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被國家確定為21世紀首批重點建設的若干所大學之一。
創辦於1896年、以南洋公學為前身的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一個世紀以來,形成了“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求創新”的優良傳統,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造就了一批傑出的社會活動家、科學家、工程師、專家和教授,為國家的繁榮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著名校友有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以及丁關根、汪道涵、錢學森、鄒韬奮、陸定一、茅以升、蔡锷、王安等。我國兩院院士中,交大的校友就達180多名
上交大景點一覽
五卅紀念碑
興建於1950年,位於教三樓北面。在青松碧柏圍繞中的史、穆烈士墓、英烈浮雕和五卅紀年碑,三個景點組成一組景觀觀,激勵人們要繼承先烈的光榮傳統,為祖國繁榮昌盛奮力拼搏,是交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烈浮雕
興建於1991年4月,位於教三樓北面。在青松碧柏圍繞中的史、穆烈士墓、英烈浮雕和五卅紀年碑,三個景點組成一組景觀,激勵人們要繼承先烈的光榮傳統,為祖國繁榮昌盛奮力拼搏,是交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史穆烈士墓
興建於1950年,位於教三樓北面。在青松碧柏圍繞中的史、穆烈士墓、英烈浮雕和五卅紀年碑,三個景點組成一組景觀觀,激勵人們要繼承先烈的光榮傳統,為祖國繁榮昌盛奮力拼搏,是交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飲水思源
1979年重建,位於第一宿捨前。“飲水思源”充分表達了交大人報效母校載培之恩的深情厚意。該景點由噴泉和造型綠化組成。噴泉的背景後用珊瑚樹修剪成三層階梯式的波浪紋,以突出“水”的感覺。整個背景由高大的羅漢松和玉桂襯托。噴泉的前半部分是草坪,草坪中間配上圓弧形的花壇,熱烈而雅致。
漢白玉雕塑
1985年3月塑成,位於包兆龍圖書館前。由二個漢白玉女大學生雕塑和噴泉組成,意喻莘莘學子在此源源不斷地汲取豐富的知識,茁壯成長。
與日俱進
1925年初建,1988年重建。一九三八級校友畢業50周年之際,校慶歸來,古稀團聚,飲水思源,無限感奮,重建日晷,合獻母校。勉勵師生“任重道遠,與日俱進”。
女大學生雕塑
1986年9月塑成,位於我校最古老的建築--老圖書館之前。在她身後,有四棵與校齡相仿的百年古樹。古建築與古樹互抱,英姿雄偉。女大學生手握書卷,思緒萬千,立志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努力學習,勇攀科學高峰。
百年校慶裡程碑
1996年4月建造,位於四塊大草坪中心。校慶裡程碑位於徐匯校區大草坪中央平台上,12.5米,碑面為暖灰色花崗巖,正上方刻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詞:“繼往開來,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學建成一流大學”。碑體呈三角形,寓言教書育人於德、智、體為根本,裡程碑上台階浮雕象征交通大學經歷了百年滄桑,大小不一的不銹鋼環,圍繞著住碑意賀百年慶典。北前方設一噴泉池,池中廣西白大理石底座托起五個印度紅花崗巖石球,中間轉動主球展現交通大學之永恆生命力。堅厚花崗巖鋪砌的台階,宛如交大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北面紅色花崗巖上刻有百年校慶志、社會各界與校友們捐贈名錄。
校訓
1995年10月建成,位於衛生科前。雕塑主體由白色大理石構成,底座采用花崗巖石基礎,周圍植以四季常綠的長葉草坪。雕塑主體采用書卷的變異,表現了“交大”乃開發科技的源泉,采撷知識的寶庫。主體造型構成“100”字樣,表達6了交大走過漫漫一百年的光輝歷程。主體上刻有“飲水思源,愛國榮校”校訓。整體形似一艘航船,有在科技領域、知識海洋中搏擊風浪、揚帆奮進、走向輝煌之意。周圍長葉裙草形似成千上萬心系交大的莘莘學子與母校一起暢游科技知識的海洋。
百年樹人
1996年3月建於老圖書館南。由1937屆校友捐資建造,景點用太湖石堆砌而成,體現了百年交大歷經滄桑、傲然屹立、桃李滿天下的風貌。
巍巍師門、藏龍臥虎
996年3月置於總辦公廳北角道路中央。1941屆校友捐資,並立碑道:“百年大壽、獻石志慶、使名靈璧、皖山奇珍、兩石相依、狀若師生、師貌岸然、嚴而可親、配龍育虎、教誨諄諄、虎在蓄勢、龍待現形、象我學子、德志日新、名師高徒、虎躍龍騰、科教興國、造福人群”。
校門
建校初期校門為牌坊式。1934年乙卯級(即1915級〕校友為感謝母校培養之情,發起重建校門。承吳培初先生助銀5000元,該級校友凌鴻勳並全級同學合捐2000元,學校撥公款5000元,由基秦建築公司打樣,校友所組之鐘山營造廠承建,於1935年6月落成,其式樣仿舊京宮門式樣,朱戶碧蓋,頗為美觀。1985年照原樣進行過大修。
校門橋
學校正門外,最早有一木結構橋,1926年校慶三十周年之際,丁卯級(即1927級〕同學捐資建造了一座鋼筋水泥橋,由校友楊錫設計監造,當年十月竣工。當時的校長凌鴻勳曾立銅牌以誌紀念。
中院
建於1899年,由第一任校長何嗣焜主持建造,是我校最早的一幢建築物,亦為南洋公學時期的主要建築物,最初供辦公及師范班。中學部使用。為三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4950平方米。1963年曾進行大修並略加改造。
新上院
原址樓名上院,建於1900年,為三層樓房,頂層有鐘樓,底層中部有一個可容納500人的禮堂,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是南洋公學時期的大學部,我國第一個商務班即誕生於此,1947-1949年間愛國學生在此樓組織過多次活動,1954年,學校因原上院建築逾齡過久,屋架牆壁傾斜決定拆除重建,重建後為四層樓房,總面積增至9746平方米,並更名為新上院。是解放後我校建成的第一座規模較大的的建築,建成後一直作為學生學習和實驗的重要場所。
老圖書館
建於1918年,系由1916級畢業班同學發起,社會各界及師生共同捐資建造,建築面積2678平方米。1934年又由老校長唐文治及各校友發起募集資金,增建550平方米的書庫一座。包兆龍圖書館落成後,本樓改作檔案館等單位辦公用,1995年照原狀大修後,被定為校史校友樓,樓內設有校史博物館,林同炎展室、檔案館、校友接待室及校友活動室。該建築已成為具有歷史意義於教育意義的重要基地。
體育館
建於1925年,為三層樓,鋼筋水泥結構,建築面積2957平方米。內設乒乓房、籃球場、室內跑道、游泳池等,建成至今一直作為學生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
工程館
建於1932年,由張元濟、蔡元培、王清穆、唐文治、陸夢熊等師長會同部分老校友募集資金建造,鋼筋水泥結構,口字型,原為二層教學樓,面積11007平方米,1947年為紀念老校長恭綽對學校建設的功績一度改名為恭綽館,建國後又恢復現名。1960年加層改造後總面積達到12898平方米。
第一宿捨
建於1930年,為2-3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4397平方米。原名“執信西齋”,以紀念國民黨元老朱執信先生。初為學生宿捨(錢學森等名人在校時曾在此住宿〕。門前有1933年由30級校友發起建築的“飲水思源”紀念牌。凇滬戰爭期間(1932年)由宋慶齡、何香凝等主持創立的國民傷兵醫院曾借用此樓作院址。
總辦公廳
原名容闳堂,為紀念我國留美愛國學者容闳而命此名。建於1933年,三層樓鋼筋水泥結構,建築面積2165平方米,其時,黎照寰校長曾撰容闳傳,並刻碑紀念。門額“總辦公廳”出自胡漢民手筆。現為學校行政辦公所在地,是學校對內對外的重要窗口。
科學館
三層鋼骨水泥樓,建築面積1929平方米,1937年4月8日四十一周年校慶紀念日時破土動工,由黎照寰校長主持奠基禮。因為戰亂,歷經十年才完成,於1947年4月8日舉行授鑰典禮,為紀念前校長孫科對學校建設的功績,以其名字命名為哲生館。作為科學院教學實驗用房,並暗含哲學因該由科學而生之意。1950年11月更名為科學館。
大禮堂
原名新文治堂,為紀念前校長唐文治校長之功績而命名。1946年交通大學同學會推趙曾珏學長組織籌委會募集資金建造,1947年1月舉行奠基禮,1949年落成,1-2層鋼結構,建築面積2913平方米,1979年改建,現有座位1590多個,是徐匯校區師生員工開展文娛活動的重要場所。
住宿:
上海交通大學教師活動中心(賓館),是上海交通大學所屬的三星級水准涉外賓館,“以服務為宗旨,以誠信為目的”的企業精神為四方來賓提供服務。
上海交通大學教師活動中心(賓館)地處上海西南,緊依徐家匯商業城,距機場、虹橋開發取及南京路、淮海路等著名商業街僅二使分鐘車程,出人快捷,交通便利。教師活動中心(賓館)座落在具有百年歷史的交通大學校園內,環境幽雅、條件舒適、功能配套齊全,實為尚住、旅游、學術會議及學術交流的良好處所。
地址:上海市華山路1954號 郵政編碼:200030
電話: 86-21-62822822
上海交通大學“博學樓”簡介
博學樓賓館位於中國上海市華山路1859號。上海交通大學對面,是具有三星級准的涉外賓館,擁有各類客房68間,客房內有 備的IDD電話系統,自選中央空調,迷你吧和進口潔具,讓您充分享有舒適和方便的生活。賓館擁有中餐廳,商務中心等設施,為您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博學樓賓館是您旅游住宿的最佳選擇。
闵行校區招待所簡介
闵行校區招待所位於交大闵行校區東南角,大門直通東川路,可直接上奉浦大橋。
招待所 擁有50套標准客房及10套普通客房,每套客房均備有單獨衛生間,24小時供熱水。總台設有小商品櫃,24小時服務。另有二個會議室,供小型會議使用。
交通:
乘593,920,大橋六線,地鐵一號線均可到達
美食:
闵行西區食堂,東區食堂、北區食堂:有紐約、意大利三明治,還有豬肉、牛肉漢堡,橙汁,咖啡,奶茶,芒果汁等。提供各種風味點心,有西式,港式,中式等,如煎餃,腸粉、燒賣、肉夾馍等。各種風味的馄饨,面條、包子、餃子、鍋貼。每天提供數十種菜色。還有炒粉絲、河粉、餅絲等。煎炸類有蛋餅、蘿卜絲、油條等。還有蓋澆飯,火鍋,澳葡餐廳提供澳門風味菜肴。食堂內設有雅間。校內還有飯館與超市,提供各種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