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暫無亮點推薦,小編正在努力完善中
基本信息
- 簡介:
- 儒裡是南宋大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後裔在江蘇最大的聚居地之一。這裡現住朱姓居民4400多人(另有40%的雜姓)。近兩百年裡,從這裡遷往大江南北及海外的朱氏子孫又不下千余人口。目前這裡隸屬鎮江新區姚橋鎮管轄,成為一大行政村。 其實,七百年前,這裡還是殷商時代居民點斷山墩遺址(華山畿)臨江的一片荒灘。到元朝後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朱熹的八世孫任山東提刑的朱文通(亨三公)來丹徒公干未返,擇此定居,圍堤墾田,蕃衍子孫,時稱“圍裡”。久之朱氏日眾,人遂稱之“朱家圩”。此地居民皆以耕讀為本,亦有外出經商者,多營煙店、醬園。明末清初,後生中舉為官者日多,一時名聲大噪。傳說由乾隆題改“儒裡”,取意:文公後裔居地,儒人之故裡也。至此,擴建宗祠。修整市容,古鎮街市才告形成。街道為“丁”字形,南、北街一橫,西街一豎。近交會點北有跨街兩道券門。這丁字街,便是“老街”。相對而言,近年又築一條水泥馬路與西街交連,全長三公裡,稱為“新街”。南接丹陽後巷北通鎮江姚橋,沿路皆市,洋樓林立,初步展現了現代集市的風采。 七十年前儒裡老街非常繁華。老街一橫長約400米,一豎長約276米,通街全是條塊麻石鋪就,石下陰溝水道(今已改成水泥街面)。南街盡頭有一株百年古槐,槐樹腳下是“三德堂”的老宅,一片清代建築。北街盡頭有“冶墅園”,是當時族長佬官們議事、休閒的去處。“硯池塘”,相傳是古代書生會文洗滌筆硯之處。曾傳有“春潮不及硯池塘”之說。如果春天的頭潮水能流進此塘,儒裡就該出“狀元”了。北街近交會點處的兩道“券門”,是古鎮標志性建築。門頭皆嵌名匾“儒裡”二字,傳為乾隆所題,南為石刻,北為磚雕。兩道券門中間,夾著清代擴建保留至今三百多年的朱氏宗祠(它的前身是六間兩進兩廂的明代初年建的祠堂),人稱“老祠堂”。占地1200平方,徽派建築。每年春秋二祭,朱氏八大分族人聚此隆重舉行祭禮。大香大燭,整豬整羊,三跪九叩,四起四拜,族人紅頂瓜皮、長袍馬褂在樂聲中魚貫而行頂禮膜拜。每逢除夕、元宵,祠堂內又張燈結彩,觀燈男女,人流如潮。
- 開放時間:
- 全天
- 門票信息:
- 免費
- 到達方式:
- 公交:鎮江市先坐K211到解放橋下,再坐K003,到儒裡鎮下。其他交通:鎮江市先坐K211到解放橋下,再坐K003,到儒裡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