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答封貢)
講解:明穆宗朱載垕執政時,蒙古俺答汗內部發生矛盾。1570年俺答汗將孫子把漢那吉的未婚妻轉許他人,把漢那吉憤而投奔明朝。明穆宗賜宴並授把漢那吉指揮之職。俺答汗以為明朝會殺其孫以洩蒙古多次入侵之恨。不料孫子得到厚待,十分感動,放棄侵擾,恢復與明朝的絹馬互市。明穆宗以此舉鞏固了邊防,為其執政6年最成功的措施。明穆宗死後葬十三陵之昭陵。
(木匠治國)
講解:明熹宗朱由校由於對木工入迷,給了太監魏忠賢可乘之機。魏忠賢總是乘明熹宗做木工時進呈內閣文件請皇帝批復,熹宗往往交魏忠賢自行處理。魏忠賢權傾天下,禍國殃民,明王朝由此走到崩潰邊緣。毅宗繼位後魏忠緊被流放安徽鳳陽自殺身亡。明熹宗死後葬十三陵之德陵。
4、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監。
(陵中風景)
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裡。距離北京約五十公裡。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歷史。
個人以為,十三陵僅游長陵及定陵即可,長陵規模最大,定陵有地宮開放,一個地上,一個地下足具代表意義。更何況,已經是旅游旺季,門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哦,能省便省些吧。
(長陵)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後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後。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歷十二年至萬歷十八年)。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游人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