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街景
狹窄的深圳河隔斷了深圳和香港,羅湖海關的關內關外也就因這一橋之隔成了二個世界。當領隊興匆匆地過來帶領大家跨過羅湖橋的時候,在蕃蓠那邊看起來蒙胧迷糊的香港就展現在眼前。香港的交通甚為便捷,從九龍到羅湖的電氣列車(即地鐵)2-3分鐘開發一列,從售票廳走出,把車票往自動檢票機一插,從從容容地進站,或者上車,或者稍作等待,穩穩當當地上車出站,無須象內地乘車那樣跌跌沖沖搶點沖剌。
從羅湖開車即入新界,兩邊是山,郁郁蔥蔥,數量不多的小木屋和廉租房散落其間。整個新界似同未被開墾的偏遠鄉村那樣寧靜、那樣冷落。車過大埔墟,海邊聳起幢幢高樓,蘭天白雲,碧水青山,幽雅中日漸濃重出都市氣息。到達九龍時,則完全置身於高樓大廈的海洋中。“書上得來總覺淺”,現實中的香港與想象大相徑庭:1000多平方公裡的地盤容不下許多縱橫交叉的“長安街”,特別是在鬧市中,寬僅二車通行的街道比比皆是,在高樓大廈的夾峙下更顯得纖細似帶。往來車輛穿梭如麻,卻從不見堵車誤事,交通管理之優良也就在不言之中。出站後,我們即乘大巴車去紅墈在香港廣場觀看音樂噴泉--那是現代電子技術與噴泉景觀的奇妙結合,使園林藝術獨辟蹊徑,增添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隨著陣陣歡快的音樂,顯示屏不斷變換奇光異彩,推陳種種不同的圖案形象,而噴泉亦踏著音樂的節拍,時而凌空騰躍,時而翩翩起舞,時而紫氣東來,時而銀蛇狂舞,赤橙黃綠青蘭紫,萬艷爭春。十五分鐘的表演使寬廣的殿堂裡蒸騰起狂熱的喜慶氣氛,引發出一陣又一陣的欣喜贊歎;每天二場,場場爆滿,萬民同樂,其樂淘淘。從香港廣場出來,信步踏進紫荊花廣場(從名字上就可看出是一個新建大型商場--在香港,廣場通指大商場,花園則指住宅樓,中心即比大商場略小的區域中心商店。而大廈則是大小商業公司駐地的寫字樓--這是香港長期形成的習俗,近年亦已引入內地),繼而去地下菜場浏覽。菜場甕在地下,熱烘烘的空氣中頗有些難聞的氣味。菜場商品不少,但與內地相比,價格不菲:4枚雞蛋9元,一公斤西瓜10元。街頭踯躅,頗感新奇。又去紅墈碼頭看港灣,遙望香港島更覺海天空闊、氣象萬千。漫步碼頭附近的古船街,飯店形如古船,船上但見長桅紅帆,望如即將出海遠征,而街角雄踞的鐵炮猶見當年守護海港的將士英姿勃發。
沙田見聞
傍晚,我們離開了繁華的九龍,到達下榻的沙田利豪飯店(RICHART HOTEL)。地處九龍北郊的沙田也算一個較大的集鎮,香港商業設施從便利民眾著眼,無論是在集鎮,還是在環布集鎮的眾多生活小區內,都 有大大小小的商店,有廣場,有中心,也有小攤小店,還有24 小時開門的seven便利店,從糧油食品到日用百貨都能隨時購買。沙田的沙田中心(相當於國內區域中心商場,不過規模較大而已)和新城市廣場都是規模恢宏,人頭攢動。香港是購物的天堂,家家商店都是商品琳琅滿目,服務殷勤周到,環境舒適宜人。大陸人在香港購物,“瓜裡挑瓜,挑得眼花”實在是最好的比擬。買不好還不如不買,剩下可做的就是參觀浏覽,享受一下空調的涼爽。外地人到香港,極大部份人買黃金首飾,金項練、金戒指、金掛件,不僅因為香港的加工工藝好,制作精美,更由於商店誠信可嘉,商品質量有憑有據,價格又是通過聯網顯示的全市統一價,可以討價還價的只有傭金和加工費(一般按貨價提取比例),明碼標價,讓人放心,不會象在泰國那樣要時時提防挨宰。至於家電類,價格盡管低於國內,一則質量難以檢測。二則出境時已明確告知不能帶入,因而問津者少。在香港,類如西洋參一類的藥材、廣東福建很流行的藥膳料也很便宜,不僅藥店有,南北貨商店也有。不知是施惠港人還是國貨信譽不高,在港的中資公司(如華潤集團所屬的商場)商品價格明顯偏低。在香港購物還會遇到一些“怪事”:一是配套供應的商品比單買其中之一商品價格還要便宜,如買牙刷牙膏比單買同一牌子的牙膏便宜,買一袋進口糖加水果卷糖甚至比單買袋裝進口糖還便宜。二是無論走到那裡,或是有專門的老年商店,或是在店門口有明顯的優惠老人的標志,老年人買東西可以享受七折優惠價,至於短斤缺兩,想來更不至於了。
從新城市廣場出來,已經是入夜間的十時多了。盡管遠山融入了夜幕,沙田卻依然是一片燈火輝煌。事實上,對於匆匆過往的旅行者來說,從窗外天色的明暗來判斷時間早晚在香港有點不合時宜:日有陽光燦爛,夜則燈火輝煌,戶外的光線始終較強,拉開窗簾,即使在深夜也與陰天的白晝少有差別。而環境的幽靜,即使在白天也少有國內城市的喧囂,不看手表實在難辨時辰。香港的早晨,除了飯店和少量的24小時商店(門口往往標著SEVEN-SEVEN),很少再有其他商店開門,報攤卻很多。香港居民的早晨大多上茶館飯店吃早茶、看報紙、聽新聞,熱衷股市行情,關心商情變化,這是香港居民生活的基調,而電視、報紙則是收集信息、靈市面行情的主要渠道。盡管大部分的商店在九時之後才開門營業,但芸芸眾生早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曾經聽導游比較港、台的社會環境。因為導游大學畢業於台灣,就業於香港,似乎更有點發言權。他認為台灣地方太小(乍聽之下,難於理解,香港不是比台灣更小嗎?),地價貴,生活費用高,活得夠累。政府又管得太多,這也不准,那也不行,不近人情,實際上也管不了那麼多。在香港則很自由,你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很少有人干涉。香港人大多熱衷掙錢創事業,象“九七”回歸這樣的大事(至少我們是這樣認為),老百姓都處之泰然。倒是幾個大富翁一會兒跑到澳洲,一會兒又因為澳洲賺錢難又跑回香港,白白地折騰了一陣子,勞人又傷財,人們對港英當局的宣傳頗有微詞。據說五年前急急忙忙離開香港的人倒有八成以上回來了,穩定才能發展似乎已成定論。幾乎所有的香港人對“九七”回歸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回歸必將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