沉浸在一個無聲無光的宇宙裡,那是思想的天堂:在無邊的漆黑世界裡,倏忽來去的是一個又一個頑皮的小念頭。這個剛剛出現,那個就爭搶似的湊上來,不一會另一個又從無名處洶湧的蓋過來。
可現在,汩汩而出的是我的回憶。我靜靜的坐在馬桶上,幾近黑暗的房間將我和外面那個聲音的世界暫時分隔。無數關於安靜的體驗慢慢從黑暗中升起,成形,直到將我和過去重新鏈接。讓我急躁和抓狂的安靜,那是兒時的夏日午後。猛然從甜蜜的午睡中驚醒,刺眼的白喇喇的陽光灑滿地面,空氣是濕熱沉悶的,整個世界都是空的,安靜的,而知了的慘叫卻好像是加重了那種因寂靜而產生的恐慌。“人都去哪兒了呢?” 房間裡沒有便出去找,可外面照樣是空的,靜的,無人的。被遺棄的恐懼讓我窒息瘋狂,我大叫,可寂寞的嘶喊卻孤零零的在無聲中消逝。我要死掉了,只有跑起來,盼望看到一個人,以證明自己不是被孤單的遺忘在月球。當一縷談話的余音終於敲響我的耳膜,我才得以挽救:“聲音!人的聲音!我和他們在一起!” 我沖著那聲音的來源處奔過去,像溺水的人猛然間抓到了救命的繩索。
生活在城裡的人真是可憐,一天到晚不能享受半刻安靜。常說“夜深人靜”,可夜裡的聲音並不比白天的落寞。大貨車呼嘯而過,透過玻璃窗可以聽到那挑逗神經的引擎聲;若是夏天便少不了空調機的運轉聲,而冬天則是暖氣管裡水和氣泡的嬉戲聲;冰箱常啪的一聲啟動起來嗡嗡低吟;甚至家具和牆壁有時也不甘寂寞的發出幾聲尖咳。翻身時少不了要驚動床墊,而不知為什麼深夜裡自己的心跳和呼吸聲常顯得格外沉重。
上學時有過一次全班的野外采風。那是初夏,山們卻已經是綠意甚濃。因為大家住在一起如同學生宿捨,沒覺出什麼特殊。一天晚上,夜已深沉卻輾轉難眠,便自己走到樓門口的階梯上坐下。門上吊著一支大白幟燈泡,在下面強行從墨黑中分割出一片自己的光明領地。我感受得到這燈外的黑暗和寧靜,那不是“無”的安靜,卻是“蹑手蹑腳”的安靜。樹葉悄悄的,因為風是溫和的。而路上的螞蟻是踮著腳尖的,鳥兒在睡覺,壓著喉嚨,連愛唱的蟋蟀和青蛙都歇了嗓子。幾只白蛾撲楞著翅膀要想進入燈裡,她們的扇子清脆的敲打著玻璃瓶,仿佛某種打擊樂器:這是那一刻唯一的雜音,卻讓我更體會到大自然的靜。
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鄉下是多好的啊!在城裡好像就只能逃到水底了。水下的安靜自然又是另一種情形,那是被淹沒的寂靜。一沉入水底,水面上那些噪雜全被擋在了外面,好像厚厚的窗簾,本來是大太陽天,一拉上她,整個屋子又都變成黑夜了。水下的安靜是蓋著一層聲響的,如同一種風箱吹動時的嗚嗚聲。只可惜這種快樂是短命的。
常常幻想到深山裡出家:一天到晚只伴著默默的木魚聲,念經冥思,哪怕不洗澡不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