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村裡的淡定——京西古道的“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流水、人家這是多麼熟悉的一幅江南水鄉的水墨畫,充滿了柔情詩意,如果不知道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會誤以為是專為處處小橋流水的南國而作。 如果我告訴您寫作這首詩的大師馬致遠先生所住的村子叫做“韭園”不知道您會不會覺得那裡定將是一片風光旖旎的江南水鄉呢?其實啊,馬致遠先生寫作《天淨沙·秋思》這首名曲的時候正式住在咱們北京門頭溝的一處鄉間小捨,現在馬致遠先生的故居已經翻新,雖然少了份歷史的痕跡,但是依然可以憑吊遠古的意境。倘若哪天天氣好,希望您也能夠親自造訪,探尋那份來自元代的道風俠骨。
王平古道簡介 韭園村座落在京西王平古道上,是京西古道上的第一個村落,由韭園、東落坡、西落坡和橋耳澗四個村自然村組成。百年來村民們以種韭菜出名,故稱韭園,並傳承至今。韭園村是個村莊的美麗,用陶淵明的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可以很形象地描述了。著名的王平古道從村中穿過,想象一下千百年前的韭園:馬幫駝鈴、古舊風煙、商鋪古棧那是何等的熱鬧,可現如今殘存的古廟古泉、古道民居、古碉古樹和村內不多的幾處留有明清痕跡的三合院、四合院只能佐證著小山村曾經的過去。韭園村四周山巒疊嶂,樹木蔥綠,村中的多眼清泉水清甘甜,天天有那聞訊而來的城裡人大桶小桶的接泉水帶回家。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最驚喜的發現——故居裡懸掛的毛主席手書
最驚喜的發現——故居裡懸掛的毛主席手書
韭園近年來之所以出了名,源於在韭園的西落坡村一處破敗的小四合院被文物部門考證確定為元代大戲劇家馬致遠的故居,而那句脍炙人口的名曲【天淨沙·秋思】: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實就是他在經歷了二十年漂泊生涯,看透官場腐敗、世俗名利,隱退此地後滄桑境遇的真實寫照。
沒有翻新之前的馬致遠故居
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看似毫不相干的景物連在一起構成一幅流落它鄉、家境寒微的人在秋風蕭瑟的黃昏,孤獨騎在一匹瘦馬上,走在西風古道之中,其思鄉之情溢於言表而又意境深遠。蒼涼景致描繪的如此生動,至今讀來猶如身臨其境。這首千古名曲也被元代的先人們評為“秋思之祖”。
門口的致遠橋,這已經不是曲中的小橋
雖然故居已經翻新,但是從院門過道牆上的幾張黑白照片還可看到故居的舊貌,北屋和東、西廂房被用來展示收集來的一些據說是同時代的老物件。令人驚訝的是看到毛澤東手書的【天淨沙·秋思】和【夜行船·秋思】兩幅字懸掛於展室牆壁之上。看的出毛澤東極為欣賞馬致遠隨心境寫出的兩首元曲,所以一代偉人借古喻今,由感而發,潑墨揮毫,一蹴而就,同時也就留給後人這寶貴的筆墨手跡和無限的想象。
古跡眾多的韭園——曾軟禁過兩位皇帝
古跡眾多的韭園——曾軟禁過兩位皇帝
韭園村內的古廟遺址很多,如三義廟、龍王廟、菩薩廟等。三義廟在橋耳澗村,座東向西。建於明萬歷年間,廟內有正殿(東殿)三間,北配殿三間。過去正殿內供的是三國時劉、關、張三兄弟。現殿內仍有壁畫,內容為三國故事。其院內有古銀杏一株,廟門口有古槐一株。三義廟的北牆外就是“王平古道”的北道,現有立碑說明。龍王廟、菩薩廟都位於韭園村,在村中主干道東西兩側,各為一間小廟。這三座廟宇現都已修復一新。在東落坡村還有一座古碉樓,這座碉樓相傳修建於金代,高約10米,裡面分三層。是過去用於軍事上的瞭望哨。此碉樓完全掩映在樹木蔥茏中。
韭園裡的風景在西落坡村還有一處叫“大寨”的古遺址,又叫落難坡,是古代的一所監牢。相傳在金代時,宋朝的徽、欽二帝曾囚禁於此。據史料記載,徽、欽二帝當時囚禁在金中都東(今宣武區)的唐代古剎法源寺內。徽、欽二帝囚禁於此是傳說,還是押解途中曾在此暫禁不得而知。但現在大寨處已有立牌明確指出,宋朝的徽、欽二帝就是囚禁於此。在橋耳澗村外的古道上還有牛角嶺關城遺址,在關旁巨石鋪成的古道上,駝、馬踩踏的蹄印很深,清晰可見。據《宛署雜記》載:“牛角嶺,在縣西北七十裡橋澗村……”
古村落 不過韭園是一個清雅的村落,曾經山溪環繞。村民的房屋多為上百年的老房。院落隨山勢的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古老的民居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很有山村的特色。村中的古木極多,片片林蔭遮陽,郁郁蔥蔥,連小巷的矮牆上都長滿了茂密的青草。村子裡很靜,幾乎看不到村民,這到應了馬致遠當年的名曲《清江引·野興》:“西村曰長人事少,一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 說真的,我真羨慕當年的馬致遠能在這裡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現在居住在喧囂的鬧市,穿行於車水馬龍間的人們,來到這猶如世外桃源的韭園村時,真的會遐想聯翩……
村裡獨特的特產——美味鹹菜的秘密
王平鎮韭園地處門頭溝區中部,背靠九龍山,面臨永定河,依山傍水,自古就有栽種蔬菜的歷史,尤以韭菜質好而得名“韭園”。因為所產蔬菜質好量多,腌制的醬菜,鹹菜,酸菜除了自己吃之外,自古就有銷給過往行人和馬幫的傳統,家家戶戶都有腌制醬菜的傳統和手藝。“韭園”的鹹菜通常放在造型古樸的陶瓷壇裡,打開壇子,一股鹹香帶著蒜香直抵你那嗅覺神經系統。用干淨無油的筷子伸到壇裡把裡面的鹹菜一樣樣地夾出來,有豇豆、辣椒、佛手瓜、甘露、菊芋、鬼子姜、苤藍、黃瓜、大蒜、姜……和別人家的鹹菜沒什麼區別,腌的也是那幾樣東西,可出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脆嫩清香,甜鹹適度,醬香濃郁,爽得很。用當地人的話說,沒什麼新鮮的,就是在四五百米的山坡上自家種的菜,澆的是山泉水,灌的是農家肥,把菜摘下來後用山上的水把菜洗洗干淨就能腌了。
古道商鋪
“韭園”的鹹菜不是想什麼時候腌就什麼時候腌,時令也有講究,就是秋天滿園子菜都熟了的時候。腌的時候要用大鹽粒子,擱好多大蒜、醬油、白糖、白酒……放在大壇子裡,腌上個把月就大功告成了。因為是純天然古法腌制,不放防腐劑,所以“韭園”的鹹菜一般到了來年春夏也就消化得差不多了。因為山上地不多,產量也不大,大概“韭園”人或多或少受了點先人馬致遠“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淡泊名利心態的潛移默化,所以也不謀劃把個“韭園”鹹菜做大做強的弘韬偉略,眼下只是門頭溝的父老鄉親能享個近水樓台先得鹹的口福。
最特色的農家飯——想象不到的韭菜宴
韭園村的民俗接待也就紅火了起來。這裡特色農家菜韭菜宴,像涼拌韭菜、韭菜攤雞蛋、韭菜炒小蝦米、韭園的韭菜宴讓人分外留戀。漫步京西古道、體會古道悠悠、西風獵獵的遠古情懷。
除此之外,目前韭園村以種植櫻桃為主導產業,韭園的櫻桃是和櫻桃溝的櫻桃同時引進種植的,雖然名氣沒有櫻桃溝的大,但品質也不錯。
美麗風景
櫻桃雖好,但並不算是韭園村的特產,這裡最有名的特產應該算是京白梨了。韭園的山上到處都是京白梨的老樹,粗粗一算有1800多棵,如今整個門頭溝都在搞涵養,這些個老的京白梨樹成了生態又環保的經濟來源。
韭園自駕路書:阜石路(蓮石路)→雙峪環島→109國道→下葦甸109復線→石古巖村左行。
公交車:929路公交車石古巖,可到韭園、大山洞、馬致遠故居、古碉樓、西落坡、東落坡、橋耳澗、三義廟、牛角嶺關城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