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線路——馬欄 馬欄村位於109國道南側,距齋堂鎮政府5.5公裡,村域面積16.34平方公裡,現有村民397戶,810人。 馬欄村歷史悠久,紅色資源禀賦優越。坐落於該村的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是第一個由農民自籌資金籌建的博物館。1997年7月7日開館,同年被北京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00年被列為市級國防教育基地;2008年成為北京市首批三十三家免費開放博物館之一;2010年被列為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2011年6月成為門頭溝區第一個市級紅色景區。 除了豐富的紅色資源,馬欄村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歷史悠久,且煤質灰分小含熱量7000大卡。據記載古代到北京的商船燒的煤都是來自馬欄。抗戰時期蕭克將軍的《浴血羅霄》一書也是在當時的小煤窯裡邊完成的。改革開放後馬欄村的煤礦達到22座,馬欄村還將建立一座煤炭博物館,用多種形式介紹煤的形成史和開采史。 馬欄村的水湖巷是純天然自然景觀,2011年村裡自籌資金鋪設旅游步道千余米,道路兩側建有多處日月潭、通心湖等疊水水面。另外,村內元代的龍王觀音禅林大殿和古戲台已修繕完畢,推出具有創意的活動。
路線三:潭戒景區線路 潭戒線路是門頭溝108國道沿線的重點旅游景區,著名的潭柘寺、戒台寺就坐落於此。 潭柘寺位於門頭溝區東南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曾廣植柘樹,故名潭柘寺。該寺始建於西晉(公元265—317年),距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比北京城建城還早800年,故有“先有潭柘寺,後由北京城”之說。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現潭柘寺共有房捨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築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使整個建築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其建築形式有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多種多樣。 寺內著名的千年銀杏樹“帝王樹和配王樹”、柘樹、娑羅樹、紫玉蘭、玉蘭、柏樹等古樹名木見證了潭柘寺的歷史滄桑。寺外有安樂堂、上下塔院、東西觀音洞、老虎聽經洞等眾多的建築和景點,宛如眾星捧月,散布其間,組成了一個方圓數裡、景點眾多,的旅游名勝景區。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曾寫聯贊曰:“氣攝太行半,地辟幽州先。” 戒台寺位於門頭溝區的馬鞍山麓,距京城35公裡,東眺北京城,海拔300多米,占地面積4.4公頃,建築面積8392平方米。寺內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既有北方寺廟巍峨宏大的氣勢,又有江南園林清幽秀雅的情趣,既有濃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又有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觀,不僅是中國佛教一座著名的寺院,同時也是一處久負盛名的旅游勝地。 戒台寺始建於隋代開皇年間(581-600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因寺內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民間通稱為戒壇寺,又叫戒台寺。 戒台寺夙以"戒壇、奇松、古洞"而著稱於世。戒壇肇建於遼代鹹雍五年,與福建泉州的開元寺、浙江杭州的昭慶寺的戒壇共稱為"全國三大戒壇",而北京戒台寺的戒壇規模又居三座戒壇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壇"之稱。是中國佛教史上最高等級的受戒之所,雖歷盡滄桑,仍保存完好。 戒台寺的古樹名木甚多,僅國家保護級古樹就達88棵,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古松。這些古松或經人工修整,或自然天成,經過了千百年風霜雪雨的磨砺,形成了各種奇特的造形,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活動松、自在松、九龍松、抱塔松和臥龍松,合稱戒台五松。每當微風徐來,松濤陣陣,形成了戒台寺特有的“戒台松濤”景觀。 戒台寺的後山為石灰巖構造,億萬年來在雨水的侵蝕下,形成了許多天然溶洞,洞中的石鐘乳和石筍構成了千奇百怪,美不勝收的造型,"有龍躍、有魚游、有獅坐,石乳所凝也",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神奇的傳說和美麗的遐想。這裡的部分山洞曾經過人工修整,而建成石窟寺,是當年寺內部分高僧靜修的地方。 此外,在戒台寺一側,是剛剛新建的定都閣風景區。定都閣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鎮海拔680米的定都峰,已於2012年主體完工。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高33.9米,共6層,地下一層,地上高度為33.9米,其中有2個暗層,外觀看為3層。 定都閣為仿古造型,由多個歇山式組合成復合屋頂,每層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逐層收分,配以外挑之平座走廊。因其地處長安街西延線西端的定都峰上,故名為定都閣。 “古峰定都城,新閣耀長安”。長安街西延線之端的定都閣,與東端通州大運河遙相呼應,形成“東有大運河,西有定都閣”的北京核心文化新景觀,成為區域新地標性建築,並為門頭溝區發展旅游文化休閒產業,建設首都國際高端山地旅游文化度假區增添光輝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