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主教王府井東堂又名聖若瑟堂,座落在東城區王府井大街路東,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之一。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皇家賜給利類思、安文思二位神父一所宅院和空地,修建一堂,規模不大,奉聖若瑟為主保,被稱為北京城內第二教堂。1720年地震,房屋倒塌,次年重修。堂內曾藏有朗世寧所繪聖像多幅,1807年神父們因搬運堂內圖書,引起火災,將房屋燒毀,所幸教堂無恙。不久,教堂被責令拆除,東堂遂廢。1884年經田類思主教向國外募捐巨款又重建大堂。1900年6月13日再次被毀,1904年再次重建,即現今的王府井天主教東堂。文革期間1966年8月21日,東堂被迫關閉,一關就是十四年。直至1980年12月24日東堂修復後重新開堂。1990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展示教堂在王府井大街的文化特色,2000年上半年,北京市政府撥巨款對東堂進行全面整修,2000年9月11日再次開堂。當晚,時任北京市委書記的賈慶林親往堂前廣場視察並向傅鐵山主教祝賀。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東堂歷任神父為羅福林、王寶發、李山、王學群等,現任本堂為高陽神父,副本堂孫永書神父。王府井天主教堂主體建築保存完好,是一座典型的羅馬建築風格的教堂,更是融貫中西建築風格的典范。教堂建築為磚木結構,灰磚清水牆,坐東朝西,面闊25米,共約30間,坐落在青石基上,外立面堂頂立三座十字架,中間大,兩旁小。堂內有18根圓形磚柱支撐,直徑65厘米,堂內兩側掛著耶稣受難受難始末多幅油畫。教堂整體灰色的歐式尖頂建築因其古老而越發透出神秘,新擴建的堂前廣場,建設了噴泉地燈,改建聖若瑟紀念亭。新鋪就的門前廣場在綠樹環繞中更具有濃郁的人文色彩。在周圍的現代化建築映襯下,王府井天主教堂成了這條大街上的新亮點。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教堂門前廣場可供行人小憩,經常有新婚伴侶來此拍婚紗照留念。在教堂南側,有占地1000多平方米一座花卉、灌木、喬木立體種植的花園,構成了獨特的都市鬧區靓麗街景。東堂是老教友集中的堂區,多年來廣大教友在堂區神父的帶領下熱心事主,熱愛公益,積極參與堂區事務,堂區福傳事業頗有成效。
聖若瑟堂新東堂重新開堂後,為發揮她獨特的信仰和文化優勢,堂區神父與堂務會根據教區的指示精神,正在實施新的牧靈福傳與社會服務目標,以求在原基礎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如今東堂得到了徹底的保護,不僅是北京天主教重要活動場所,也為在京的外國友人提供了一個做英文彌撒的場所,而且還是北京王府井金街的一處精美景觀。每當入夜華燈初放,東堂被射燈照得通明,釋放出暖暖的流光溢彩。每個聖日這裡都充滿感激的沐浴,來自天上的馨香,不斷讓腳步邁進神聖的殿堂。
聖若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