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港的兩天裡,雖然到了比較多的地方,可是每天都跟著導游不停腳的這裡那裡跑,所以對這個地方好象還是一點感覺都沒有,人都快跑麻木了!好在有一天的自由活動,總算可以擺脫催命鬼似的導游,悠閒自在地去感受這動感之都的魅力了。
前兩天太辛苦,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早,於是在這個自由日裡首先睡了個懶覺。9點,起床,梳洗完畢,一群人到街上找了個粥店吃早餐。粥店裡吃粥的人很多,店堂裡很干淨,招待們是清一色的老太太,每個大約都在45歲以上,穿著統一的紅色工作服,頭上扎著白色頭巾,臉上還化著淡妝。她們的手腳都很麻利,待人也很和氣,只是我們說的普通話她們不是能聽得很懂,於是就在菜單上給她們指點。我們每人要了15塊錢一份的皮蛋瘦肉粥和蝦腸粉,這和在國內每天花1塊錢就能吃飽的熱干面比起來要奢侈得多了。不一會,粥和粉都端上了桌,粥的份量很足,一大碗,裡面的皮蛋和瘦肉也很多,還有點大白菜末,看起來很好吃的樣子,嘗一嘗,味道也的確不錯,只是一碗太多,最後剩了一點沒能吃下去。
從粥店出來,去電車站坐電車。香港的交通很方便,有的士、巴士、地鐵、有軌電車,過海輪渡,不過要是想觀光游覽街景,最好還是電車。因為在所有的交通工具當中,電車的票價最便宜,無論到那裡都只要2塊錢!而的士、巴士、地鐵動辄就是十幾甚至好幾十塊錢;同時香港的車站站牌不象國內的站牌標注那麼明確,司機也不會報站,如果不知道路線的話,100%會搭錯車,下錯站,所以我們選擇了電車。有軌電車於1904年開始服務於香港市民,是市內一條長達13公裡,與其他車輛同樣行駛於路面的鐵路。和其他車不一樣的是:上電車要從後門上,到站後從前門下,下車之前把零幣投入票箱。電車行駛的速度比較慢,是欣賞市內景色的最佳交通工具。
由於這天是星期天,香港人都休息,所以街上的人很多。香港是個彈丸之地,面積不過一千多一點平方公裡,可是人口卻不少,常住的就有600多萬,流動的也有40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真的是寸土寸金。這麼多的人在這塊巴掌大的地方怎麼能擠得下呢?於是樓房就都往空中發展,98%的樓房都在30層以上,以至於我們走在香港的大街上,仰頭一看,覺得自己好渺小,只有在這裡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高樓林立”。香港的房價很高,隨便一套幾十平米的住宅就要一百多萬,這還是很便宜的。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攻樓”,而大多數香港人的居住面積遠遠比不上大陸人。
香港的街道也不寬敞,最多只能並行4輛汽車,不過道路很多,四通八達。道路雖窄,卻很少有堵車的現象,除了紅綠燈外就基本上看不到什麼指揮交通的警察。香港人都比較遵守交通規則,疾駛而來的汽車,只要紅燈一亮,馬上就能停下來,也從來看不到汽車互相搶道的現象。在每個斑馬線上都有供行人過街的紅綠燈,即使沒有汽車駛過,紅燈亮的時候也很少有人過街。可能是為了照顧盲人,紅綠燈會在不同的時候發出不同的“嗒、嗒”聲。在香港,車都是靠左行駛,所以坐車的時候很有點杞人憂天,生怕在拐彎的時候會撞到別的車。
我們到中環下了車。這裡是港島的中部,是香港地區的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政府機關所在地,是香港最繁華的地方。因為是星期天,在皇後像廣場和匯豐銀行的底層大廳聚集了好多菲律賓女傭,這天是他們聚會的日子。這些菲傭大都是十幾、二十幾歲的女孩,也有中年婦女。她們三五成群,有的圍坐在一起或聊天,或交換各自帶來的食物;有的就躺在塑料布上閉目養神;有的拿著照相機在照相,一個個看起來都是很快樂很高興的樣子。廣場上的皇後雕像已經沒有了,據說是在二戰中被日軍摧毀。只有一尊Thomas Jackson爵士的雕塑矗立著,Thomas Jackson爵士曾是匯豐銀行的經理,在位期間成績卓然,所以立雕像以紀念他。廣場中心,有一座帶有殖民色彩的圓頂的大理石建築,頂上有手持天秤的女神塑像,在四周現代摩天大樓的映襯之中,顯得另有一番情調。這就是香港立法會的總部,過去是香港的最高法院。廣場周圍都是一些很著名的建築,有三大銀行大廈:中國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現在流通的港幣就分別由這三家銀行發行。另外還有太子大廈、中環廣場等等,置身於這樣的現代摩天大樓群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國際大都市的氣息。
香港的教堂很多,最著名的是作落在中環半山上的聖約翰座堂,這是一座白色尖頂的哥特式建築,座東朝西。聖約翰座堂是香港最早期落成的建築物之一,於1847年開始修建,也是現存最古老的西式教堂建築。1941年至1945年間,香港淪陷成為日占區,座堂曾一度成為日本人的會所。當時大部分教堂用品以及家具在戰前就被轉移到別處,但是戰前由著名英國工藝師摩利斯設計的彩色玻璃窗未能幸免。戰後,由教友捐助籌募,教會對教堂進行了重建及修葺。在教堂大門右側的花圃中,立有一座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殉難者的十字架,十字架旁是平放著的麥士維士兵的墓碑,這是為了紀念在保衛香港的戰爭中犧牲於教堂前的士兵建造的。教堂大門之上有一座鐘樓,上有為紀念伊利莎白女皇二世登基設置的銅鐘,大門前的地上有一幅砌畫,由尼斯多十字架、聖三一之標記以及聖約翰之鷹組合而成。教堂內教徒禮拜用的座椅是過去保留下來的,屬原創作品,在第一排座椅上有皇家盾徽的裝飾。教堂北面的側門前是兩個洗禮用的洗禮盆,一個是石制的,呈八角型,造於1890年,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另一個是木制的塞爾特風格的洗禮盆,可以隨意般動,現在的教徒接受洗禮時就用這個洗禮盆。教堂正中是聖壇,聖壇上有坎特伯裡十字架,右邊是牧師的講道台,後面有主教的教座,主教教座後面是唱詩班的坐席。教堂外面烈日驕陽,裡面卻是十分地涼爽,沒有空調,只有頂上的十幾把古老的吊扇在慢慢地旋轉。我們去的時候,教徒們的禮拜已經結束,一個神職人員正在收齊每個座位上的聖經。在上帝面前我們屏聲靜氣,感受著教堂的莊嚴與肅穆。
從教堂出來往西邊上坡不遠就是特區政府了,四周有鐵柵欄,看見鐵門打開,我們這群人不知天高地厚地朝裡走,一個50多歲的老警衛趕緊走過來,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做手勢不讓進。我們只有在外面瞧瞧董建華的辦公樓了,那是一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六層建築,比起內地的區、縣一級的政府大樓來那規模要小得多,也沒有內地政府大樓那麼華麗。再往山上走,就可以看到香港禮賓府。在回歸以前,這裡是英國總督的官邸,最早建於1855年,直到97年回歸時,共有25位港督先後居住在這裡。現在這裡多用來舉辦募捐活動或接待國外重要貴賓。禮賓府內的杜鵑花園每年對外開放四次,供市民入內欣賞。我們去的時候,大鐵門禁閉,只能遠遠地看看這幢帶有英國建築風格的黑頂白牆的小樓。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香港是個美食天堂,世界各地的美味在此匯集,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工薪族來說,嘴再讒,也不敢貿然在中環這個有錢人聚集的地方走進任何一家酒樓,只能去麥當勞吃套餐。我在自己所在的那個城市裡,好象沒有看到過麥當勞有生意冷清的時候,總是顧客盈門,服務小姐總是忙得滿頭大汗、不亦樂乎。而香港的麥當勞生意就沒有那麼好了,餐廳裡的空座很多。這樣,不禁想起有人說,在國外,麥當勞之類的餐廳是平民餐廳,而在國內卻是顛倒過來了。什麼時候這種差距才能縮小?
香港是自由港,是購物的天堂,許多人來這裡都是為了購物,我們也想看看熱鬧去。在香港購物,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比如在九龍,尖沙嘴有很多的服裝店、電器店;旺角有很多的大百貨公司,也有專賣廉價水貨的“女人街”;油麻地有很多玉器小店,也有專賣男士用品同時還是紅燈區的“男人街”。在港島,上環的荷裡活道上有很多的古玩店;中環有很多高檔商場:太子大廈、置地廣場、太古廣場、太平洋廣場,商品名牌,價格也不菲;銅鑼灣則是適合工薪階層購物的地方,有崇光百貨、時代廣場等大型商場,另外還有滿大街的各種店鋪,緊挨著的一家家的金號,令人眼花缭亂,目不暇接。填飽肚子之後,我們乘電車到了銅鑼灣,下車之後慢慢逛到了時代廣場。在廣場一樓,乘觀光電梯直到頂層,然後一層一層地往下逛,大都是掛眼科了。裡面商品很多,從嬰兒玩具到少男少女喜愛的小玩意到淑女服裝及各類裝飾品,應有盡有,只是價格還是比較高,一只拳頭大小的毛絨玩具就要七、八十港幣,服裝都在三四百塊錢以上,不過和國內相比還是算便宜的了,因為這裡的品牌有好多都是名牌。
出了時代廣場,在街上又逛了兩三個小時,累得腳都抬不起來了,才順著電車線又慢慢地逛回酒店,沿途買了些水果。香港的物價很自由,富人區的商品價格要高出貧民區很多,比如一聽可樂,在富人區賣到13圓,而在貧民區的商店裡,10塊錢可以買5聽!水果也是一樣,白天賣得很貴,到了傍晚以後,就會降得很低,我們用10塊錢就買了十幾個橙子,又大又甜。在街上,有很多中藥店,店門口擺放著很多的干貝類及藥材,還有鲨魚油,紅花油以及很多的叫不出名字的東西。也是一個店一個價,深海魚油有的店子100塊錢賣3瓶,有的100塊錢賣5瓶,如果不多問幾家,真的會當冤大頭。
在香港待了三天,感受最深的就是太擠了,人象是被裝在沙丁魚罐頭裡一樣,到處是高樓大廈,有點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感覺,我想,長期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的香港人,最放松的時候大概就是到海邊去看看大海,到太平山上去一覽眾“樓”小了。另外,香港真的很干淨,在大街上走一天,鞋都不會髒,也不會灰頭土臉。所以盡管它擠,但是我想,生活在這裡還是很幸福的。三天的時間太短暫,有很多地方都沒來得及去,比如世界排名第一的青馬大橋,只是在車上遠遠的看到它的雄姿,還有大嶼山上的大佛、跑馬場……就是去過的很多地方也只是走馬觀花,來不及細賞。此行有很多的遺憾,我想以後我還會去的,再去的時候一定不要留下這麼多的遺憾。
前兩天太辛苦,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早,於是在這個自由日裡首先睡了個懶覺。9點,起床,梳洗完畢,一群人到街上找了個粥店吃早餐。粥店裡吃粥的人很多,店堂裡很干淨,招待們是清一色的老太太,每個大約都在45歲以上,穿著統一的紅色工作服,頭上扎著白色頭巾,臉上還化著淡妝。她們的手腳都很麻利,待人也很和氣,只是我們說的普通話她們不是能聽得很懂,於是就在菜單上給她們指點。我們每人要了15塊錢一份的皮蛋瘦肉粥和蝦腸粉,這和在國內每天花1塊錢就能吃飽的熱干面比起來要奢侈得多了。不一會,粥和粉都端上了桌,粥的份量很足,一大碗,裡面的皮蛋和瘦肉也很多,還有點大白菜末,看起來很好吃的樣子,嘗一嘗,味道也的確不錯,只是一碗太多,最後剩了一點沒能吃下去。
從粥店出來,去電車站坐電車。香港的交通很方便,有的士、巴士、地鐵、有軌電車,過海輪渡,不過要是想觀光游覽街景,最好還是電車。因為在所有的交通工具當中,電車的票價最便宜,無論到那裡都只要2塊錢!而的士、巴士、地鐵動辄就是十幾甚至好幾十塊錢;同時香港的車站站牌不象國內的站牌標注那麼明確,司機也不會報站,如果不知道路線的話,100%會搭錯車,下錯站,所以我們選擇了電車。有軌電車於1904年開始服務於香港市民,是市內一條長達13公裡,與其他車輛同樣行駛於路面的鐵路。和其他車不一樣的是:上電車要從後門上,到站後從前門下,下車之前把零幣投入票箱。電車行駛的速度比較慢,是欣賞市內景色的最佳交通工具。
由於這天是星期天,香港人都休息,所以街上的人很多。香港是個彈丸之地,面積不過一千多一點平方公裡,可是人口卻不少,常住的就有600多萬,流動的也有40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真的是寸土寸金。這麼多的人在這塊巴掌大的地方怎麼能擠得下呢?於是樓房就都往空中發展,98%的樓房都在30層以上,以至於我們走在香港的大街上,仰頭一看,覺得自己好渺小,只有在這裡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高樓林立”。香港的房價很高,隨便一套幾十平米的住宅就要一百多萬,這還是很便宜的。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攻樓”,而大多數香港人的居住面積遠遠比不上大陸人。
香港的街道也不寬敞,最多只能並行4輛汽車,不過道路很多,四通八達。道路雖窄,卻很少有堵車的現象,除了紅綠燈外就基本上看不到什麼指揮交通的警察。香港人都比較遵守交通規則,疾駛而來的汽車,只要紅燈一亮,馬上就能停下來,也從來看不到汽車互相搶道的現象。在每個斑馬線上都有供行人過街的紅綠燈,即使沒有汽車駛過,紅燈亮的時候也很少有人過街。可能是為了照顧盲人,紅綠燈會在不同的時候發出不同的“嗒、嗒”聲。在香港,車都是靠左行駛,所以坐車的時候很有點杞人憂天,生怕在拐彎的時候會撞到別的車。
我們到中環下了車。這裡是港島的中部,是香港地區的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政府機關所在地,是香港最繁華的地方。因為是星期天,在皇後像廣場和匯豐銀行的底層大廳聚集了好多菲律賓女傭,這天是他們聚會的日子。這些菲傭大都是十幾、二十幾歲的女孩,也有中年婦女。她們三五成群,有的圍坐在一起或聊天,或交換各自帶來的食物;有的就躺在塑料布上閉目養神;有的拿著照相機在照相,一個個看起來都是很快樂很高興的樣子。廣場上的皇後雕像已經沒有了,據說是在二戰中被日軍摧毀。只有一尊Thomas Jackson爵士的雕塑矗立著,Thomas Jackson爵士曾是匯豐銀行的經理,在位期間成績卓然,所以立雕像以紀念他。廣場中心,有一座帶有殖民色彩的圓頂的大理石建築,頂上有手持天秤的女神塑像,在四周現代摩天大樓的映襯之中,顯得另有一番情調。這就是香港立法會的總部,過去是香港的最高法院。廣場周圍都是一些很著名的建築,有三大銀行大廈:中國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現在流通的港幣就分別由這三家銀行發行。另外還有太子大廈、中環廣場等等,置身於這樣的現代摩天大樓群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國際大都市的氣息。
香港的教堂很多,最著名的是作落在中環半山上的聖約翰座堂,這是一座白色尖頂的哥特式建築,座東朝西。聖約翰座堂是香港最早期落成的建築物之一,於1847年開始修建,也是現存最古老的西式教堂建築。1941年至1945年間,香港淪陷成為日占區,座堂曾一度成為日本人的會所。當時大部分教堂用品以及家具在戰前就被轉移到別處,但是戰前由著名英國工藝師摩利斯設計的彩色玻璃窗未能幸免。戰後,由教友捐助籌募,教會對教堂進行了重建及修葺。在教堂大門右側的花圃中,立有一座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殉難者的十字架,十字架旁是平放著的麥士維士兵的墓碑,這是為了紀念在保衛香港的戰爭中犧牲於教堂前的士兵建造的。教堂大門之上有一座鐘樓,上有為紀念伊利莎白女皇二世登基設置的銅鐘,大門前的地上有一幅砌畫,由尼斯多十字架、聖三一之標記以及聖約翰之鷹組合而成。教堂內教徒禮拜用的座椅是過去保留下來的,屬原創作品,在第一排座椅上有皇家盾徽的裝飾。教堂北面的側門前是兩個洗禮用的洗禮盆,一個是石制的,呈八角型,造於1890年,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另一個是木制的塞爾特風格的洗禮盆,可以隨意般動,現在的教徒接受洗禮時就用這個洗禮盆。教堂正中是聖壇,聖壇上有坎特伯裡十字架,右邊是牧師的講道台,後面有主教的教座,主教教座後面是唱詩班的坐席。教堂外面烈日驕陽,裡面卻是十分地涼爽,沒有空調,只有頂上的十幾把古老的吊扇在慢慢地旋轉。我們去的時候,教徒們的禮拜已經結束,一個神職人員正在收齊每個座位上的聖經。在上帝面前我們屏聲靜氣,感受著教堂的莊嚴與肅穆。
從教堂出來往西邊上坡不遠就是特區政府了,四周有鐵柵欄,看見鐵門打開,我們這群人不知天高地厚地朝裡走,一個50多歲的老警衛趕緊走過來,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做手勢不讓進。我們只有在外面瞧瞧董建華的辦公樓了,那是一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六層建築,比起內地的區、縣一級的政府大樓來那規模要小得多,也沒有內地政府大樓那麼華麗。再往山上走,就可以看到香港禮賓府。在回歸以前,這裡是英國總督的官邸,最早建於1855年,直到97年回歸時,共有25位港督先後居住在這裡。現在這裡多用來舉辦募捐活動或接待國外重要貴賓。禮賓府內的杜鵑花園每年對外開放四次,供市民入內欣賞。我們去的時候,大鐵門禁閉,只能遠遠地看看這幢帶有英國建築風格的黑頂白牆的小樓。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香港是個美食天堂,世界各地的美味在此匯集,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工薪族來說,嘴再讒,也不敢貿然在中環這個有錢人聚集的地方走進任何一家酒樓,只能去麥當勞吃套餐。我在自己所在的那個城市裡,好象沒有看到過麥當勞有生意冷清的時候,總是顧客盈門,服務小姐總是忙得滿頭大汗、不亦樂乎。而香港的麥當勞生意就沒有那麼好了,餐廳裡的空座很多。這樣,不禁想起有人說,在國外,麥當勞之類的餐廳是平民餐廳,而在國內卻是顛倒過來了。什麼時候這種差距才能縮小?
香港是自由港,是購物的天堂,許多人來這裡都是為了購物,我們也想看看熱鬧去。在香港購物,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比如在九龍,尖沙嘴有很多的服裝店、電器店;旺角有很多的大百貨公司,也有專賣廉價水貨的“女人街”;油麻地有很多玉器小店,也有專賣男士用品同時還是紅燈區的“男人街”。在港島,上環的荷裡活道上有很多的古玩店;中環有很多高檔商場:太子大廈、置地廣場、太古廣場、太平洋廣場,商品名牌,價格也不菲;銅鑼灣則是適合工薪階層購物的地方,有崇光百貨、時代廣場等大型商場,另外還有滿大街的各種店鋪,緊挨著的一家家的金號,令人眼花缭亂,目不暇接。填飽肚子之後,我們乘電車到了銅鑼灣,下車之後慢慢逛到了時代廣場。在廣場一樓,乘觀光電梯直到頂層,然後一層一層地往下逛,大都是掛眼科了。裡面商品很多,從嬰兒玩具到少男少女喜愛的小玩意到淑女服裝及各類裝飾品,應有盡有,只是價格還是比較高,一只拳頭大小的毛絨玩具就要七、八十港幣,服裝都在三四百塊錢以上,不過和國內相比還是算便宜的了,因為這裡的品牌有好多都是名牌。
出了時代廣場,在街上又逛了兩三個小時,累得腳都抬不起來了,才順著電車線又慢慢地逛回酒店,沿途買了些水果。香港的物價很自由,富人區的商品價格要高出貧民區很多,比如一聽可樂,在富人區賣到13圓,而在貧民區的商店裡,10塊錢可以買5聽!水果也是一樣,白天賣得很貴,到了傍晚以後,就會降得很低,我們用10塊錢就買了十幾個橙子,又大又甜。在街上,有很多中藥店,店門口擺放著很多的干貝類及藥材,還有鲨魚油,紅花油以及很多的叫不出名字的東西。也是一個店一個價,深海魚油有的店子100塊錢賣3瓶,有的100塊錢賣5瓶,如果不多問幾家,真的會當冤大頭。
在香港待了三天,感受最深的就是太擠了,人象是被裝在沙丁魚罐頭裡一樣,到處是高樓大廈,有點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感覺,我想,長期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的香港人,最放松的時候大概就是到海邊去看看大海,到太平山上去一覽眾“樓”小了。另外,香港真的很干淨,在大街上走一天,鞋都不會髒,也不會灰頭土臉。所以盡管它擠,但是我想,生活在這裡還是很幸福的。三天的時間太短暫,有很多地方都沒來得及去,比如世界排名第一的青馬大橋,只是在車上遠遠的看到它的雄姿,還有大嶼山上的大佛、跑馬場……就是去過的很多地方也只是走馬觀花,來不及細賞。此行有很多的遺憾,我想以後我還會去的,再去的時候一定不要留下這麼多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