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文廟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縣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間,由於地處邊陲,僚漢雜居,鹽業雖盛而文風未開。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朝廷選派太常博士名學者周延俊來富順任知監,努力興教化,辦學校,培育士子。在他任職的第六年,即慶歷二年(1042),富順縣終於出了第一個進士-李冕,全縣士民無不歡欣慶幸。在周延俊的倡導下,人們集資於慶歷四年(1044),在縣城中心的南門,建成一座文廟,主供孔子,時稱"文宣網廟"。並在廟內立石質"雁塔碑",以刻全縣歷次中試者的名字。此後,歷任富順知監,均熱心教育事業,親任儒學教授,常在從政之余,來廟內為生員講課,於是文風大開。宋代在雁塔刻名的進士即有67人之多。元代文廟改稱"先聖廟"。至大四年(1311),富順知州任顯忠,建立戟門,安置禮器,補修大成殿,為兩庑裡柵欄。英宗時期,縣佐王納速建御書碑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江山,诏天下立學育士,改先聖廟為"先師廟"。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知縣鐘铉重整廟壇,興建學校,砌石泮池。以後又經8次修補和小增建。明成祖永樂年間始稱"文廟"。此後,文風日盛,教育事業發達,入學中舉者逐年增多。有明一代,赴京會試,中進士者達139人,占四川省進士總數的十三分之一,因而獲得"才子甲西蜀",富順才子內江官"的美譽。
- 電話 0813-2202124
- 門票
- 2元
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 北 0.1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