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是一個清淨之地。日據時期,這裡叫做“井上溫泉”,台灣光復後,改稱“清泉溫泉”。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1936年發動“西安事變”的少帥張學良將軍,在1946年至1957年間,曾被幽靜在這裡超過10年。本世紀初,新竹縣政府先後投入6000萬元新台幣重新整修了張學良將軍在清泉的故居,於2008年“西安事變”發生的同月同日開放。
清泉溫泉離台北市中心一百多公裡,從新竹縣的內灣進山,要走幾十公裡盤山路。我坐小車在群山裡轉了近2個小時才到達這裡,所以別說是團隊,就是自由行的陸客也很少光顧這裡,對中國歷史越來越淡漠的台灣人前來參觀的也越來越少。這裡群山環繞,滿目蒼翠,溪水潺潺,溫泉淙淙,環境甚是幽靜,再加上四周崗哨、憲兵跟隨等“待遇”,稱當年張學良將軍在這裡的生活為“幽禁”比之“軟禁”更為貼切。
張學良故居前有張學良和趙一荻的雙人塑像。張學良在這裡漫漫十余載的幽禁歲月是在眷侶趙一荻的相伴扶持下度過的,在這段日子裡一直相伴左右的“趙四小姐”成了他最大的精神支柱,兩人在山裡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卻擁有常相為伴的滿足。趙一荻在張學良數十年漫長的幽禁生涯中,表現得無怨無悔,心甘情願地伴其余生。
張學良的故居是一棟日式的黑瓦農捨建築,看上去非常嶄新。這是因為原址已在1963年被因台風引發的洪水沖毀,而且原址屬於土石流敏感區,新竹縣有關方面只能異地原樣重建了這座“故居”。據當地的老人說,這棟“故居”與記憶中的原來建築完全一致。
張學良故居內陳列有大量與張學良相關的史料,通過電影、照片、地圖、文件和實物等,講述張學良這位中國現代史上傳奇少帥的一生,還原其在清泉十余載的幽禁生活。
這張竹制小桌子是張學良和趙一荻兩人最愛的小角落,他們常在此念書、寫日記、品茗等等。
這是張趙二人在張桌子上的留影。
張學良作為個性潇灑、喜愛喧鬧的少帥,偏居與世隔絕的群山一隅,難免感到萬分寂寥。幸得趙四小姐相伴扶持,他才逐漸適應平淡,返璞歸真,融入當地生活。故居裡展示的很多老照片全方位展示了少帥在這裡的幽禁生活。他每天讀書,記日記,以清茗、香煙為伴,時常頭戴斗笠、身穿農衣,扛鋤下地、刨坑種菜、喂雞垂釣。
宋美齡送來的收音機成了張學良了解外部訊息的少數幾樣工具之一。
而攝影成了幽禁中的張學良的一大嗜好。他用這台美能達相機,拍攝了大量照片,有與來訪朋友的合影,周邊風景照等,而更多照片的主角則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趙一荻。
這張趙一荻踩裁縫機的照片就是張學良拍攝的。
趙一荻使用過的縫紉機。
張學良穿過的衣帽。左邊的毛線小帽是張學良晚年時趙一荻親手所織,是少帥十分喜愛的隨身物品,不論公開活動或居家生活,幾乎都隨身帶著。
這些照片很多都出自張學良之手。
故居裡陳列有大量有關張學良的歷史和現代書籍,無論是台灣的、大陸的還是海外出版的,都有。
這裡還定時播放有關張學良的資料影片。每天下午1:00播放大陸早年攝制的故事片《西安事變》。
故居外的這組銅像再現了張學良和趙一荻二人喂雞逗狗的山居生活場景。
這塊花崗石碑上則镌刻著張學良的手跡:“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余年。”
張學良故居旁有一處地熱溫泉,也是當年張學良最愛的一隅,當年這裡有一竹屋可供泡湯。現竹屋雖已不在,但當地人建造了一個規模更大的頂棚,供大家免費泡湯,並將此泉命名為“將軍湯”。參觀完故居,行走在當年少帥走過的山間小徑和清泉吊橋上,從歷史的追憶中走出來,呼吸一下山裡清新的空氣,享受一下這難得的清靜,不啻為一種很好的放松。
本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