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穿著韓式傳統長裙的女孩站在你面前,你會不會停下腳步考慮著走近這家韓式餐廳,享受饕餮時光呢?自從韓劇的收視熱浪席卷申城,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也跟風般的冒出了大大小小的韓國料理店。而這家“韓風炭火烤肉”在上海也很受歡迎,開了
第一天:慕名心羨已久,終於成行!2006年9月5日早上9時從上海出發。道路方向:從上海武寧路上滬寧高速(向南京方向)——A5公路(向沿江高速方向)——沿江高速(向江陰大橋方向)——過江陰大橋——京滬高速(經淮安、新沂、山東
寫給上海兩日游的匆匆過客們(虹橋機場到達)朋友利用國慶長假的後兩天從青島來上海旅游,由於時間只有兩天,所以,我就給制定了一次上海兩日游的游程,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游覽最經典、最著名的景點,而且避免走冤枉路。第一天:從青島最早
機票:上海-曼谷:上海到曼谷分別由印度航空,東方航空,泰國航空提供航班服務。其中,東方航空和泰國航空航班時刻基本上集中在白天出發白天到達,印度航空是晚上出發凌晨到達。機票價格從低到高依次是:印度航空,東方航空,泰國航空。此
先感謝下籬笆工作人員發給我的大獎---思來敘酒店豪華復式套房一晚 16號一早,帶著老公和一對朋友,我們開始了我們的行程.先到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坐去大觀園的車,到大觀園路口下車.然後等去湖州的依維客車,一人5元,坐到汾湖大道
陳绮貞是我喜歡的歌手,她的那首《旅行的意義》能夠表達我寫這篇東西的感受,於是就借用了這個名字。 其實說到旅行,就不由地想到“旅游”這個詞,多年以前,我們還是這麼稱呼一次外出的旅程,而現在“旅游”這種明顯帶有走馬
建議想去這家店吃飯的朋友看一下。趁國慶中秋,帶了幾個外地來的朋友特地電話定了位,想品嘗一下老字號的上海菜。10月5日晚六點,我們准時到了包房,與另一桌在一個房間。當我們只點兩個冷菜(因為人不多,而且前幾天一直在吃上海菜)時
PS:藍色字為之前的行程計劃;紅色字為游後感言。Lily是在下的昵稱 :-)9/29PM 10:00 乘長途汽車,預計早上9/30早上4點到達白溪(雁蕩山是也)。[Lily] PM 10:00 中興路長途汽車總站,到白溪
10月2日——國慶放假的第二天,我和媽媽,爸爸三個人一起去了崇明島。我們去那裡探望親戚,順便去看看田園風光。 我和媽媽乘著爸爸開的車去了吳淞碼頭,在離碼頭兩個十字路口遠的地方居然已經排起了長龍隊。我大吃一驚,說:“哎呀這下
普吉和皮皮島擁有眾多的星級酒店和普通旅館,星級酒店可以在網上預定並支付,普通旅館可以在當地通過旅行社帶訂。 我們這次選擇了網上預定並支付酒店費用,抵達後直接入住。網上可以預訂泰國酒店的網站很多,提供的價格各異。經過對比,推
國慶期間長假,哪都是人滿為患,我們決定不去湊那個熱鬧,安心在上海過個十一.10月5日,遠離都市,不想去朱家角,周莊等成熟發展的古鎮扎鬧猛,我和朋友兩人決定去金山的楓泾來個一日游.早上起個一大早,我們便坐上地鐵一號線,8點0
恕恕上海行20061004-1006 [一家三口,寶寶31個月] 這次上海之行策劃了很久。因為是恕恕的很多個第一次,所以很慎重。第一次坐火車、坐地鐵、坐磁懸浮、看飛機。10-04火車很准點,9:10到達上海南站。地鐵也很
出游算是我們全家的愛好,這個長假選擇找個安靜小島躲起來休息休息得到全家一致的認同。在網上看了許多介紹了,攻略後,決定去美麗的太湖小島三山島。四人行。10月3日,9點35分,上海新客站T712,上海—蘇州,出發。(建議可以早
2006年10月1日,早上5點鐘天才蒙蒙亮,一邊感慨著旅游比農民起的還早,一邊我們開始了崇明2日游,一路上我們一行4人還是精神不錯,沿著漕寶路由西向東開,至虹梅路上中環線,開到汶水路轉南北高架A20方向,繼續開,到蘊川路依
10月1日8:00我們一行10人來到了寶楊路碼頭,還沒進入碼頭區域就看到汽車排著長龍等待擺渡過江。車一開進碼頭就看到人山人海,這陣勢絕對不輸給上海火車站。下車後看到買票的隊伍已經排到了售票廳外,當天票已經賣到了下午2:30
10月6日,避開旅游高峰,去了趟崇明。因為之前在網上訂好了房間,下載了線路圖,所以一路上都非常順利。在渡輪上接到了濱江度假村銷售的電話,說是酒店要給我們一個驚喜,在原有的房價上再給我們個對折。這等美事當然好啦,度假村的房間
今年十月二日我千挑萬選,找了這麼個大好的日子去游世紀公園,看聞名的立體花園。那天一大早就陰雨綿綿,是我最喜歡雨天,雖然父母不太喜歡下雨,但還是為了滿足我的游興,跟我一起提著野餐用的大包食物,我和父母及莉莉一家,共六人一起浩
關於那個新易途國際青年旅捨!強烈BS!久聞國際青年旅社的大名,在ctrip上查了很多他的資料,看起來還不錯,於是就去了。當天打電話先咨詢,那小姐極其不耐煩的回答我關於房間情況的問題。算啦,誰讓我咨詢的是150元的便宜房呢?
我不是上海人,父親是湖南人,母輩是江西人。我自小江西長大,在南昌念的大學,畢業後就職於上海。 對上海最初的印象來自於很多年前《讀者文摘》(那時雜志還不叫《讀者》)上的一篇文章《大上海,你還背得起中國嗎?》,看完後有種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