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2001年的時候因工作到當時的金山第二首府-朱泾(第一首府在金山石化總廠),公事之余,順便去黨的一大舉辦地-嘉興南湖,途徑楓泾,當時的一幅對聯吸引了我――“楓泾這邊獨好”,借用的非常巧妙,令人印象深刻,心中頓生來此一游的念頭,沒想到這個念頭一拖就是3年,呵呵!
本想乘鐵路梅隴站到楓泾的小火車,可從地鐵錦江樂園下了後,經過西南汽車站,正好有一部即將開出的楓梅線,也就先上了再說,計劃回來再坐小火車吧。
11.45開出的楓梅線,於12.35分到達楓泾鎮(即可乘到底楓泾汽車站,也可在一出320國道口下),票價11元,然後可叫一部三輪進鎮,根據人數多少,3-5元不等,那裡的車夫也厲害,一部小三輪竟敢帶三個大人,呵呵,嚴重超載啊!
進鎮本身沒有門票,但門口有聯票出售,有36和30元的兩種規格,兩者景點相差一個性覺禅寺,一個金山眾仁護理院,由於這兩個景點離其他鎮內景點距離太遠,因此現在已經不出售36元的聯票,只有30元的聯票,國慶期間還對購30元聯票的散客送8元的鎮上購物券。另外景點介紹2元一份,景點vcd售價18元。
進鎮後就是和西塘等知名江南古鎮類似的沿河回廊,沿回廊的人家基本都開了小餐廳,把回廊當作餐桌擺放地,這樣沿河就餐,也是別有情趣,不過菜價並不便宜。
楓泾鎮沿河分成南鎮,北鎮,歷史上由江蘇和浙江共管,元末明初時與浙江的南浔、王江泾、江蘇的盛澤共稱為江南四大名鎮。明朝宣德五年楓泾以界河為線,一鎮跨吳國、越國兩地,分為南、北兩鎮,南鎮屬浙江省嘉興府嘉善縣;北鎮屬江蘇省松江府華亭縣,直至新中國成立,南鎮並入北鎮,劃歸上海市管轄,統一稱松江縣楓泾鎮,1966年再劃歸金山縣(金山區)。照著名畫家程十發(楓泾人,在楓泾有其舊居,也是聯票景點)的說法,就是兩個母親都喜歡楓泾。
主要景點都在北鎮,南鎮有個火政會舊址,屬於郊區保存較完好的火政會(消防局),看著火政會的歷史,感覺到其實從清末以來,這裡的地方自治還是很完善的,能夠由當地的富商和紳士出面籌組消防組織,而且高峰時達到了200人左右,令人驚奇的是,這200人都是義務的,每年還有救火比賽,屬於鎮上一大盛事,據說當時在杭嘉湖地區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鄉村的傳統自治體系還是有很高的管理效率和生命力的,現在的行政體系,未必能有這個本事。
從火政會過泰平橋,就是楓泾鎮的景點集中點,我們去的時候,古戲台正在演戲,都是些著名的唱段,如十八相送這類,鎮裡的男女老幼和外來的游客或端坐在戲台前,或沿對岸的回廊望來,一時間,古戲台成了古鎮的焦點和中心,一派其樂融融,歌舞升平的景象,伴著悠揚的越劇唱腔,恍惚間回到了另一個時代。
古戲台旁,有不少景點,紅勝火金山農民畫的展覽銷售點,一張張質樸生動的農民畫,映襯著一股清新的氣息,展點是當地最著名農名畫家陳富林舉辦,他發展了金山農民畫,提高了農民畫的表現力;其兩個女兒在裡面經營管理,可惜有點塗脂抹粉,與農民畫的整體風格不太協調。
朝前走,就是楓泾鎮最最最最最具有特色的景點-“楓圍人民公社舊址”,感謝上蒼,農村的慢節奏,加上楓泾本身離市區的偏遠,使得這個極具時代特色的建築被完整的保留下來,它以“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構思,充分利用現保存完好的人民公社舊址稍加修繕、整理、布置,再現文革時期的公社辦公原貌,展示那段“史無前例”的年代,營造強烈的視覺沖擊。各室展示分會議室、革委會、貧協會、人武部、知青辦、團委、婦聯。牆上還刷著“最高指示”,裡面的辦公室裡原封不動的放置著當時的擺設,老式手搖電話機,滿牆的偉大領袖的照片,語錄,當時的統計表格,武裝部裡的步槍,現在看著無比荒謬的東西,在當時卻是神聖地,歷史就是這樣不斷在循環往復。
公社的後院別有洞天,竟然有米格-15戰斗機,據說是當時鎮上居民抗美援朝捐資的,還有一門高射炮,繡跡斑斑,地下的防空洞工事只開放了十分之一,也已經讓人感到別有洞天,建築精良,指揮部,彈藥房,水循環系統等等,一應俱全,讓人懷疑這麼一個小鎮,當時是怎麼修建起如此高標准的戰備防空洞,也許老外看了會很驚奇,一個偏遠鄉村的政府辦公地,怎麼需要高射炮呢、防空洞呢?這到底是軍事要塞還是行政中心?呵呵,老外是永遠搞不懂的,不要說老外,許多80年代出生的人也未必能搞懂。這就是中國的一段歷史。
從人民公社出來,就是僅保留門面的“大清郵局”,楓泾當時是三省要沖,傳遞業自然發達,只不過郵局保留的沒有朱家角好,裡面全部是民居,徒有門口的招牌而已。
接下來的剪紙館,也是極富鄉土氣息,在一座一進的院落中(院子的主人當時也該算鎮上的大戶人家了,兩層樓,近30平方米的院子,院中值有兩株樹),一個矮小的老頭和同樣矮小的婦女,在向游客們推銷著他們自剪的各種圖案,剪紙本來是中國農村一項及其平常的但又應用非常廣泛的手藝,用現在時髦用語,就是住房裝修的軟裝飾,工業化的進程使得大部分手工操作的東西日趨式微,但是歷史總是循環的,當工業化的標准產品泛濫時,頗具溫情的手工剪紙又能躍入我們的眼簾,這從展館中熱鬧的銷售場面可見一斑,從2元-60元不等的手工剪紙不乏買家。
出得剪紙館,就是三百園,所在的民宅,單從門前的照壁看,就規模不小了,共有三進,估計是當時鎮上的超級大戶的住宅,現改作了百籃館,百燈館,百行館,物品呈列的都很有特色,只是可惜是東施效颦,學別鎮的百床館,本身是沒有創意的。
程十發的舊居在鎮的另一頭,游人不多,管理人員也不知為何,老把房門關上,似乎讓游人在外面瞅上一眼都是損失,院子也是三進,當然同三百園的規模不能相比,只是小三進,最後一進是程十發的資料展覽,當地政府本想放上一些程十發所用過的舊家具,可惜與其子女未達成協議。
看著程十發的資料展,也許你更能領會這個吳越文化交匯之處,所承載的人文底蘊,程老在留言中也反復強調吳越文化對他的養育和滋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靈人傑,人才輩出,自唐代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名人639人,存世著作369部(篇)。歷代狀元2名,進士53人、舉人125人、文化名人235人。唐代有宰相陸贽;宋代有屯田員外郎陳舜俞,狀元許克昌;元代有大畫家張觀;明代有隨鄭和下西洋的御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台、內閣學士兼禮部侍朗謝墉。 近、當代有一代圍棋國手顧水如、原民革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范、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畫家程十發、漫畫家丁聰。
出程十發故居,可叫三輪前往性覺禅寺,車價3元左右,該寺離鎮較遠,接近環鎮公路,三輪大約5分鐘到,到達門口,在國慶這樣的假日,也沒有什麼游人,可以說是只身到達。切記――讓三輪不要回去,在門口等你,否則等會出來是叫不到三輪的。
門口有一60多歲的老婆婆在售票,門票三元,香兩元,
進門就是一尊露天的米勒佛像,旁邊是四大天王,廟內極為肅靜,連僧人也很少見到,寺廟本來就是清修之地,一個太熱鬧的寺廟是否也不合設廟的本意呢?寺內右側為五百羅漢避,左側房屋上寫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寺名由康熙於1705年手書。由於寺內沒有開發,因此,沒有文字介紹的東西,只能憑感覺寫點東西。
出得寺廟,由原三輪返回,由於回上海的楓梅線最晚16.30分開車,時間不多,只好匆匆的帶著沒有盡興的遺憾,返回上海,其實後來路上就後悔,鐵路其實還有18.30分左右的火車,只能下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