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裝修的紛繁中,忍不住出去游玩一下的沖動,於是搭上港龍航空的班機,來到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 剛踏上這片土地,就被其特有的魅力深深吸引。
首先是她的diversity, 各種膚色、各種語言的人在這裡聚集,就連使用的貨幣也來自多家銀行,香港中銀、HSBC、渣打各自發行的貨幣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對於習慣了單一制的我來說頗感新鮮。其次是她的秩序,那裡的道路一般都比較狹窄,一條四車道的路可能就以“大道”相稱,路上的車子很多,但交通卻顯得很流暢,很少見到擁堵的現象。再有就是她的地名和路名,都是英文的粵語音譯,且用語上也直接遵循英語習慣,如中環的“Queen’s Road Central”,就譯為“皇後大道中”(而非漢語習慣的“皇後中路”),這樣的名稱更有利於其國際性。
下榻在位於尖沙嘴的富豪九龍酒店,在房間裡就能看到中環的高樓大廈,出行非常方便。每天早上起來後總是先計劃這一天的游覽行程:第一天是徒步游覽中環和灣仔;第二天是淺水灣、香港仔、港大、蘭桂坊和九龍的通菜街和廟街;第三天是太平山頂、迪士尼和銅鑼灣;第四天是紅磡和星光大道。在如此高密度的游覽計劃下,我在短短的四天內,就走遍了港島和九龍半島的大部,對這個彈丸之地有了較為直觀深入的了解。
除了一般的游覽以外,我還特別留意了香港的金融,自從讀了《貨幣戰爭》以後,我對這方面的興趣更加濃厚起來。於是特意去參觀了香港聯合交易所(恆生指數),20港元的門票就可進入交易大堂,隔著玻璃看裡面的工作情景,數字的跳動間就有數以億計的資產在交易,妙不可言。唯一的限制是不能拍照,因為會影響他人的工作。記得剛到上海時,也曾去到上海證交所,但被告知該所不接受參觀,看來這方面上海還需改進,金融玩的不就是一個信心和人氣嗎?
在游玩的過程中,也注意了不少細節,雖然香港有嚴格的禁煙令,但街頭還是有很多很多的女生抽煙,往往一邊打手機,一邊夾著煙“凹造型”,以致到第三天時,我也從超市買來煙,邊走邊抽起來,一包萬寶路要賣到29港元。也買了不少雜志和報紙,大多是八卦新聞,且是用粵語的語法措辭寫成,看起來挺吃力。最難忘的是中環擺花街泰昌餅家的蛋撻,因末代港督Chris Patten的鐘愛而名聞全港,5港元一只很好吃。略顯不足的是shopping,由於把絕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觀光上,逛商場的時間很少,下次補上。
回歸已十年有余,現在才去,談不上應景,但在游玩的過程中,偶爾想起十年來自己走過的點點滴滴,一個人靜靜地想,別有一番滋味。不知何時起喜歡上了這種獨自旅行的方式,還將繼續,下一站會是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