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殿始建於清代,為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觀音殿又叫錘譜殿。觀音殿殿內供有白衣大士銅像,兩腿盤坐,二目微合,雙手合十,端莊慈詳,兩側侍立的是財神和龍女。白衣大士銅像僅為少林寺所有,此像原在寺外南園白衣殿中,外面用泥包著,後移於此。觀音殿又叫錘譜殿。
觀音菩薩
菩薩意為“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也有譯為“聖士”、“大聖”、“大士”等的,一般人常稱菩薩為“大士”。菩薩在佛教中是僅次於佛的,據說釋迦牟尼未成佛時就曾以菩薩為稱號。據佛經說,菩薩可穿出家僧衣,也可作在家裝束。佛教傳入中國後,穿僧衣的菩薩甚少。菩薩的形象與裝束,唐代開始定型。大致是面作女相。
但據佛經上記載一般菩薩都是男子,根據度化眾生需要可以變相為女相。菩薩的形象是長圓盤臉,長而彎的翠眉,鳳目微張,櫻桃小口,高髻或垂鬟髻,多出來的長發披垂在肩上,穿帶袖天衣,常袒胸,有帔巾,膚色潤澤、瑩潔、白皙。總之,繁麗的衣飾,是中國人想象的古代南亞次大陸貴族裝飾,又夾雜有唐代貴族婦女時裝,是這兩者奇異而諧調的混合。健美的面龐和體態,則純是以唐代貴族婦女特別是家伎等女藝術家為模特。大概女相使人感到親切,再加上菩薩以度眾生登彼岸為旨,可以出蓮座歷下界化愚頑,比抽象崇高的佛更具親和力,故觀音菩薩常現女相。
漢文佛經中著名的六大菩薩,彌勒升級成佛了,大勢至菩薩未能獨立成軍,在中國沒有“勢力范圍”,其它都自立道場,成了中國的“四大菩薩”,而又以觀音影響最大。
觀音殿壁畫
觀音殿牆上的壁畫都與少林拳有關。壁畫均系晚清繪制,出自民間無名氏藝人之手。
觀音殿北壁繪的是清朝大臣麟慶巡視少林寺時觀看寺僧徒手作拳術表演的場面,麟慶回去後即上報朝廷,從而撤消了寺院民間練武的禁令,少林武術重獲生機。
南壁繪的是少林寺著名武僧湛舉和湛洛指導寺僧持械格斗的場面,可分十五組,每組一個招式,或以拳對拳,或持刀、槍、劍、戟、棍、杖、鞭等武器,相互對練。
東牆壁上繪有兩組繪畫,北面繪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少林寺》電影就是根據這組壁畫編寫拍攝的。南面繪的是元末少林和尚緊那羅抗擊紅巾軍的故事。
神龛兩側繪制的是降龍伏虎圖案。殿的東南角和東北牆角分別畫有“文殊騎青獅”和“普賢騎白象”的圖像。白衣殿壁畫的內容,對於研究少林拳法、“二八火厄”前的少林寺建築布局以及歷史傳說故事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景點位置
河南少林寺常住院千佛殿的東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