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地質公園位於台灣新北市萬裡區,離台北市區不遠,約一個多小時車程。野柳地質公園地貌之獨特很值得鐘愛自然景觀的朋友前往一看。
野柳地質公園的奇巖是世界奇觀之一。由於海岸延伸的方向與地層及構造線方向近於垂直,外加波浪侵蝕、巖石風化、及海陸相對運動、地殼運動等地質作用的影響,因而產生罕見的地形地貌。
比如這些伸向水中的狹長巖石,在潮水的打擊下會慢慢改變,經多年積累,會慢慢改變形狀,這與新疆的雅丹、甘肅的雅丹地貌,以及澳洲墨爾本大洋路的十二門徒,是否又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由於自然力的作用,巖石上留到了圓形的天坑,它們的名字叫海蝕壺穴。海岸巖石表面深淺不一的凹穴,當海水挾帶著石粒進入時,石粒受到海水的旋轉帶動,與凹穴內部產生摩擦,向下及四周鑽挖,伴隨著風化作用凹穴日漸擴大加深。
潮水過後,海中的生命也會偶爾暫居在海蝕壺穴裡。比如這位,是河豚嗎?
所以,附近有鳥兒出沒尋找食物也是情裡之中的事。
野柳地質公園內可概分為三區,第一區屬於蕈狀巖、姜石的主要集中區。第二區與第一區相似,但巖石數量比第一區少。第三區是野柳另一側的海蝕平台,這三個區的地貌與周圍的景色好不一樣,感覺非常之突兀。
因為此時的游客太多了,所以飛熊暫時不湊這個熱鬧,而是另辟蹊徑。
走過三個區之後有一條上山的路,這座山叫單面山。因為一面坡緩,一面很陡,像被上天劈了一半走的一樣。
路程不長,約半小時走到盡頭的燈塔,不過,周圍雜草叢生,就沒有什麼特別好看的。
再回到這些奇時之中時,游客都已走光了,可以在一天的余輝之中細細地拍。
這些就是所謂的蕈狀巖了。它們的特點是外觀像磨菇,上部有一個粗大的球狀巖石,下方是較細的石柱伫立著,野柳最著名的蕈狀巖便是女王頭。
蕈狀巖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巖層間有垂直於海平面破裂的節理,在受海水侵蝕後形成一列列類似柱子的巖柱,由於巖柱上層是含鈣質的砂巖層,比下方的巖層較堅硬,因此侵蝕的程度發生差異,上方鈣質的砂巖層較耐侵蝕,而下方的巖柱較容易被侵蝕,久而久之,形成上粗下細的蕈狀巖。
之後,受到持續的板塊擠壓作用,逐漸隆起而脫離海水面,一旦脫離海水面受到不斷進行的風蝕、雨蝕等大自然作用,便慢慢形成現在所見的蕈狀巖,而且會繼續接受大自然的雕塑。
第一區的蕈狀巖較多,可以很好的觀察到其形成的過程。
當然,根據巖層的厚度,蕈狀巖的“頸部”有長有短,有的甚至基本上就沒有頸部。
夕陽掠過,這些奇石是不是很像深閨怨婦在等待從戎丈夫回家,而終究形成的“望夫石”呢?
而這一只,是小羊,還是小兔呢?
這一個菠蘿包石就算不介紹也是栩栩如生了吧!
旁邊的救生圈。
終於,我看到了那個著名的女王頭。蕈狀巖中最美的一顆。
此刻太陽剛好落下,天邊的一道紫霞,與黃褐色的女王頭相輝映,交織一幅魔幻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