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周末打算去曲阜、鄒城領略孔孟故鄉的韻味,但是沒有買到車票,現在的人是越來越喜歡出門了,在火車站窗口排隊聽到售票員說的最多的字眼兒就是“沒票”和“沒座”,去哪兒都差不多。一次小小的周末游,不願驚動旅行社的朋友幫忙買票,想想在北京這麼多年竟然沒去過天津,干脆就去天津衛轉轉。
早上乘8:05的T531次城際列車,9:24便到了天津站。出站買張地圖,才知道楊柳青離市區很遠。天津站區給人的最突出的感覺就是亂,讓人找不著北。一位天津大哥看我拿著地圖左看右看的,趕緊過來拉生意,其實我一向是很反感這樣的人的,但他那口天津腔兒突然讓我覺得很親切,而且他也確實很熱情,想到坐公車時間上確實沒底,便上了他給找的一輛夏利,談好45元直接送我去楊柳青石家大院。
司機大哥也很熱情,操著地道的天津話回答著我的各種問題,一口一個“姐姐”,搞得我說話都不由自主地想跟著他拐彎兒,還是靠著意志力才將普通話堅持到底,算是沒有班門弄斧。駛離火車站不久,前面兩警察封路,讓各路車輛改道。司機大哥歎了口氣,“又是退休工人靜坐”。我睜大了眼睛,百年不遇來回天津就趕上這等事?司機說,這在現在的天津是經常的事兒,人家辛苦了一輩子,不發退休金人家吃什麼?無處申訴,只好采取當街靜坐的方式表示抗議。他還問我,你們北京不常有這事兒吧?我不知道說什麼好,只好說,北京這方面畢竟好一點…… 這是天津呵,也算是天子腳下的一方土地!
車駛50分鐘到了石家大院——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明永樂十三年京杭大運河開通,之後漕運繁忙,為楊柳青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和富庶,使這個不出名的小鎮迅速發展為一個重要的碼頭,逐漸成為南北物資交流的匯萃之地。石家石元仕祖上從山東來到楊柳青,正是靠漕運起家,才掙下了這份產業。
這座“天津第一宅”於1875年耗銀30萬兩建成,含18進院落,共有房屋278間。總體看上去,石家的財力顯然沒有當年的晉商那般雄厚,但磚、木、石雕都多了一種天津衛的粗犷大氣之美,雖精細不足但很古樸,特別是各院落前的石獅子,造型與眾不同,和常見的傳統石獅相比,少了一分震懾的威猛,多了一分動物的自然,很是別致。花廳內的“知足知不足齋”匾額為劉墉所題,提醒石氏要知足常樂,又要知不足,從而不斷努力、以求發展,讓我這種只知不足卻不願努力的人頗慚愧了一番,呵呵。
除一部分保持原貌外,石家大院的另一部分被辟為楊柳青博物館,包括楊柳青年畫展覽、天津婚俗陳列、天津磚雕陳列、楊柳青三宗寶陳列(剪紙、年畫、扇面)、天津商俗陳列、轎車、漕船陳列等,比較全面地展示了解放前天津當地的風俗特點。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是兩處,一是院內長長的走廊中沿牆貼著的一幅幅剪紙,人物、花鳥、風景、神像都很傳神,還有西廂記等故事系列,比我在別處看到的剪紙更復雜、更精美、更令人贊歎;二是天津商俗展覽,展室中是迷你型的縮微楊柳青明末清初一條街,吹糖人兒的、賣煙葉的、耍猴兒的、代寫書信的、攜媳婦趕集的、叫賣糖葫蘆的、藥鋪、文具店、酒樓、肉櫃、茶館兒,生動形象,煞是有趣。
游石家大院的一個問題是,因沿用原宅第的格局,標識又很少且不明顯,所以線路不明,需要游客自己在裡面來回地奔波。
由於石家大院建築風格和結構上的代表性,經常有影視劇組將其作為拍攝基地,象《日出》、《金粉世家》、《活著》、《弘一大師》、《啼笑姻緣》、《梅蘭芳》、《平原槍聲》等都曾在此拍攝。
臨出門前,我再一次走進石家辦堂會用的戲樓。看著台上的紅桌紅椅、出將入相,想象著京腔京韻的鼓書味道和台下的熱鬧場面,還有曾在此唱堂會賀壽的孫菊仙、余叔巖、龔雲甫…… 不過想著想著就想歪了,突然間感覺自己像個津門惡少,正色迷迷地盯著台上的鼓書藝人…… 哈哈,還好在下不是個男子!:)
從石家大院出來已是12:30,問門口賣年畫兒的大媽,說是走到公共汽車站要小半個小時,只好上了一輛三輪,送到車站3元。這位胖哥哥看樣子有40歲了,也是一口一個“姐姐”地跟我聊著,還說來的時候我給出租車45元給多了,應該給35。我倒不覺得有什麼吃虧上當的感覺,天津的哥的熱情足以讓這10元錢的差價不留痕跡了。
坐672路到了南市食品街,已經下午2點了。十八街的麻花我是不感興趣,買了些崩豆兒、皮糖,便進了一家海鮮店。東西不錯,價錢也不錯,就是服務太差,因為我是一個人,很受冷落,主食也不給做,地道的國營老字號作風(解放前老字號的服務應該不會是這個樣子的?)。有心起身離去,又實在捨不得那一缸缸的蛤蜊、蛏子——我的摯愛啊:)。況且別處也沒什麼好吃的,只好在服務員的白眼下要了二兩包子當作主食。上菜劇慢,服務員起先還忘了我的蛏子。一頓小餐吃了75分鐘!想起出租司機的話,說天津發展不起來是因為當局腐敗,可天津人自己也實在有些地方需要改變呵。
公車加徒步繞了好久,終於到達解放北路的南端,建議有興趣的朋友也去走一走。這條街的兩側大多是建於二十年代的歐式建築,洋行、各國銀行、印字館、洋人俱樂部等建築一棟挨著一棟。我很喜歡解放北路給人的感覺,就象走在二、三十年代的街上,可以想見當年天津衛中外商賈雲集的景象。不知為什麼,我總是更喜歡那些灰色調的歐式建築,是為著它們的古樸靜谧吧。解放北路不是很短,但我個人認為走一走是很值得的。
解放北路走到頭就是火車站。本來打算乘604路到河北客運站乘車去薊縣,以便第二天去看看獨樂寺、爬爬黃崖關,但是我在火車站地區的各個公共汽車站轉悠了半個多小時,還問了很多人,就是找不到604。想想天津的天氣跟北京一樣悶熱,薊縣也差不多,干脆沖進火車站買了18:08回北京的車票,回家!
這是我第一次在出游的路上中途放棄計劃,也許是因為悶熱的(象南方一樣的)天氣,也許是因為,天津對我來說太近了…… 對一個旅者來說,美麗的風景、美麗的人情總是在遠方、總是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