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全稱帕覺拉康。西藏封建農奴社會的貴族分為贊普後裔、亞奚家族、第本家族,其余統稱為格巴四種,帕覺拉康系第本家族。帕拉莊園屬貴族莊園。1904年,英國侵略軍燒毀了原在江孜縣城附近江嘎村的帕拉莊園,抗英戰爭結束後,1937年帕拉莊園遷到目前的班久倫布村,又叫班久倫布莊園。班久倫布莊園主扎西旺久為逃避服兵役當過林布寺小喇嘛,還俗後主持莊園日常事務。他整頓莊園經濟,擴充莊園規模,加強對農奴的統治,到西藏民主改革以前,雖不能與先祖時的帕拉家族相比,但地位依舊顯赫。帕拉家族在江孜、白朗、康馬、山南、拉薩等地有三十七座莊園、十二個牧嘗三萬多克土地(一克相當於半畝)、一萬四千多頭(只)牲畜,占有三千多農奴。其中主莊園--班久倫布莊園就擁有農奴100多,整個莊園建築高大雄偉,有房屋82間、5357.5平方米(莊主三人,人均1785.8平方米)房屋,設有經堂、會客廳、臥室和專門玩麻將的大廳。房內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經堂陳設考究;臥室之中,金銀玉器琳琅滿目;還有名貴食品、餐具、進口酒、進口白醋、珍貴裘皮服飾等,極其奢華。這一切與朗生院裡生活著的家奴,形成了鮮明對比。朗生院是專門為莊園主服務的家奴的住處,這些家奴是莊主從所屬莊園和屬民中強征過來的。民改前,這裡住著14戶60多人,在班久倫布莊園從事織卡墊、織氆氇、馬夫、炊事、釀酒、裁縫、侍衛等繁重工作,他們年收入最高16甲克(1甲克相當於24斤)糧,有的13甲克糧,有的甚至一天只有一勺糌粑(大約二兩),靠著這些微薄收入養活全家。朗生院總面積150.66平方米,人均不足2.5平方米,最大的間房面積14.58平方米,最小的僅有4.05平方米,家奴們祖祖輩輩就住在這些低矮、陰暗的房間裡。當時一戶三代七口人,因人多房少,除了冬季寒冷季節外,大多數時間睡在露天大院裡。每戶除了極其簡單的生活用具外,一無所有。家奴年老失去勞動力時被莊園主一腳踢開,過著極其悲慘的晚年生活。現在仍住在班久倫布村的村長拉巴羅傑之姨母石達,從十三歲至五十歲給帕拉織氆氇,年老眼瞎,失去勞動力時被莊主趕出莊園,過著極度困難的晚年生活。在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的統治下,生產力水平低下(平均畝產約90斤左右),廣大農奴不僅沒有自己的土地,還要承擔相當重的無償勞役,繳納數十種實物或貨幣租。廣大農奴過著苟延殘喘的生活,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朗生更是如此。位於班久倫布莊園的班久倫布村,那時有131人,其中20%是莊園的朗生,該莊園的朗生與舊西藏其他地方的朗生一樣,沒有生產資料,沒有教育、文化權力,受莊園主絕對支配,絲毫無人身權,被視作會說話的工具。朗生的子女亦為朗生,無論什麼原因,一旦淪為朗生,不僅自己,連子孫後代也永遠無出頭之日,受到莊園的殘酷剝削和人身摧殘。
- 電話 0892-8822216
- 門票
- 25元
日喀則地區江孜縣西南4km處的江熱鄉班久倫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