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天津時,對他並不了解,只因為一老同學是南開的高材生,所以工作以來的第一個假期選擇了北京,拿出一天的時間去看看這個古老的城市。
因為陌生和疏忽,在北京西客站,竟然被一說客說服,搭了一輛破舊的小巴去天津。沿途夾雜著三四個車主的威脅,無賴和漫罵。沒想到對聞名神州的天津搞笑方言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竟然是此種境況。有相同經歷的人想必也同我一樣在苦笑吧。
但是,這並沒有影響我對這座有著美麗神話故事的老城的向往。我不知道究竟是什麼讓這裡孕育了霍元甲的俠義,李叔同的傳奇,曹禺的藝術,還有在世人經久笑聲中永存的馬三立。這是一座耐人尋味的城市,他避護了逃來的末代皇帝,也看到了出走的皇妃的堅毅,同時也靜觀著危難時期愛國人士的奮斗與掙扎。
我站在了城市的最高文化聖地,南開園。我仰望著周恩來的雕像,他與這裡有著不可抹滅的聯系。盡管世人皆知,他沒有畢業就離開了這裡。這件雕像並沒有給我以偉人的震撼,而是以我歷來對他的崇敬中,看到了他渾身散發出的慈愛的光輝。雕像站在這裡,我卻感受不到他曾在這裡的痕跡。我想起了巴黎拉雪茲公墓裡,據說在已逝百年的大師們的墓前,總是擺放著前來悼念的人們帶來的鮮花。而這樣一位把一生奉獻給中華大地的偉人的雕像前,甚至沒有一片綠葉,花朵都在美麗的女大學生手裡。我用慚愧的雙手撫摸著雕像的底座,也許中國人沒有獻花的習慣,可是清明時節的獻上的花圏,我寧願分成朵朵小花,成為自然習慣的敬獻。不是例行公事,只是自願而真誠地表達情感。
我們坐進的士,告訴司機去張園和靜園,我想看看傅儀最後的行宮,他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悲劇人物,時代的變遷,使他沒有選擇地成為了傀儡皇帝,他可能也不願,但他沒有辦法和能力。司機卻不解地問
“哪個張園,在哪兒的”
我告訴他在和平區,鞍山道59號和70號。他疑惑地看了看我,說
“噢,那地方,基本上沒什麼人去的。也沒什麼好看的,你們去干嘛?”
我沒有答他,心裡卻很不是滋味。的士左拐右拐地到了一條不起眼的街上,一個十字路口過後,他停下車說往前走一點兒就是張園,你們出來後再向後走就是靜園了。我們下了車,街上人來車往,道兩邊都是普通的民居和幾間小店。然後就有一座紅色洋樓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兀自不信這裡就是張園,當年溥儀的汽車來到這裡,他是否和我一樣失望呢?他失望的也許是住處外表的簡單和狹小,而我卻是對這裡無人問津的景況而痛心。
此宅是清朝兩湖統制張彪,於1915年所建,占地大約20畝。孫中山先生偕夫人曾下榻與此。據說溥儀來之前,張彪為適奉他,特訂英國歐式家具,令溥儀贊歎不已。
就是經過這條街直接由大門駛進去,上了專修的車道,停在樓下的大門前,皇後妃子們對此也許滿意,必竟紅色象征著吉詳和如意。
進了一樓大門,裡面是一個大廳,對著大門有一個旋式樓梯通上二樓,站在樓梯下,抬頭可以想向到當初屋頂的大水晶吊燈一定很搶眼。樓梯仍然鋪著紅地毯。很多小學生在裡面出出入入,原來這裡已是一個青少年活動中心,而且有一種異樣的氣味傳出來。我們上了二樓,想找出一點當初皇帝行宮的影子,可是一道道黑色的門全被鎖住,沒鎖的也成了與此處毫無關聯的辦公室,其破舊不堪,讓人心痛。
我們幾乎是生氣地離開了這裡,想著也許靜園會好些。
靜園建於1921年,據說原是陸宗輿的私宅“乾園”。1927年溥儀由張園適居於此,為取靜觀變化,靜機之意,更名為“靜園”。他占地約十畝。曲徑長廊,怪石清泉,樓東側還有一個網球場。1931年“淑妃”文繡在此出走。宣布與溥儀離婚。
高高的門牆,大約3米寬,2.5米高的漆紅大門,邊側還有一個小門供隨時出入。一棵滄桑的古樹自牆裡伸出,盡管此宅邊上是不相稱的亦是破舊的現代樓房。我想向著裡面一定有著不同尋常的地方。我慢慢地自小門走進去,路是泥濘之地,進了門,左手邊就有一座矮矮的門房,裡面住著一戶人,挨著門房有一棵大樹,門外著到的就是它了。再向裡看,十米遠的地方,一座舊得不能再舊的洋樓,被分割成大概有十幾戶的人家住著,向前走根本沒有下腳的地方。一位老人坐在門口,見有生人來,就走出來。我問這裡是靜園嗎,他說是。眼裡倒沒有一絲對外來人的抗拒。我說能進裡面看看嗎?他說都有人家住,不是很方便。其實,我也不大想繼續看了。滿心只一個感覺就是痛!
出了門口,我再次仰望著古樹的姿態,多少人事的變遷,盡在他的眼中流轉,然而是否有一天,宅裡的人家由於空間的爭吵,而把它也視為障礙。我不敢想下去了。
也許是中國特殊的國情所致。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都分給了無辜的老百姓居住,或某些部門使用。他們的門前都有一個牌,標明“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是怎樣保護呢?有規定嗎?老百姓只知道溫飽。態度應是所謂的“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可是每一個中華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既為傳人,就有繼承和發揚的責任和義務。自己都不珍惜,誰還會珍惜呢?讓形形色色的外國人,看著我們糟蹋自己的財富嗎?
因為陌生和疏忽,在北京西客站,竟然被一說客說服,搭了一輛破舊的小巴去天津。沿途夾雜著三四個車主的威脅,無賴和漫罵。沒想到對聞名神州的天津搞笑方言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竟然是此種境況。有相同經歷的人想必也同我一樣在苦笑吧。
但是,這並沒有影響我對這座有著美麗神話故事的老城的向往。我不知道究竟是什麼讓這裡孕育了霍元甲的俠義,李叔同的傳奇,曹禺的藝術,還有在世人經久笑聲中永存的馬三立。這是一座耐人尋味的城市,他避護了逃來的末代皇帝,也看到了出走的皇妃的堅毅,同時也靜觀著危難時期愛國人士的奮斗與掙扎。
我站在了城市的最高文化聖地,南開園。我仰望著周恩來的雕像,他與這裡有著不可抹滅的聯系。盡管世人皆知,他沒有畢業就離開了這裡。這件雕像並沒有給我以偉人的震撼,而是以我歷來對他的崇敬中,看到了他渾身散發出的慈愛的光輝。雕像站在這裡,我卻感受不到他曾在這裡的痕跡。我想起了巴黎拉雪茲公墓裡,據說在已逝百年的大師們的墓前,總是擺放著前來悼念的人們帶來的鮮花。而這樣一位把一生奉獻給中華大地的偉人的雕像前,甚至沒有一片綠葉,花朵都在美麗的女大學生手裡。我用慚愧的雙手撫摸著雕像的底座,也許中國人沒有獻花的習慣,可是清明時節的獻上的花圏,我寧願分成朵朵小花,成為自然習慣的敬獻。不是例行公事,只是自願而真誠地表達情感。
我們坐進的士,告訴司機去張園和靜園,我想看看傅儀最後的行宮,他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悲劇人物,時代的變遷,使他沒有選擇地成為了傀儡皇帝,他可能也不願,但他沒有辦法和能力。司機卻不解地問
“哪個張園,在哪兒的”
我告訴他在和平區,鞍山道59號和70號。他疑惑地看了看我,說
“噢,那地方,基本上沒什麼人去的。也沒什麼好看的,你們去干嘛?”
我沒有答他,心裡卻很不是滋味。的士左拐右拐地到了一條不起眼的街上,一個十字路口過後,他停下車說往前走一點兒就是張園,你們出來後再向後走就是靜園了。我們下了車,街上人來車往,道兩邊都是普通的民居和幾間小店。然後就有一座紅色洋樓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兀自不信這裡就是張園,當年溥儀的汽車來到這裡,他是否和我一樣失望呢?他失望的也許是住處外表的簡單和狹小,而我卻是對這裡無人問津的景況而痛心。
此宅是清朝兩湖統制張彪,於1915年所建,占地大約20畝。孫中山先生偕夫人曾下榻與此。據說溥儀來之前,張彪為適奉他,特訂英國歐式家具,令溥儀贊歎不已。
就是經過這條街直接由大門駛進去,上了專修的車道,停在樓下的大門前,皇後妃子們對此也許滿意,必竟紅色象征著吉詳和如意。
進了一樓大門,裡面是一個大廳,對著大門有一個旋式樓梯通上二樓,站在樓梯下,抬頭可以想向到當初屋頂的大水晶吊燈一定很搶眼。樓梯仍然鋪著紅地毯。很多小學生在裡面出出入入,原來這裡已是一個青少年活動中心,而且有一種異樣的氣味傳出來。我們上了二樓,想找出一點當初皇帝行宮的影子,可是一道道黑色的門全被鎖住,沒鎖的也成了與此處毫無關聯的辦公室,其破舊不堪,讓人心痛。
我們幾乎是生氣地離開了這裡,想著也許靜園會好些。
靜園建於1921年,據說原是陸宗輿的私宅“乾園”。1927年溥儀由張園適居於此,為取靜觀變化,靜機之意,更名為“靜園”。他占地約十畝。曲徑長廊,怪石清泉,樓東側還有一個網球場。1931年“淑妃”文繡在此出走。宣布與溥儀離婚。
高高的門牆,大約3米寬,2.5米高的漆紅大門,邊側還有一個小門供隨時出入。一棵滄桑的古樹自牆裡伸出,盡管此宅邊上是不相稱的亦是破舊的現代樓房。我想向著裡面一定有著不同尋常的地方。我慢慢地自小門走進去,路是泥濘之地,進了門,左手邊就有一座矮矮的門房,裡面住著一戶人,挨著門房有一棵大樹,門外著到的就是它了。再向裡看,十米遠的地方,一座舊得不能再舊的洋樓,被分割成大概有十幾戶的人家住著,向前走根本沒有下腳的地方。一位老人坐在門口,見有生人來,就走出來。我問這裡是靜園嗎,他說是。眼裡倒沒有一絲對外來人的抗拒。我說能進裡面看看嗎?他說都有人家住,不是很方便。其實,我也不大想繼續看了。滿心只一個感覺就是痛!
出了門口,我再次仰望著古樹的姿態,多少人事的變遷,盡在他的眼中流轉,然而是否有一天,宅裡的人家由於空間的爭吵,而把它也視為障礙。我不敢想下去了。
也許是中國特殊的國情所致。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都分給了無辜的老百姓居住,或某些部門使用。他們的門前都有一個牌,標明“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是怎樣保護呢?有規定嗎?老百姓只知道溫飽。態度應是所謂的“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可是每一個中華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既為傳人,就有繼承和發揚的責任和義務。自己都不珍惜,誰還會珍惜呢?讓形形色色的外國人,看著我們糟蹋自己的財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