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爸有個硬殼筆記本,是上個世紀中期的東西了,裡邊有些花花綠綠的彩畫插頁。我爸拿它記些個人生活裡他自己認為重要的事,不是日記,也不是周記,反正想起來才記一筆,文字非常簡練,不管多大的事兒,也只寫個三言兩語,所以一只小本竟用了半個多世紀。
老爸的小本給我看過幾回,我也記住了其中的幾句。比如“阿爾特市游古堡,圖盧茲城看協和”,還有“尼斯海岸乘客車”什麼的。那應該是70年代初期他去法國的事兒,當時北京—巴黎的班機開航,國內專門派了個政府代表團過去。
還有一篇記錄了老爸第一次去上海的感受,裡邊只寫了一句什麼時候能帶著我一起在黃浦江邊上玩就好了。我當時還是個嬰兒呢,往後的幾十年裡我和老爸各自都去了數次上海,但直到今天也始終沒有一起去過。
另一句讓我記住的文字就是“北安河鄉本無河”了。
北安河在北京西北郊,屬海澱區。海澱區地處平原和山區交界處,從頤和園往北就開始進山了,北安河北距頤和園北宮門還有數十裡地,地處深山,在我爸去那兒的年代,還是地地道道的窮鄉僻壤。
我爸大概是去“四清”的吧?或者是別的什麼運動,反正當時的工作人員經常下鄉。
北安河那時交通極為不便,當地好些人一輩子都沒到過北京市區,他們管進城叫“去北京”,言語裡就把自己排除在了北京市民之外。
北安河窮,山區田地有限,糧食少,輪流到村民家吃飯,把兩個淨玉米面窩頭專門給下鄉干部端上來,自家人吃薯干,嫩杏樹葉兒、鮮榆錢兒摻在粥裡飯裡省糧食。
北安河背,山上野獸多,到晚間總能聽到狼嚎。家家房子的外牆上都畫著大白圈兒,據說狼怕圈,畫上圈兒狼就不敢來了。
我爸他們就在這偏僻山鄉裡住著,其生活之艱苦,大概跟現在的某些自虐游差不多。在離家僅幾十裡地的地方,他們就把現在需遠赴幾千裡地才能找到的“虐”全體會了。
一起去的有位年輕的女教師,姓徐,居然就樂不思蜀,在這小山村裡住下不走了。
小徐老師在村裡找上了對象,跟當地的一位青年農民好上了。
小徐老師嫁給那位小伙子,在村裡落了戶,工作也調到了北安河,在當地的小學校裡教書。
小徐老師的頭一個兒子在北安河落生了,她的老母親專程來北京照料她。小徐老師和我父親是同鄉——他們單位是50年代初從外地遷來北京的,大院裡好些人都是同鄉。
徐老太太從海濱小鎮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城,又幾十裡地趕到北安河山裡。
回鄉之前,為了乘車方便,老太太在小徐原來的單位住了一晚。同鄉同事們詢問小徐老師的生活,老太太操著一口濃重的鄉音歎道:“哪怕是找個工人呢?不也能月月有份兒工資嗎?”
從小到大多次聽父母講過小徐老師的故事,年紀越大越感覺出其中的浪漫來。
有回問我爸,小徐老師的丈夫是不是很英俊?在那個年代,一位農民,能讓一位在城裡工作的姑娘動心那就應該不是俗人。
我爸想了一下,然後漫不經心地說,是,男方條件不錯。家境在當地也算好的,嗯,他家勞力多!
我知道再也問不出個什麼來了,浪漫和不浪漫可能真是天生的。
小徐老師不是個俗人,我覺得。
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北京城區擴大了幾倍,地處海澱區的北安河現在應該算是近郊了。四通八達的公路,已經把城鄉的界限弄得不再清晰,北安河成了旅游區,鹜峰、大覺寺、陽台山還有鳳凰嶺都在周圍,給當地帶來財源滾滾。
人多了,狼跑了,野兔子都難得一見了。我總去吃涮肉的陽坊,比北安河還要遠得多,都能半天打個來回了,北安河人“到北京去”,當然更不在話下。
路好了,公交車也方便了,我父母就開始去北京郊區到處轉,他們都退休了。
有一天他們去了大覺寺,那裡有幾棵開得非常好的玉蘭。
然後他們就去了離大覺寺很近的北安河,去看望他們的老朋友小徐老師——現在也是年過花甲的老徐老師了。
徐老師也退休了,退休前是當地一所中學的校長。
徐老師有四個孩子,兩兒兩女,都已各自成家,孫輩也有兩個了。她家的房子是自己蓋的,很大的一所宅院一共十好幾間,車有兩輛,一輛轎車,一輛貨車。
老伴也退休了——徐老師的農民丈夫許多年前就參加了工作,兒女裡有一個搞果品販運,其余的都在工廠上班。
北安河出水果,北京的西山自古就盛產多種果品,桃、杏、梨、棗,還有栗子、核桃,應有盡有。
徐老師家裡也種著果園,自家園裡結的果子送了我父母一大包。
老爸的小本給我看過幾回,我也記住了其中的幾句。比如“阿爾特市游古堡,圖盧茲城看協和”,還有“尼斯海岸乘客車”什麼的。那應該是70年代初期他去法國的事兒,當時北京—巴黎的班機開航,國內專門派了個政府代表團過去。
還有一篇記錄了老爸第一次去上海的感受,裡邊只寫了一句什麼時候能帶著我一起在黃浦江邊上玩就好了。我當時還是個嬰兒呢,往後的幾十年裡我和老爸各自都去了數次上海,但直到今天也始終沒有一起去過。
另一句讓我記住的文字就是“北安河鄉本無河”了。
北安河在北京西北郊,屬海澱區。海澱區地處平原和山區交界處,從頤和園往北就開始進山了,北安河北距頤和園北宮門還有數十裡地,地處深山,在我爸去那兒的年代,還是地地道道的窮鄉僻壤。
我爸大概是去“四清”的吧?或者是別的什麼運動,反正當時的工作人員經常下鄉。
北安河那時交通極為不便,當地好些人一輩子都沒到過北京市區,他們管進城叫“去北京”,言語裡就把自己排除在了北京市民之外。
北安河窮,山區田地有限,糧食少,輪流到村民家吃飯,把兩個淨玉米面窩頭專門給下鄉干部端上來,自家人吃薯干,嫩杏樹葉兒、鮮榆錢兒摻在粥裡飯裡省糧食。
北安河背,山上野獸多,到晚間總能聽到狼嚎。家家房子的外牆上都畫著大白圈兒,據說狼怕圈,畫上圈兒狼就不敢來了。
我爸他們就在這偏僻山鄉裡住著,其生活之艱苦,大概跟現在的某些自虐游差不多。在離家僅幾十裡地的地方,他們就把現在需遠赴幾千裡地才能找到的“虐”全體會了。
一起去的有位年輕的女教師,姓徐,居然就樂不思蜀,在這小山村裡住下不走了。
小徐老師在村裡找上了對象,跟當地的一位青年農民好上了。
小徐老師嫁給那位小伙子,在村裡落了戶,工作也調到了北安河,在當地的小學校裡教書。
小徐老師的頭一個兒子在北安河落生了,她的老母親專程來北京照料她。小徐老師和我父親是同鄉——他們單位是50年代初從外地遷來北京的,大院裡好些人都是同鄉。
徐老太太從海濱小鎮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城,又幾十裡地趕到北安河山裡。
回鄉之前,為了乘車方便,老太太在小徐原來的單位住了一晚。同鄉同事們詢問小徐老師的生活,老太太操著一口濃重的鄉音歎道:“哪怕是找個工人呢?不也能月月有份兒工資嗎?”
從小到大多次聽父母講過小徐老師的故事,年紀越大越感覺出其中的浪漫來。
有回問我爸,小徐老師的丈夫是不是很英俊?在那個年代,一位農民,能讓一位在城裡工作的姑娘動心那就應該不是俗人。
我爸想了一下,然後漫不經心地說,是,男方條件不錯。家境在當地也算好的,嗯,他家勞力多!
我知道再也問不出個什麼來了,浪漫和不浪漫可能真是天生的。
小徐老師不是個俗人,我覺得。
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北京城區擴大了幾倍,地處海澱區的北安河現在應該算是近郊了。四通八達的公路,已經把城鄉的界限弄得不再清晰,北安河成了旅游區,鹜峰、大覺寺、陽台山還有鳳凰嶺都在周圍,給當地帶來財源滾滾。
人多了,狼跑了,野兔子都難得一見了。我總去吃涮肉的陽坊,比北安河還要遠得多,都能半天打個來回了,北安河人“到北京去”,當然更不在話下。
路好了,公交車也方便了,我父母就開始去北京郊區到處轉,他們都退休了。
有一天他們去了大覺寺,那裡有幾棵開得非常好的玉蘭。
然後他們就去了離大覺寺很近的北安河,去看望他們的老朋友小徐老師——現在也是年過花甲的老徐老師了。
徐老師也退休了,退休前是當地一所中學的校長。
徐老師有四個孩子,兩兒兩女,都已各自成家,孫輩也有兩個了。她家的房子是自己蓋的,很大的一所宅院一共十好幾間,車有兩輛,一輛轎車,一輛貨車。
老伴也退休了——徐老師的農民丈夫許多年前就參加了工作,兒女裡有一個搞果品販運,其余的都在工廠上班。
北安河出水果,北京的西山自古就盛產多種果品,桃、杏、梨、棗,還有栗子、核桃,應有盡有。
徐老師家裡也種著果園,自家園裡結的果子送了我父母一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