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虹 <作家>magazine頗使人聯想起建國初期為保留北京古城牆而四處奔走呼號的梁思成 ——而老成都與老北京也真有幾分相似之處:城牆、牌樓、護城河,茶館、廟會、鳥籠子, 品目繁多的風味小吃和種花養草的四合院,處處都標志著這是個平民的樂園,而絕不帶點上 海、重慶式的“冒險家的樂園”的色彩,那吱呀胡琴和哐哐鼓伴奏著還嫌不夠,必須加上高 亢如雲的幫腔的川劇,一板一眼唱著的都是常人的生老病死、歌哭悲笑。
既然生在這座平民的樂園,成都的知識精英們,也就不必與享受著平庸快樂的草根市民作戰 了,反應該去充分體會一下這種快樂——最好的去處是茶館和書場,而書場往往都設於茶館 ,所以可說是一回事。
那遍布成都大街小巷的,鋪設著木桌竹椅的茶館,一俟走進,便可“丟開幾十
年教育、幾千 年文化在我身上的重負,自在地沉沒於賢愚一體、皂白不分的人群中,滿足牛要跟牛在一起 、馬要與馬處一堆的原始要求”(美學家朱光潛語)。而那些好像出生時便落草於茶館的說書 人,更是市井街巷裡的百年精怪,每一個毛孔都浸透著人情世故。他們還是化雅為俗的大家 ,化神奇為腐朽的高手。一個說書人說一個女人如何漂亮,“如花似玉”,緊接道:“如花 椒似芋頭,麻不死你也要噎死你!”直聽得我目瞪口呆,歎道:“匪夷所思,化典至境!”說 書人也很得意,沾沾自喜,他們真心認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且是惟一 的學問、最好的文章。
平民的樂園雖然有一種常態自妙的況味,但在現代社會,畢竟雜糅著許多遲暮、守舊、破敗 、凋敝。提及“閒情”二字,其相鄰的姊妹詞似乎是優雅、舒適、幽靜、安寧等等,而成都 的閒情卻不需要這麼講究,它竟然滋生於簡單以至於簡陋、粗糙以至於粗鄙、隨意以至於肆 意的場景。
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的不講究、不精致、瞎湊合、窮應付,是成都閒情的地方特色。於是 你可以看到:正規的樓堂館所永遠競爭不過街邊的大排檔攤販。一到傍晚,臨街的紅鍋飯館 和麻辣燙桌子便擺出占了人行道,食客們密密麻麻,吆五喝六。其場景和氣氛十分不堪,而 收費並不比酒樓宴廳便宜多少。尤其是夏日的“冷淡杯”,一張簡易桌子,幾條矮板凳竟然 招客無限。男子們露天作業兼赤膊上陣,而裝扮時髦的女郎將長裙往胯下一塞,長久陪座。 你別看桌上亂七八糟,地上一片狼藉,仔細瞧去,這些糙人中多有手機、商務通和高檔手袋 隨身,再看美女如雲依依相伴,便知其中富翁不少。既是如此,何不去花園餐廳、皇家酒樓 ?答曰:“這裡自在。”
這情景使人這樣想:正如一切戰爭武器武裝不了恐懼一樣,一切現代化的裝置,裝備不出一 個現代化的人來。
改良火鍋
重慶人不無自豪地說在飲食花樣上他們是執牛耳者。火鍋的發祥地在重慶,且源於重慶社會 底層的碼頭工人的故事已是盡人皆知,還有什麼酸菜魚、啤酒鴨……無不是他們的發明。重 慶人敏捷能干、熱情好動、善於興風作浪,讓別人跟在後面一浪一浪地趕。
但重慶人生性粗枝大葉,飲食上也顯出粗犷有余,必須要由精細而溫和的成都人來拾遺補缺 。成都人是最精明的改良主義者,他們將重慶人的發明去粗取精、由表及裡加以改良,最後 面目全非,讓重慶人完全認不出自己生的崽了。比如酸菜魚在重慶興起時,絕對是將大棵大 棵的酸菜整熬,魚骨頭架子連頭連尾地潛伏湯底,一個菜非要用小號面盒來盛不可。而這個 菜一到成都,酸菜就成了碎米粒樣,一片一片雪白的魚肉飄浮其上,那魚雷般的骨頭架子是 決不會讓食客看見的了,熬湯以後早被廚房撈出,這道菜最後用了細瓷湯盆裝好了,體面地 登堂入室。
重慶火鍋來到成都,保留其辣鮮香燙,但成都人是不會讓那種傻大粗黑的灶具鍋瓢出現在餐 桌上的。還有鍋裡的作料也不會那麼峥嵘畢露。要知道重慶火鍋裡辣椒是整個整個、花椒一 舀滿勺,而生姜呢,大塊大塊連拍破都不肯的。
重慶火鍋最初常備一種十字架格子,一俟發展來成都,這東西早被擋在城門外了。其實那才 是早年重慶火鍋特有的人文景觀:素昧平生的食客可同桌共用一鍋,鍋中扔個十字架形的格 子,四面就座的客人——他們或許不相識的——同一只鍋進食,但只管經營面對自己的那一 格,點了什麼菜就放自己那一格裡燙熟。
但那十字架子有點像官樣文章,僅具形式而已——它漂浮在湯面上,底下卻是“公海”並無 國界。就有毛肚黃喉從這個格子丟下去卻從那個格子冒了出來,對面客人打撈起來,一看自 己並未點這道菜,便自覺用筷子送了回來:“這是你的,跑過來了。”這邊的客人慷慨道: “不客氣,你吃就是!”——不等火鍋吃完,兩人已稱兄道弟哥倆好了。這種粗放是成都人 所沒有的,成都火鍋也決無不相識的人共用一鍋的情景。
一次重慶有客人來成都,我不懷好意地請去一家所謂“重慶無渣火鍋”,那裡是每人一個酒 精爐,小號奶鍋大小的不銹鋼鍋,精致小巧的盛菜碟子,把那習慣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漢 子弄得手腳無措,初是礙於秀雅的服務小姐和我這個主人的情面,直著脖子僵手僵腳地硬挺 著,到後來,終於花和尚般叫了起來:“這頓鳥飯,吃得俺好憋氣,也敢叫重慶火鍋,待灑 家去取了他招牌來!”
政治味精
成都人,尤其是早年的成都人,因為性情閒散的緣故吧,對時事和政治多少有些疏離和隔膜 的傾向;而生在重慶的人們,性格以熱情剛烈著稱,還有什麼更比時事、政治能夠聚集、勃 發人的激情呢?所以,時事政治是重慶人日常生活中的味精。
由於生於重慶,所以直到成人以後,我才知道一首童謠的本來面目: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 虎;老虎沒打著,打了小松鼠;松鼠有幾只,我來數一數;一二三四五……然後循環往復、 沒完沒了。幼時在重慶我們可不是這樣唱的,重慶人不耐煩重三搭四,半路拐彎徑自與政治 掛鉤: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專吃杜魯門。後來小姑娘們跳皮筋又唱的是 “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就是好,三面紅旗飄呵飄”,想必那時成都小孩還唱的是“叫 花子,莫娘莫老子”之類市井民謠吧。 (to be continued)
http://www.writermagazine.com/8/bashu2.htm
既然生在這座平民的樂園,成都的知識精英們,也就不必與享受著平庸快樂的草根市民作戰 了,反應該去充分體會一下這種快樂——最好的去處是茶館和書場,而書場往往都設於茶館 ,所以可說是一回事。
那遍布成都大街小巷的,鋪設著木桌竹椅的茶館,一俟走進,便可“丟開幾十
年教育、幾千 年文化在我身上的重負,自在地沉沒於賢愚一體、皂白不分的人群中,滿足牛要跟牛在一起 、馬要與馬處一堆的原始要求”(美學家朱光潛語)。而那些好像出生時便落草於茶館的說書 人,更是市井街巷裡的百年精怪,每一個毛孔都浸透著人情世故。他們還是化雅為俗的大家 ,化神奇為腐朽的高手。一個說書人說一個女人如何漂亮,“如花似玉”,緊接道:“如花 椒似芋頭,麻不死你也要噎死你!”直聽得我目瞪口呆,歎道:“匪夷所思,化典至境!”說 書人也很得意,沾沾自喜,他們真心認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且是惟一 的學問、最好的文章。
平民的樂園雖然有一種常態自妙的況味,但在現代社會,畢竟雜糅著許多遲暮、守舊、破敗 、凋敝。提及“閒情”二字,其相鄰的姊妹詞似乎是優雅、舒適、幽靜、安寧等等,而成都 的閒情卻不需要這麼講究,它竟然滋生於簡單以至於簡陋、粗糙以至於粗鄙、隨意以至於肆 意的場景。
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的不講究、不精致、瞎湊合、窮應付,是成都閒情的地方特色。於是 你可以看到:正規的樓堂館所永遠競爭不過街邊的大排檔攤販。一到傍晚,臨街的紅鍋飯館 和麻辣燙桌子便擺出占了人行道,食客們密密麻麻,吆五喝六。其場景和氣氛十分不堪,而 收費並不比酒樓宴廳便宜多少。尤其是夏日的“冷淡杯”,一張簡易桌子,幾條矮板凳竟然 招客無限。男子們露天作業兼赤膊上陣,而裝扮時髦的女郎將長裙往胯下一塞,長久陪座。 你別看桌上亂七八糟,地上一片狼藉,仔細瞧去,這些糙人中多有手機、商務通和高檔手袋 隨身,再看美女如雲依依相伴,便知其中富翁不少。既是如此,何不去花園餐廳、皇家酒樓 ?答曰:“這裡自在。”
這情景使人這樣想:正如一切戰爭武器武裝不了恐懼一樣,一切現代化的裝置,裝備不出一 個現代化的人來。
改良火鍋
重慶人不無自豪地說在飲食花樣上他們是執牛耳者。火鍋的發祥地在重慶,且源於重慶社會 底層的碼頭工人的故事已是盡人皆知,還有什麼酸菜魚、啤酒鴨……無不是他們的發明。重 慶人敏捷能干、熱情好動、善於興風作浪,讓別人跟在後面一浪一浪地趕。
但重慶人生性粗枝大葉,飲食上也顯出粗犷有余,必須要由精細而溫和的成都人來拾遺補缺 。成都人是最精明的改良主義者,他們將重慶人的發明去粗取精、由表及裡加以改良,最後 面目全非,讓重慶人完全認不出自己生的崽了。比如酸菜魚在重慶興起時,絕對是將大棵大 棵的酸菜整熬,魚骨頭架子連頭連尾地潛伏湯底,一個菜非要用小號面盒來盛不可。而這個 菜一到成都,酸菜就成了碎米粒樣,一片一片雪白的魚肉飄浮其上,那魚雷般的骨頭架子是 決不會讓食客看見的了,熬湯以後早被廚房撈出,這道菜最後用了細瓷湯盆裝好了,體面地 登堂入室。
重慶火鍋來到成都,保留其辣鮮香燙,但成都人是不會讓那種傻大粗黑的灶具鍋瓢出現在餐 桌上的。還有鍋裡的作料也不會那麼峥嵘畢露。要知道重慶火鍋裡辣椒是整個整個、花椒一 舀滿勺,而生姜呢,大塊大塊連拍破都不肯的。
重慶火鍋最初常備一種十字架格子,一俟發展來成都,這東西早被擋在城門外了。其實那才 是早年重慶火鍋特有的人文景觀:素昧平生的食客可同桌共用一鍋,鍋中扔個十字架形的格 子,四面就座的客人——他們或許不相識的——同一只鍋進食,但只管經營面對自己的那一 格,點了什麼菜就放自己那一格裡燙熟。
但那十字架子有點像官樣文章,僅具形式而已——它漂浮在湯面上,底下卻是“公海”並無 國界。就有毛肚黃喉從這個格子丟下去卻從那個格子冒了出來,對面客人打撈起來,一看自 己並未點這道菜,便自覺用筷子送了回來:“這是你的,跑過來了。”這邊的客人慷慨道: “不客氣,你吃就是!”——不等火鍋吃完,兩人已稱兄道弟哥倆好了。這種粗放是成都人 所沒有的,成都火鍋也決無不相識的人共用一鍋的情景。
一次重慶有客人來成都,我不懷好意地請去一家所謂“重慶無渣火鍋”,那裡是每人一個酒 精爐,小號奶鍋大小的不銹鋼鍋,精致小巧的盛菜碟子,把那習慣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漢 子弄得手腳無措,初是礙於秀雅的服務小姐和我這個主人的情面,直著脖子僵手僵腳地硬挺 著,到後來,終於花和尚般叫了起來:“這頓鳥飯,吃得俺好憋氣,也敢叫重慶火鍋,待灑 家去取了他招牌來!”
政治味精
成都人,尤其是早年的成都人,因為性情閒散的緣故吧,對時事和政治多少有些疏離和隔膜 的傾向;而生在重慶的人們,性格以熱情剛烈著稱,還有什麼更比時事、政治能夠聚集、勃 發人的激情呢?所以,時事政治是重慶人日常生活中的味精。
由於生於重慶,所以直到成人以後,我才知道一首童謠的本來面目: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 虎;老虎沒打著,打了小松鼠;松鼠有幾只,我來數一數;一二三四五……然後循環往復、 沒完沒了。幼時在重慶我們可不是這樣唱的,重慶人不耐煩重三搭四,半路拐彎徑自與政治 掛鉤: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專吃杜魯門。後來小姑娘們跳皮筋又唱的是 “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就是好,三面紅旗飄呵飄”,想必那時成都小孩還唱的是“叫 花子,莫娘莫老子”之類市井民謠吧。 (to be continued)
http://www.writermagazine.com/8/bashu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