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我來到位於北京市海澱區溫泉北京老年醫院(原北京胸科醫院)內的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1936年,為紀念灤州起義死難烈士,由馮玉祥等人發起並贊助修衣冠冢和紀念塔。於1937年4月落成。兩地建築竣工後,於1937年5月26日同時舉行落成典禮。
紀念園入門處是一座花崗巖紀念坊,門額框柱上都有題刻,下面門額上刻:“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 落款是馮玉祥,兩柱書楹聯“此日園林簇錦繡,當年勇烈動山川”,背面門額上刻“努力革命”,聯為“尺山尺水永留血跡,一花一木想見英風”。前後落款均為“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馮玉祥”。進門西行87米處,是一條規整的南北向軸線,紀念建築物隨山勢一字排開,分布在軸線上。
往西有方形古碑一座,四面刻字,系“灤州起義記略”文。其次為一碑亭,內有石碑正面刻“辛亥革命諸先烈紀念碑”。山腰處有一平台,三面環以石欄,台中立一尊八稜石幢,下承石座。幢正面刻“辛亥灤州革命先烈衣冠冢”和王金銘等14人的姓名。北有一扇石屏,即衣冠冢所葬地。
山巅建有石台,繞以石欄,台中央立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塔,八角七層密檐形式,石質塔身飾以灰瓦飛檐,古樸凝重。”。幢北山坡是巨幅崖刻字,為馮玉祥所書,節錄《禮記》部分文字。山頂為紀念塔。塔為八角七級密檐式,石砌,通高12.2米。塔座陽面刻馮玉祥題“精神不死”,陰面刻“浩氣長存”。
1911年的辛亥革命,首義於湖北武昌。而在清朝統治的心髒地帶,也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清武裝起義,與南方遙相呼應,就是辛亥灤州起義。
起義於1911年12月31日爆發,之後建立“中華民國北方軍政府”,宣布“本政府設於北京,暫設灤州”,通電全國,照會列強,發表文告,百官就職,並立即發兵西進,直取津京。雖然中途被袁(世凱)黨以重兵絞殺,烈士們先後在灤州、開平、雷莊、盧龍、豐潤、秦皇島、通州、任丘、石家莊、天津、北京等地壯烈犧牲,但這次起義直接震撼清廷中樞,是導致1912年2月12日清廷退位的直接因素之一。原國民政府曾發表政令.稱:“辛亥光復,發韌於武昌,而灤州一役,實促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