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介紹
原名覺生寺,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寺內珍藏一口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鐘而得名。
大鐘寺曾是清朝皇帝祈雨的地方,寺院坐北朝南,由南往北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藏經樓、大鐘樓和東西翼樓,另外還有六座配庑分布在兩側。大鐘樓是寺內獨具特色的核心建築,它矗立在一座巨大的青石砌成的台基上,整個鐘樓上圓下方,象征天圓地方”,青石台基上砌有八角形散音”池,在它的作用下,輕擊大鐘時,方圓百余裡均可聽到純厚、古雅的鐘聲,余音可持續3分鐘之久。
大鐘樓內高懸的永樂大鐘,是永樂年間,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下令鑄造的,距今已有560年的歷史。在大鐘樓東面的庭院裡,按歷史年代陳列著40余口形狀各異的古鐘。宋、元時代的鐘呈桶形,如珍藏在藏經樓裡的大鐘,是宋熙寧年間鑄造,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是大鐘寺最古老的鐘。明初開始鐘口逐漸外張,呈喇叭形,反映出在我國古鐘發展史上,人們對聲學、力學原理的認識過程。
寺內有古鐘博物館,是目前全國唯一的以收藏、展覽、研究、開發利用古鐘和古鐘資料、傳播古鐘文化知識為宗旨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珍藏各型各類古鐘數百件,搜集古鐘資料數千份,常年舉辦各種古鐘展覽,開展各項有關古鐘文化的咨詢、研究與交流活動。
現在每逢新年、春節或重大慶典時刻、館內的永樂大鐘都要鳴響。
永樂大鐘
號稱鐘王”,是世界鐘林中的佼佼者,也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瑰寶。大鐘通高6.75米,直徑3.3米,鐘唇厚18.5厘米,重46.5噸。鐘內外共鑄漢文經咒16種,梵文咒語100多種,共23萬多字。字體工整,古樸遒勁,均勻地分布在鐘體各處,相傳是出自明初書法家沈度之手。大鐘具有明顯的音樂效果,鐘聲可傳四五十公裡,余音可延3分鐘之久。懸掛大鐘的架子,是用粗大的木梁制成,它的8根主柱頂部內斜,以增加穩定性。主柱上的3根橫梁,巧妙地將力過渡到主柱上,分散了壓力。由於結構合理,歷經200年而不傾斜。
景區門票·開放時間
10元,每周三前200名游客免門票。
景區交通
123、361、367、422、425、626、730、特8路等車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