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位於淡水河入海口的北岸,是一座瀕臨台灣海峽的小鎮。淡水屬於新北市(原台北縣),正式區劃名稱為新北市淡水區。
淡水在1858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後,成為國際通商港口。進出台北的貨物,都需要經過淡水,淡水隨即成為當時台灣的第一大貿易港。西方的宗教、教育、醫療也都隨之進入淡水,讓這座小鎮成了台灣最西化的地區之一。
進入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後,淡水的“黃金時期”逐漸遠去。由於港口的淤積與基隆港的建設,淡水曾經的地位不再,重又回歸靜谧的小漁港。不過美麗的景色,還是讓淡水榮登當時的“台灣八景”之一。今天的淡水已經轉型為著名的觀光小鎮,尤其到了周末,許多台北市民喜歡搭乘捷運來到淡水做一次一日小旅行
淡水老街是淡水小鎮最早發展起來的區域。今天的淡水老街,是包含中正路、清水街、重建街、公明街等街道在內的總稱,是旅行者來到淡水必游的街區。從淡水捷運站出來,沿著中正路往西北方向直走即可到達。
記得第一次去淡水旅行,找了許久都沒找到淡水老街在哪裡,直到旅行結束之後,才發覺自己原來一直在淡水老街內走。現在的淡水老街,外觀與想象中的老街不太一樣,古老民居大多都已變成三四層的新建築,街上繁華又熱鬧,看起來歷史感不夠。若要找尋有古意的淡水老街,可以去重建街走一走。
重建街形成於清朝嘉慶年間,有“淡水第一老街”的稱號。重建街原名叫“九崁街”,“九崁”就是閩南語“九間”的意思。據說是因為這條小街上最初僅有九間店鋪,因此得名。20世紀60年代後,重建街因為地形崎岖、路途不便、人潮轉移而逐漸沒落。大部分游客都只會去中正路、公明街和環河道路走一走而已,少有人發現這條藏在山坡屋捨中的古老小巷。
重建街緊挨著福佑宮,沿著一旁的小路就可以走上去。和假日裡人潮洶湧的中正路相比,重建街要安靜許多。街道的兩側,保留了一些頗有歷史的古厝。斑駁的牆壁上已經長出了青草和花朵,屋頂也被籐蔓覆蓋,看起來頗有藝術氣息。站在小街高處的石階上,還能看到淡水河和對岸的觀音山,是很新奇的角度。
重建街上,有一間不起眼的“香草街屋”,算是重建街的一座小小的精神燈塔。沒有奪人眼球的大招牌,只在屋外懸掛了一塊舊舊的方形板,寫著“香草街屋 茶飲·手作·盆栽”,一不小心就會錯過。這不是一間老店,但是一間有故事的小店。其房屋是蔡以倫先生的祖厝(已被列入新北市定古跡)。蔡以倫原本是一位媒體工作者,在經歷了商業失敗後,經叔公點撥,在香草中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個方向。他去台東學習香草的種植與療愈課程,2011年在重建街開始經營這個小小的香草街屋。店內有迷迭香、薰衣草等各種香草盆栽,以及使用自種香草制成的小玩意兒
淡水老街有3座古廟,分別是福佑宮、龍山寺和清水祖師廟。其中位於中正路上的福佑宮,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30余年歷史,是淡水最古老的廟宇,也是新北市的三級古跡。福佑宮主要供奉的是媽祖。淡水小鎮靠近台灣海峽,古代討海人眾多,而媽祖就是討海人的庇佑神。當地人對媽祖的虔誠不言而喻,而福佑宮則是淡水人的媽祖信仰中心。兩百多年裡,福佑宮重修多次,但依然維持傳統的建築式樣。廟內的雕塑都精致用心,古色古香。
海邊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魚產品,比如說魚丸。魚丸不是淡水獨有的特產,但來到淡水,淡水魚丸是必嘗的知名小吃。
販賣魚丸的店家不少,如果問當地人,幾乎都會推薦你去中正路的“可口魚丸”。這家店創立於1967年,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外表雖然不起眼,但每天從開始營業到打烊,店內幾乎都是人滿為患,高峰的時候店外甚至都要排長隊。他們的魚丸是用鲨魚肉打成魚漿做成,魚丸內還會包上台灣肉燥。原材料很新鮮,味道也很不錯。雖然人氣這麼旺,但價格依然平實,魚丸湯30元一碗。若按當地人的吃法,都會再搭配一個肉包,10元一個。
對於喜愛閱讀的文藝青年來說,不妨去找一找位於環河道路上的二樓書店“有河book”(諧音“有何不可”)。第一次知道這家店,是拜“貓·果然如是”在她書中的介紹。受圖書市場萎縮與網絡書店的沖擊,街頭書店越來越少,台灣也是如此。這樣不景氣的環境下還有志經營書店,真是值得鼓勵。“有河book”在二樓,租金會便宜一些,也擁有更好的視野和更安靜的環境。
從捷運站出來,沿著環河道路走大約5分鐘,就能看到書店藍色的招牌。雖然下面的路上人聲鼎沸,可是一走到店裡,卻是一片安靜的小天地。書店面積不大,但處處顯露出用心。天花板塗刷成沉靜的藍色,牆壁上貼著創意圖文海報,巴薩諾瓦風格的音樂總是那麼柔和慵懶,幾只嗜睡的貓咪躺在角落裡,不時抬頭打量一下店內的客人。店內販售的圖書都經過店長的親自挑選。可以點一杯咖啡,捧一本書,在視野極好的小陽台獨坐一下午,享受午後的悠閒與恬淡。
同樣的位置,若是經營餐飲店或民宿,或許會更加賺錢。“有河book”2006年開業,至今已有7個多年頭。不知曉營收的問題,但也多少知道書店生存的不易。一座城市需要有“誠品”那樣的大書店,也要有像“有河book”這樣迷你的獨立小書店。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要經營這樣的獨立書店真是需要勇氣的事情。
來到淡水,當然要去吃淡水的名產“阿婆鐵蛋”。所謂“鐵蛋”,其實是一種口感硬實、風味獨特的小鹵蛋。阿婆鐵蛋的發明完全是無心插柳。幾十年前,在淡水的海邊擺攤賣鹵蛋的阿哖婆,有次遇到下雨天生意不好,鹵蛋賣不掉,只好不斷回鍋反復煮。鹵蛋越煮越黑,被海風越吹越硬,最後煮成小小一顆卻嚼勁十足的“鐵蛋”,卻被客人稱贊味道好。後來加上媒體的大量報道,“阿婆鐵蛋”的名聲越來越大,成為淡水的知名小吃。
可惜的是,阿哖婆不識字又不懂得行銷,“阿婆鐵蛋”的商標被他人搶注。現在中正路上那家人氣很旺的“阿婆鐵蛋”並不是創始人阿哖婆的鐵蛋。要吃到真正始祖的味道,就要去環河道路上找一家名叫“海邊阿哖鐵蛋”的店。只可惜“海邊阿哖鐵蛋”被擠壓得越來越難以立足,後來小柚再次去光顧時,雖然“海邊阿哖鐵蛋”的老招牌還在,可是一樓的店面已經易主了,真是讓人感慨不已。
沿著中正路往西走,經過三民街後,便會看到右側小巷裡的淡水禮拜堂。由淡水禮拜堂開始,就要進行歐美風格的淡水小旅行了。
淡水禮拜堂也叫淡水教堂,位於馬偕街8號,是一座仿哥特式的紅磚建築。介紹這座禮拜堂,就要說到馬偕博士。馬偕是一位很受台灣人尊敬的外國人。馬偕的全名叫喬治·萊斯裡·馬偕,出生於加拿大,長大後成為了一名牧師。1872年,他從加拿大來到台灣,由淡水開始向台灣人傳教。傳教的同時,也為台灣人做了許多善事。他創立“偕醫館”,為民眾免費義診,一生中為台灣人拔了超過兩萬顆牙;創立牛津學堂和女學堂,免費為女學生提供教育和補助。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台灣,直到1901年病逝,深受台灣人尊敬。
這座淡水禮拜堂,原本是馬偕居住和傳教的地方。馬偕去世後,房子被改建成為北美樣式的白色禮拜堂,但因為不能滿足使用,1932年改建,1933年竣工,成為現在的模樣,現在作為新北市市定古跡被保留下來。星期天有禮拜活動對教徒開放,平常是不對外開放的,僅能從外面觀賞而已。
如果你看過周傑倫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那麼你已經認識過淡江中學的模樣了。電影中的許多場景,就取自淡江中學。而周傑倫本人,也是淡江中學的校友。
淡江中學1914年由馬偕博士的兒子偕睿廉創建,距今已近百年,是北台灣最早創立的私立中學。和淡水禮拜堂一樣,淡江中學裡的建築也是充滿歐式特色的紅磚建築,幾乎每一座都是古跡。校內的八角樓、大禮拜堂、埔頂鐘塔等,都很美。
淡水小鎮最具知名度的景點,就是淡水紅毛城。沿著真理大學大禮拜堂前的小路往南走,便可以來到紅毛城景點的入口。
淡水紅毛城,最早是1628年由西班牙入侵者修建的城堡,稱為“聖多明哥城”。西班牙人被荷蘭人打敗後,聖多明哥城被毀。1644年,荷蘭人在原址上重新修築了一座城堡,命名為“安東尼堡”。今天看到的淡水紅毛城的主體,就是荷蘭殖民者的遺跡,距今將近400年歷史。古代人把西洋人稱為“紅毛”“紅夷”,於是便把這座城堡稱為“紅毛城”。
1867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紅毛城永久租約》,紅毛城成為英國領事館的駐地。直到1972年英國與台灣當局“斷交”,除了抗日戰爭時期有短暫時間由日本接收,淡水紅毛城一直被英國租用。1980年,淡水紅毛城才交回到台灣。經過整修後,1984年開始開放給民眾參觀。參觀淡水紅毛城時,會發現除了有一座安東尼堡,園內還有一座英國領事官邸。這是英國人在1891年修築的雙層紅磚厝,外觀是一個個的圓拱回廊,為英國19世紀殖民建築風格,同樣值得參觀。
~淡水旅人小帖~
#聯外交通#
1.台北至淡水:
可搭乘台北捷運淡水線,在終點淡水站下車即可。從“台北車站”捷運站至淡水捷運站單程50元,車程35分鐘。
省很大:坐捷運刷悠游卡有8折優惠。此外,也可以購買Taipei Pass(台北“觀光護照”),可不限次數搭乘。詳情請參照“台北旅人小帖”區內交通介紹。
2.基隆至淡水:
可在基隆火車站前搭乘“台灣好行”皇冠北海岸線公車,在終點淡水捷運站下車即可(171元,2小時15分鐘)。沿途經過野柳地質公園、鄧麗君墓(筠園)等景點,並可欣賞美麗的海岸風景,是優質的景觀路線。
省很大:深度旅行者可購買皇冠北海岸線一日券(100元),當日內不限次數搭乘。
#區內交通#
除了漁人碼頭,其他的景點都可以通過步行抵達。
省很大:坐公車前往漁人碼頭可以刷Taipei Pass,可不限次數搭乘。
#特別活動#
淡水迎祖師爺
淡水的清水巖祖師廟建於1932年,每年農歷五月初六,也就是祖師爺得道日這一天,淡水祖師廟都會舉行祖師爺出巡繞境活動,吸引眾多民眾參加,民間稱之為“淡水大拜拜”,是非常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