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頭清真寺位於市區清真街南端,始建於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占地面積11200平方米,房屋近200間,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1982年7月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成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回族穆斯林群眾正常的民族宗教活動主要場所,也是泊頭市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尤其是2004年電視劇《民族英雄馬本齋》在泊頭清真寺開拍以來,再現了馬本齋烈士少年時期在泊頭清真寺的成長經歷,也再現了馬本齋將這裡作為主要根據地的戰斗歷程。該寺坐西朝東,正門門樓闊三間,高十米,單檐歇山,古棚出廈,琉璃瓦頂,朱門銅飾,門媚楷書“化肇無極”,“清真寺”黑地金字懸於上方。另兩側各有便門一個,繼之青磚布瓦,雕花圍牆,門臉建築頗有氣勢。寺內院落分為前庭、中庭和大殿。前庭院左右有南北義學各三間,正面是一座高約20米的二層三蒙班克樓,灰牆紅柱,石雕斗拱,攢尖綠頂,飛檐高翹。樓內下為閣,上為廳,四周裝有祀字形花梭欄桿,頂部有木質遺雕裙腰板、垂花柱,木作精致。樓兩側各有便門一個,各建築為重檐頂,相互映輝,華麗堂皇。中殿由望月樓、南北便門、南北配殿、東耳房組成。望月樓為中院起點,下層為閣,磚砌石牆,飾圓窗,四周以12根方柱築成圍廊,上起四面飛檐,廊柱間加稜形花欄桿;上層為廳,全木結構,外有窄廊,可過人,四周圍卐形花欄桿,頂部有木質浮雕腰板,垂花柱。此樓二層三蒙,重檐轎子頂(上層為重檐,下層為單檐),綠琉璃瓦罩頂。三層飛檐的飾物均為綠琉璃瓦制。望月樓又稱班克樓、邦克樓、宣禮樓。望月樓:取望月確定時間之意,逢伊斯蘭教歷9月1日,登樓望月,見新月進入齋月。班克樓:清晨由宣禮員叫穆民禮拜(邦答,即晨禮,俗稱喊“班克”),現有鐘表,按時間禮拜,不再宣禮。中庭院兩則南北陪殿各六間,且與義學石在一線,面向後坐進數尺,留下較大空間以突出大殿。正面則為三四米高的彩畫透雕三屏門—衣殿閣,出四跳斗拱層數多,出檐深度大,薄威華貴。大殿庭院(丹埠)兩邊各有漢白玉石橋通向南北講堂,南講堂為阿文小學,北講堂為阿文大學。北講堂東側有北跨院,設有沐浴室、燒水間十六間。丹擇上為清真寺的主要建築——禮拜大殿。大殿由前抱廈、前殿、中殿和後窯殿四部分組成,南北寬29米,東西長55米,呈凸形,號稱“九九八十一間”,面積為1159平方米。大殿建築分前文後武。前廈與前殿較高,中殿較低,後窯殿則以六角瑣尖頂拔起,使之有所起伏。內部巨柱方梁,落架高大,且木質咬合,懸梁吊柱,雕花刻稜。後窯殿呈方形,牆壁飾有磚雕、花池。窯殿上起六角亭子,用木蕩成藻井形,正中懸下一木雕蓮花垂柱,六邊扶欄,全部透雕彩畫。大殿地面為800多塊柏木長方板鋪就,可容1200多人做禮拜。大殿兩廊稍低,並有便門通向外邊,節日期間兩廊有幾百名婦女聽阿旬講“臥爾足”。大殿正門兩側有楹聯一副;原有明清兩代皇帝、太子太保衍聖公等達官顯貴的題匾18塊,現僅存“清真光明”匾一塊,藏於班克樓內,其他均為1982年以後所書。其中“聖旨”系康熙帝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為北京牛街禮拜寺所頒,文革中丟失,1982年後修寺時又到北京牛街禮拜寺抄錄了原文,刻制成匾;“清真光明”匾系孔子75代孫孔祥珂所書;“清真垂教”匾系清朝重臣張之洞之兄張之萬所書;“清真”匾系康熙或乾隆的七皇子所書;“清真寺”匾系著名書法家陳叔亮1984年所書;“萬古長青”匾系全國政協六屆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孫轶青1992年所書;其余題匾者有:張之洞、紀曉岚、民國總統黎元洪(一說北洋軍閥吳佩孚),交河縣的四任知縣及滄州人劉佩臣等。
- 電話 0317-8285238
河北省滄州市泊頭市新華街清真街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