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剎潭柘寺,春暖花開、百花爭艷,花事正逢盛時,潭柘寺寺中的牡丹得寺院的靈氣而更顯雍容華貴,五一前後,牡丹盛開,訪古踏青賞花,何等悠哉!
潭柘寺和戒台寺比鄰,著名的京西古剎戒台寺,以其悠久的歷史、全國最大的戒壇和奇特的名松而著稱於世。然而它還有一處別具風格的園林建築,鮮為人知。它就是寺中之園--牡丹院。
牡丹院位於寺院中心千佛閣(現僅存遺址)的北面。是清代作為行宮建置的,原稱"北宮"。牡丹院的建築風格是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形式與江南園林藝術的巧妙結合。為裡外兩進院落。院門朝南。一進大門,頓覺步人洞天福地之中。迎門是一個用太湖石砌成的大型假山影壁,其底座是一花壇,壇中石上花紅草綠,給人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之感。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使它既起到了屏風作用,又能自成一景。外院西面,借山勢疊石為景,並有盤繞之石階可信步登攀。上面栽花植樹,妙趣天成。其外院東、南兩面有曲尺形回廊房屋十四間,清靜幽雅,原為親王侍從居室。
在裡外院之間,有一垂花門溝通。門上懸有奕訢於光緒十七年(1891)題寫的"慧聚堂"匾額(現掛之匾是仿造原匾新制的)。一進入裡院,恍若走人了江南園林,幽邃恬靜,古雅秀麗。這是一個寬綽的四合院,院內花木遍地,綠樹成蔭;假山湖石,錯落有致。四面房屋皆有回廊,與轉角的游廊相連。雕梁畫棟,風流文采,院景布局采用了房屋建築與造景、借景相結合的巧妙構思,達到了"舉目皆景"的藝術效果。
其正廳後面,不設牆而安裝一排雕花木門,上面皆窗。雕花木門外與圍牆之窄長空地,是用太湖石壘成的靠山影壁,並點綴花草樹木,其後面有白牆(圍牆)映襯。不論開門閉門,都宛如一幅彩色山水畫,懸掛中堂。其牆外即是戒壇院中的奇松古柏,與大殿宮頂交相輝映,妙趣橫生,美不勝收。真是"借得山川秀,添來氣象新"了。
就連正房與廂房拐角的空僻處這一彈丸之地,設計者也不放過,仍置假山,種植花木,達到"景不望空"的造景效果。
該院遍種牡丹,因而得名牡丹院。其品種多為奇特名貴的千層牡丹。除紅、白、粉等色外,原來還有罕見的黑色、綠色牡丹。據說綠牡丹為恭親王所親自栽種的。可惜這些百年以上的稀有品種,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其"顏色反動"而被連根拔除了。
院內還有三棵逾百年的丁香樹,其樹干直徑均達尺余,每棵遮蔭面積約數十平方米。每到春季,紫、白丁香,爭芳斗艷,花香四溢,芬芳襲人。夏日來臨,各色牡丹又競相開放,繁花似錦,滿院飄香。牡丹未謝,芍藥又開,久開不敗,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歸。
隨著戒台寺的重修,牡丹院的建築也修葺一新。各房間中又擺設了古色古香的硬木桌椅家具,顯得更加古樸典雅。院內又從外地引進了名貴的黑牡丹品種,更是錦上添花。詩情畫意的牡丹院,更加景色迷人了。
路線:
潭柘寺和戒台寺挨著,行車路線相同。
乘車路線:蘋果園地鐵下車換乘931路。
行車路線:從長安街或阜石路西行,至門頭溝區雙峪環島左轉,直行5公裡至石門營環島,上108國道行駛10余公裡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