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暫無亮點推薦,小編正在努力完善中
基本信息
- 簡介:
- 梁啟超故居北溝沿胡同屬東城區北新橋地區,在東直門南小街迤西。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大菊胡同和東四十四條,長300多米。明代,稱“學房胡同”;清[1]乾隆時稱“官學胡同”,宣統時稱“北溝沿”,因胡同臨近水溝而得名;1949年稱“北溝沿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紅都胡同”,後復稱“北溝沿胡同”。現胡同西側與新太倉二巷相通,東側有兩條支巷通往小菊胡同。 北溝沿胡同23號,舊時的門牌是北溝沿13號,在胡同南段西側,占地面積3752平方米,街門朝東。街門是被稱作“西洋門”的屋宇式街門,街門內外各有一座““一字影壁”,顯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雖然從建築學角度講,大門外對面的“影壁”,亦稱“照壁”,既有遮擋大門對面零亂的牆面檐口的作用,也有作為宅門對景的作用。但是,在胡同的另一側建影壁,或是依托別人的宅基,或是占用胡同的公共用地,豈能想建就建!所以,現在在北京城裡所能見到的門外建有“一字影壁”的宅院,當年或是王府、或是衙署、或是官邸,總而言之,是“官”姓人家,不是平民住宅。漢字是表義的,“框中有人”念“囚”;“吾居行(hang),道路)中”便是“衙”。既然,門外的影壁是宅門的對景;那麼,門前的這段道路自然與宅院產生了領屬關系。門外的影壁分明地在警示行人:在此門前不許停留,更不許喧嘩。梁啟超任過北洋政府的司法總長和財政總長,其政府大員的身份與這座宅院的規格是相稱的。 據1951年房屋調查登記顯示:該院主體建築集中在南半部,是東、西並列的兩個三進院落,東部為住宅,西部是花廳;北半部約占整個院落的五分之二,是花園式的後院,院內樹木繁盛,有假山,有涼亭;後院開有朝東的穿牆門,是整個院落的後門。該院共有房屋和亭、軒等建築129間,建築面積為1535平方米,其中包括帶抄手廊的瓦房47間、敞軒3間、游廊21間、地窨子4間、防空洞1個、涼亭1座。該院具體格局是:宅門北側是一拉溜兒東房,共11間,應是回事房(傳達室)、車庫和警衛、雜役用房,從南往北的第三間東房的後牆開有臨街券門,是“車庫門”。 該院的具體格局是:進入宅門,迎面是一座“一字影壁”,往北經過坐西朝東的“垂花門”便進入了東院的一進院;一進院有帶抄手廊的南房、北房各5間,北房為腰廳,即:中間一間為連接前、後院的通道;東院的二進院均為帶抄手廊的瓦房,有正房3間、耳房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東院的三進院只有7間後
- 電話:
- 010-6525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