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很奇怪,離自己越近的東西越沒有感覺,按說天津是離北京最近的城市,應該最早造訪,但天南地北去了不少城市,惟獨沒有去過天津,不能不說是件很特別的一件事情。
今年暑期的年假是在很無奈的情緒下到來的,工作一直不太順利,心情也時好時壞,年假如果不休也沒人給你加班費,休吧,又懶得去遠處,於是不經然間想到了天津,也就成就了此次“天津—休閒、美食、購物”之旅。
說起吃來,我覺得經美食還是在大中城市,一般旅游區和較偏遠的農村、小城鎮的飯菜很難滿足我們這些美食家的胃口。天津的美食既有其歷史沉澱的一面又有其濱海地理位置造就的特點,第一天我們住在了鞍山道的一家賓館,屬於市中心的老區,有些像北京的鼓樓一帶,離南市食品街非常近,按網上的介紹我們在天津的第一頓美餐就安排在食品街中的“天津菜館”,它應該屬於津味家常菜,其特點是量大、價低、味道也不錯,我們點的銀魚排、扒口條、海參雞腿和鍋貼,雖然用料沒什麼特殊,但其味道和做法確實有津菜的特色,這種特色不太好形容,好象是北方菜系容入了一些海鮮的用料和做法。
食品街雖然叫街,但實際上是一棟古色古香的建築,一層不僅有各種餐館,還有大量賣天津特產的老字號,像大麻花、蹦豆、皮糖等,買上一些也很有情趣。
天津的早點基本和北京的差不多,豆腐腦、豆漿、油條、煎餅果子等,價格比北京低不少,而且有意思的是天津的豆腐腦澆麻醬汁,吃起來有麻醬的香味兒,這種做法在北京從來沒有遇到過。在早點鋪還見到一種叫“鍋巴菜”的吃食,滿滿騰騰的一大碗,但不知是什麼東西,也不知味道如何。
天津的城市面貌比較陳舊,看來近年城市發展較緩慢,正因為如此在市中心的老區走走,很有些懷舊的情緒,零零落落還能見到一些古舊的歐式建築,有一些還在開著商場、銀行、鞋店等,徜徉其中依稀仿佛回到過去十裡洋場的津門。但令人痛心的是,很多有特色的老房,也在大規模的拆除,不知城市的發展是否都要以犧牲歷史為代價嗎?
天津的步行街比北京規模要大,很適合喜歡逛街的女士們,如果每個店都逛到恐怕一天也逛不完。在這裡我特別要點評一下天津的服裝,可能由於是港口城市的緣故,天津的服裝整體比較時尚,近期的韓流就有充分的體現,在加上天津整體物價水平偏低,服裝的價格也很有吸引力,估計平均比北京低30%~40%,因此有機會到天津買服裝應是一項超值的選擇。這次我們家LD就如魚得水,花了近兩千銀子,淘得一後備箱行頭,依我的話,這一年不用再買衣服了。
到了天津就一定要嘗一嘗“狗不理”包子,我們選了山東道的這家店,從內外裝飾看,古色古香、頗有特色,但可能是由於客流量太大的緣故,服務質量不盡如人意,如果只在一樓吃包子的話,恐怕連坐的地方都沒有。我們選擇了到二樓吃炒菜,至少有坐的地方,而且可以安靜一些。我們點了涼拌百葉、麻辣小黃魚、兩個瑤柱包子、兩個土豬肉包子、一籠普通包子,外加兩瓶“狗不理”品牌的啤酒。麻辣小黃魚味道很不錯,結合了川菜麻辣的做法進行干炸,麻辣鮮香,是一道不錯的下酒菜;涼拌百葉除了鹹味沒有其他的味道,而且鹹得像打死買鹽的,換了一次也好不到那去;瑤柱包子和土豬肉包子是我有生以來吃的最貴的包子,分別是10元一個和6元一個,味道實在不敢恭維,還不如普通包子吃著香呢!值得推舉的是“狗不理”品牌的啤酒,這種在外面買不到的啤酒雖然價格偏貴(10元一瓶,500ml),但口感細膩、滑爽,麥香濃郁,確實不失為口味上佳的啤酒,值得推薦。
塘沽的洋貨市場名氣頗大,是一定要去逛逛的,從天津市區有多條道路通往塘沽,但津濱高速從港口進出的集裝箱大車非常多,不推舉走,方便的話還是京津塘高速比較好走,洋貨市場在甘肅道附近,交通比較混亂,在洋貨市場逛了一圈後發現,所謂的“洋貨市場”不過就相當於北京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箱包、手表的“假名牌”是其主打項目,還美其名約“假冒不偽劣”,我就挑了一款拉桿包,結果第二天想使用時發現其跳著走,趕緊去換,連挑了3、4個才找到一個湊和能用的。在洋貨市場學到了一句天津版現代吆喝—“一律10元、全部10元、統統10元”,這種吆喝聲充斥在洋貨市場的整條街上,聽起來很有意思。
海鮮大餐是在塘沽開發區的“魚家大院”吃的,是我從網上找的口碑比較好的一家店,到了才發現其所在的開發區第三大街是海鮮美食一條街,網上推薦的眾多海鮮店基本都在這條街上。魚家大院的裝修是中式仿古風格的,色彩艷麗,拍了幾張照片很漂亮,這裡點菜同北京的海鮮店一樣,都是明檔,我們點了螃蟹、蝦、扇貝還有炸藕盒,總體評價是:用料新鮮、味道上乘、菜量頗大、價格一般,比較適合人多就餐,否則就要大量打包,我們這一頓的菜就吃了兩頓才吃完。
這次“天津—休閒、美食、購物”之旅一共四天,總結一下最大特點如下:
①、 以休閒放松為主,不去任何景點;
②、 美食貫穿其中,嘗盡當地風味特色;
③、 過足購物之瘾,大有占便宜的自我滿足之感。
已經回來一段時間了,但這次“短途自駕游”給我留下的輕松美好的回憶還久久難忘,我想對在職場打拼的上班族來說,旅游最主要的目的還應是放松自我、緩解壓力,那種“趕場式”的旅游確實不再適合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