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子怡咬著牙在臥榻上輾轉反側,這是我在2046沒有打盹的原因所在。不論是郁沉的梁朝偉、還是熱辣的章小妹、還是咿呀學語的王菲、或是一閃而過的曼玉大姐,都沒能讓我明白什麼是2046,為什麼前往2046的人都沒有回來。哦,除了木村拓哉。不過他只是猥瑣地依偎在機器人的懷裡流鼻涕,沒有給我答案。他是在流鼻涕麼?我不確定。不過至少那機器人是王菲。我的思想溜號了,已不全然在2046裡了,理解不能理解的事物,智商無能為力,迫切需要的是想象力。可此時它偏偏不在,千金難求,匮乏得干干淨淨。
>> >上一次有這種感覺的時候,還是在聖家教堂裡。
>> >聖家教堂仍在施工。這本身就是一件很考驗想象力的事情。當年看著它奠基培土的人,現在也都已歸於塵土。巴塞羅那人也許沒聽說過“多快好省”這句話,卻憋著勁兒跟上帝磨洋工。一項土木工程一建一百多年,究竟是神的意志或是人的因素還真不好說。逾期未完的建築,現代術語以“違約”一言概之;一逾百八十年,腐朽也蛻變為一種傳奇,不過這倒也很形象地告訴我們,耐性是怎樣煉成的??诠釋起來,保爾柯察金的鋼鐵也要黯然失色。聖家浸透了歲月紅塵,注定是時間凝滯的紀念碑??如果不是執著的圖騰的話。
>> >2046在繼續,我的胡思亂想也在繼續。前排幽然飄來一陣暗香,提鼻猛嗅,竟是KFC的玉米棒。
>> >聖家的房頂,就是一根玉米棒。
>> >有一陣子,“哥特”這個詞和“巴洛克”一樣,是很可以拿來唬人的。傳統的哥特樣式,清一色的尖峭挺拔、飛拱扶廊,直刺雲霄的尖頂寓意人間的傾訴直達天聽。莊嚴得肅穆、肅穆得陰沉,一如那個摧毀了羅馬帝國的民族,讓人平生敬畏,敬而遠之。作為教堂,聖家那挺拔的塔尖不愧於“哥特”的稱號。然而,圓鼓的塔身一下子讓莊嚴瀉了氣??明明是騎士羅蘭的戰歌,出場的卻是唐吉柯德。更有甚者,高聳的塔身居然不甘心青灰色的石質本色,竟潑辣地以方花格紋裝飾,遠望宛如披上一層土布拉丁斗篷,艷得發俗,卻又俗得讓人著迷。
>> >尖頂之下,門穹之上,矗立著一組宗教題材的雕像。秉承雕塑現實主義的遺風,能工巧匠將聖人的事跡娓娓道來,刻畫細膩之處,精雕細鑿的功夫幾乎讓人理解了教堂費耗時日的苦衷。慢工出細活,一部電影可以拍五年,一座教堂也應該可以修上一百年。
>> >王菲靠在窗邊凝視飛曳的光線。屏幕上響起了梁朝偉類似總結發言的旁白,我以為電影將要結束了,但鏡頭一切換,梁朝偉這厮又和鞏俐湊在一起,嘀咕一些暧昧的話,一時半會兒還完不了。劇情的前後開始缺少一種聯系,宛如攝制組用原班人馬,同一套行頭,拍了兩部同一風格的電影在影院裡聯映,讓看的人專心致志,尋找兩者當中的聯系。
>> >聖家的兩個門,也是如此。
>> >兩個門之間,相隔著一個世紀。新的還在造,顏色和另一端一百年前的那個門一樣,但透著新鮮的氣息。整個建築的線條變得簡潔、花哨的玉米樣被還原成純粹的尖頂,干練而明快;雕像題材依然如故,但面部的皺紋和服飾的褶皺都已省略,用寫意取代寫實,用神似覆蓋形似,巴塞羅那人好象也不耐煩了,急著要完結這項工程。
>> >匆匆沿著聖家繞了一圈,終究沒有進去看一看。逆著人群向外走的時候,突然有一個胡亂的問題冒了出來??
>> >兩個門,哪一個是前門,哪一個是後門;主觀上覺得,一百年前的那個門是前門,因為它先造好。但也許正相反,一百年後那個門才是前門,高迪是從建築圖紙的後部向前造。曾經把這個想法跟同行的人說,遭到一致的反駁??“又從後向前造的麼?不可能啊。”可是後來看到高迪設計的一座公寓,覺得能把公寓建成那種樣子的人,未必不會從後向前修教堂。
>> >2046結束的時候我還在奇怪自己怎麼會在看電影的時候想到了聖家教堂。周圍每個人的腳步都有些微妙的輕盈。我聽見一個人笑著向同伴宣稱“看懂了”,仿佛剛才通過了一門高深的化學考試。我問請我來看電影的朋友:“值回票價了麼?”他很嚴肅地對我說:“我們被王家衛耍了。”影院走廊的盡頭傳來一陣費加羅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