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澱區北京旅游景點介紹
90、北京景點:十方普覺寺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壽安山南麓。因寺內有臥佛造像,俗稱臥佛寺。建於唐貞觀年間,初名兜率寺,元延祐七年(1320年)擴建,稱昭孝寺,後又改名洪慶寺。明宣德、止統年間重修,改稱”壽安禅林”,並北京市(31)頒《大藏經》置諸佛殿,成化時憲宗敕命修延壽捨利塔(今無存),崇祯年間又改名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後,改今名。寺坐北朝南,由三組平列院落組成,中路入口處有一座琉璃牌坊,過坊是一個半圓形水池,上有石僑通向山門殿,水池左右有鐘鼓樓。山門殿之後,主要建築有天王殿、三世佛殿、臥佛殿、藏經樓等,兩側圍以廊庑配殿。東路有齋堂、大禅堂、霁月軒、清涼館、祖堂籌建築,西路力行宮院。臥佛殿內供有元至治元年(1321年)鑄造的銅臥佛一尊,長5米余,右手支頤,左臂直伸,後面環立十二尊泥塑佛像,表現釋迦牟尼涅槃於娑羅樹下,向弟子囑咐後事的情景。臥佛造型渾樸精致。體現了元代鑄造技術和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89、北京景點:臥佛寺介紹:
即“十方普覺寺”。
88、北京景點:七王墳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北安河。清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184O—1890)墓地。同治七年(1868年)籌建,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內葬奕譞及其三個妻子。地表為四進院落,有祠堂、享殿、過廳、走廊、花園等,建築宏偉而完整。
87、北京景點:八寶山革命公墓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八寶山南麓。建國後,在明代護國寺基礎上改建。分兩部分,殿堂改建為骨灰堂,朱德、董必武、彭德懷等的骨灰安放在最後進的大殿內。寺院四周是墓葬區,1950年任弼時去世後葬此,翟秋白的靈樞後也遷葬於此。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安娜·路易所·斯特朗等國際友人逝世後也在此安息。整個墓地在蒼松翠柏環抱中,莊嚴肅穆。
86、北京景點:三一八烈士墓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圓明園遺址西南角。1929年,為紀念1926年三一八慘案犧牲的四十六名烈士而建。墓碑坐北朝南,5米高的六角形紀念碑,矗立在60平方米的墓基上,碑身正面镌刻“三一八烈士紀念碑”幾個大字,四周銘刻劉和珍、楊德群等烈士的姓名和籍貫。1971年三一八烈士劉保彝、江禹烈,陳燮的墓碑從北大工學院移來,立於北側。
85、北京景點:大覺寺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西郊旸台山麓。遼鹹雍四年(1068年)建,初名清水院。金時為西山八大院之一,稱靈泉寺,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東,依山勢層迭而上,頗為壯觀。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毆、大殿、無量壽殿、龍王堂等建築,寺宇最高處藏經樓院內有玲玫捨利塔一座。布局謹嚴,深幽而寬闊。寺內泉水自石縫汩汩而下,匯成碧潭,又經石糟順山勢緩緩回流,使整個寺院呈現一派生機。寺內古老的銀杏樹已有八百年歷史,依然枝葉繁茂,乾隆年間栽種的玉蘭樹每逢春花怒放時節,更是芳香襲人。遼代所立燕京天王寺沙門志延撰《旸台山清水院藏經記》碑,記述了寺的歷史沿革。
84、北京景點:大慧寺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大柳樹村。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因寺內有大佛,俗稱大佛寺。初時規模宏大,現僅存重檐庑殿頂大悲殿,雖經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茸,梁架木結構仍保存明代風格。殿內原有精美高大的銅佛,在日偽統治時期被劫走,後重裝木胎粉彩大佛。山牆前高大的二十八諸天泥塑和牆上的壁畫,是明代雕塑和繪畫藝術的傑作。東首第一個東岳大帝,面上顴骨突出,兩頰下陷,嘴角伸出一對獠牙,表現一幅蒼老而威嚴的人物形象。二十八尊神像各具神態,加上服裝的襯托,彩色的渲染,更顯得生動逼真。山牆上的大型彩色工筆連環畫,描繪一俗人終身為善、超生得道的故事,色彩絢麗,細致傳神。
83、北京景點: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復興路北側。1959年建成。
平面呈山字型,東西兩翼各四層,中央七層。七層上的塔座,托著金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大樓面積60,000多平方米,收藏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建軍以來的革命文物和資料。中央大廳是“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展覽”。前廳東側的一、二、三層樓分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館、抗日戰爭館、第三次國內革命成爭館,這三個館用五千多件文物和圖片介紹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人民軍隊所立下的豐功偉績和人民軍隊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發展壯大的歷史過程。前廳西側,一樓是綜合館,二樓和三樓是保衛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館。中央大廳外東西廣場,陳列著我軍在歷次革命戰爭中使用和繳獲的兵器。各陳列廳和休息室內還有各種電動圖表和藝術雕塑,生動地再現了人民軍隊斬關奪隘、所向無敵的戰斗情景。www.lvyougl.com
82、北京景點:玉泉山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頤和國西。西山東麓支脈。洞壑迂回,流泉密布,泉水清澈,晶瑩如玉,故稱玉泉池,山亦因此得名。水自池底上翻,如沸湯滾騰,有“玉泉垂虹”之稱,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帝稱之為“天下第一泉”。水出山名玉河,金,元、明、清各代,成為北京水運和民間用水的泉源之一。山下有靜明園,為遼代王泉山行官和金代芙蓉殿行宮遺址,相傳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時又添建上下華嚴寺,清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園。康熙北京市(33)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園林建築,於三十一年改稱今名。園內舊有十六景,即廓然大公、芙蓉晴照、五泉趵突、竹垆山房、聖因綜繪、繡壁詩態、溪田課耕、清涼禅窟、采香雲徑、峽雪琴音、玉峰塔影、風篁清聽、鏡影涵虛、裂帛湖光、雲外鐘聲、翠雲嘉蔭。乾隆時又增十六景:清音齋、華滋館、冠峰亭、觀音洞、賞遇樓、飛雲■、試墨泉、分鑒曲、寫琴廊、延綠廳、犁雲亭、羅漢洞、如如室、層明宇、迸珠泉、心遠閣。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入侵,大部毀於兵火。靜明園內的樓、閣、亭、館、佛寺、佛塔依山而築,交融在泉壑、山巖、林木之間,秀麗和諧,是造園藝術的成功范例。風景今以妙高峰的華藏塔、五峰塔、裂帛湖、華嚴洞、玉龍洞、香巖寺、聖緣寺等為最著名。
81、北京景點:靜明園介紹:
見“玉泉山”。
80、北京景點:北京天文館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西直門外大街南側。建於1957年。主要建築有天象廳、講演廳、展覽廳、天文合等。天象廳是一個直徑25米,能容六百人的圓形建築,頂部呈半球形,可以觀看天象儀映出的日月星辰等模擬天象,仿佛使人置身於天際,進行超越時空的宇宙遨游。展覽廳舉辦引人入勝的天文知識展覽。講演廳經常開辦各種天文學術交流會和天文知識講座。在銀白色圓頂的天文台裡,還可以用天文望遠鏡觀看太陽黑子、行星和星雲。
79、北京景點:團城演武廳介紹:
俗稱小團城。在北京海澱區紅旗村。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清高宗為出征四川懋功大小金川曾在此築碉堡多處,選旗兵中精壯者,成立健銳雲梯營,以練習仰攻,現傍山尚存一些碉堡。演武廳為圓形城堡,外環築護城河及石橋,城上有二樓,樓內立乾隆御制碑。城南有殿三間,黃筒瓦歇山頂,殿前有月台,可供閱兵。1934年曾遭火災。演武廳西南有實勝寺碑亭,乾隆十四年建,內有滿、漢、蒙、藏四體文清乾隆帝《御制實勝寺碑記》,方形,高丈余,四面镌文,記述平定金川的經過及實勝寺沿革。今寺已不存,只余碑亭。
78、北京景點:李大钊烈士陵園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萬安公墓內。1927年麼月28日李大钊被張作霖殺害後靈柩一直停放在北京宣武門外妙光閣浙寺。1933年4月中共北平地下黨設法將其安葬在萬安公墓內。1983年在公墓內為烈士新建陵園。陵園坐西向東,墓前是一尊高2.3米的李大钊全身漢白玉立雕像,像後為李大钊及其夫人趙紉蘭墓。墓穴用花崗石砌成,墓蓋為青白大理石,後面並立著烈士和夫人的墓碑。墓後是一座高2米、寬4米的青花崗石紀念碑,正面镌刻著鄧小平題詞:“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是中共中央撰寫的碑文。整座墓地在蒼松翠柏環抱之中,莊嚴肅穆。墓地後是李大钊革命事跡陳列室,陳列先烈生前的遺物、遺墨和照片。在這次移靈中發現的1933年4月北平各革命團體為李大钊舉行公葬的墓碑也陳列於此,正面刻“中華革命領袖李大钊同志之墓”。原墓地在陵園的西南。當年劉半農為之撰寫的墓碑仍豎立在墓地上。
77、北京景點: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塔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溫泉南面山坡上。1936年興建,為紀念1911年灤州清軍第二十鎮官兵武裝起義犧牲的烈士。塔身石砌,八角七層,飾以灰藍瓦飛檐,莊嚴靜谧。陵園東向,立石門,園內自南而北順山勢一線排列,還建有石碑、碑亭、摩崖石刻、八角形石幢等。建築物上分別刻有馮玉祥、趙登禹、張自忠等題字和優恤殉難諸先烈的詳情。
76、北京景點:松堂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香山。為原實勝寺旁的小廳堂。因四周遍植白皮松,故名。堂為三間朝東的白石敞軒,後有古樸的假山疊石。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因征大小金川功成,曾在此宴請將士。
75、北京景點:釣魚台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三裡河路南。傳說金章宗曾在此釣魚,後人稱金章宗釣魚古台。元時稱此泉水匯集之處為玉淵潭,是大都西郊盛極一時的游覽勝地。後幾經興廢。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和三十五年除將潭疏浚成湖外,還重修了釣魚台,並在其旁修建了行宮。主體建築為養源齋,現存清乾隆帝書“釣魚台”、“澄漪亭”、“潇碧軒”、“養源齋”等處匾額,園林布局基本上為乾隆時原貌。園內玲珑假山、曲折小徑和潺潺流水組成了一幅天然的園林畫卷。解放後新建有國賓館。
74、北京景點:室相寺旭華之閣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香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建,原為中峰庵遺址。其規制仿五台山殊相寺。閣為無梁殿結構,四面辟拱券式門窗,外表為黃綠色琉璃磚,內部為發券頂。是北京較大的一處琉璃建築。
73、北京景點:覺生寺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北二環路北側。因寺內藏有明永樂二年(1404年)鑄的大鐘,俗稱大鐘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規模宏大,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正殿、後殿、藏經樓、大鐘樓、配殿等。曾是皇帝祈雨、信徒從事佛事的場所。大鐘原藏德勝門內漢經廠,後置西郊萬壽寺,雍正十一年奉旨移此。鐘通高6.75米,鐘唇厚22厘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鐘身內外鑄滿佛教經咒十七種,外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彌陀經》和《十二因緣咒》,內鑄《妙法蓮華經》,鐘口鑄《金剛般若經》,蒲牢處鑄《楞嚴經》,總計二十二萬七千余字。字形恭楷端正,古樸遒勁,相傳為明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大鐘鑄造精致,采用我國優秀傳統工藝無模鑄造法,體現了我國古代冶煉技術的高超水平。鐘聲輕擊圓潤深沉,重擊渾厚宏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擊鐘時尾音長達2分鐘以上,鐘聲傳送距離為15—20公裡。
72、北京景點:大鐘奇介紹:
見“覺生寺”。
71、北京景點:香山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東南距市中心20余公裡。為北京西郊西山山嶺之一。此地重巒疊峰,清泉潺潺,花木滿山,景色清幽,故金、元、明、清歷代帝王都在此營建離宮別北京市(35)院,為各朝皇家游幸駐跸之所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興土木。興建亭台樓閣,共成二十八景,如勤政殿、翠微亭、棲雲樓、香山寺、森玉笏等,並加築圍牆,名靜宜園。“西山晴雪”為燕京八景之一。園中名勝遍布,風光旖旎,秋來黃栌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茶,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勝景。鹹豐十年(1860年)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先後為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所破壞,解放前已荒涼不堪,少數名勝被達官貴人據為己有。解放後經全面整修,已辟為香山公園。
70、北京景點:眼鏡湖介紹:
在香山公園北門內。兩泓平靜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橋相聯,形似眼鏡,故名。湖北側山石疊蟑,峰巒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珠簾垂掛的水簾洞。山花芳草在溝壑石縫和小溪池水旁爭奇斗艷,古柏蒼松、老槐垂柳文匯成一片清蔭。游人在此賞玩山水之樂,自得靜中之趣。
69、北京景點:香山寺介紹:
在香山公園內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又稱甘露寺。元皇慶元年(1312年)重修。清康熙帝在此建行官,乾隆十年(1745年)又修葺擴建。《清一統志》謂寺“依巖架壑,為殿五層,金碧輝映”,可見規模之大,為香山諸寺之首,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後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毀,僅存石階、石坊柱、石屏等遺跡“唯寺內的“聽法松”依然屹立。
68、北京景點:昭廟介紹:
全稱宗鏡大昭之廟。在香山公園見心齋以南。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為接待西藏班禅來京而建。廟宇仿西藏建築風格,前有一座彩色琉璃磚瓦和漢白玉砌成的大牌坊,華麗壯觀,坊上的雲龍紋飾至今完好。其後為虹台,高10米,磚石基座,中央部位下凹。天井中立有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镌刻的碑記,記述建廟緣由。廟西山腰處有座七層八角密檐式琉璃塔,檐端懸掛銅鈴五十六個,風來鈴聲清脆悅耳,余音繞缭,更添詩情畫意。
57、北京景點:見心齋介紹:
在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毗鄰眼鏡湖。建於明嘉靖年間,曾幾經修葺,是座頗具江南風味的庭院。院中心是一半圓形水池,清洌的泉水從石雕的龍口中注入,夏來新荷婷立,金魚嬉戲。池東、南、北三面回廊環抱,內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軒榭三間,即見心齋。齋後山石鱗峋,松柏交翠。整個庭院清靜幽雅,使人留連忘返。
66、北京景點:香爐峰介紹:
俗稱鬼見愁。在香山公園西部。香山的主峰,海拔557米。
頂峰有兩塊巨大的乳峰石,形如香爐,故名。此峰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峰頂可飽覽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纜車索道,牽引登山。
65、北京景點:鬼見愁介紹:
即“香爐峰”。
64、北京景點:雙清別墅介紹:
在香山公園內香山寺下。這裡原有兩股清泉,相傳金章宗時稱夢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題刻“雙清”二字,1917年熊希齡在此修建別墅,因以為名。別墅淡雅幽靜,山水樹石順其自然。清泉匯聚一池,池邊有亭,亭後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因材借景,秀麗非凡。在此春日賞花,酷夏避暑,秋觀紅葉,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绮麗,稱為香山“園中園”。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河北平山西柏坡遷至北平,暫駐香山,毛澤東在此與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共商大計,指揮橫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的進軍,並為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做了大量准備工作,直到同年十一月遷住中南海。
63、北京景點:首都體育館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白石橋東側。建於1968年。東鄰動物園,西望紫竹院,綠蔭環抱,環境優美。占地7公頃,平面呈矩形,是一座能容納一萬八千余名觀眾的大型體育館,可進行乒乓球、羽毛球、手球、排球、籃球、體操、冰球、花樣滑冰等多項體育活動。館內設有較為先進的空調、冷凍、照明、擴音、轉播、傳真、計時記分和通訊等設備,經常舉辦各項體育比賽和大型文藝演出。
62、北京景點:真覺寺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北京動物園後長河北岸。明永樂時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大正覺寺。因寺中建有塔頂為五座小塔的金剛寶座塔,故俗稱五塔寺。寺內殿宇在本世紀初已毀,只留下了明成化九年(1473年)建成的金剛寶座塔。塔仿照印度佛陀迦耶精捨建造,為內部砌磚、外表瓷石的磚石結構。下部是寶座,座前後辟券門,內有石階梯,盤旋而上通向寶座頂部。座頂上有五座小型石塔和一座方室圓頂琉璃罩亭,塔身及金剛寶座上刻有佛像、梵文及宗教紋飾。造型雖近似印度建築,結構和雕刻手法則具有我國傳統的民族風格。
61、北京景點:五塔寺介紹:
見“真覺寺”。
60、北京景點:圓明園遺址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東部。原為清代的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約5,200畝,與附園長春、绮春(後改萬春)兩園合稱圓明三園,周約10余公裡。圓明園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為皇四子胤禛(以後的雍正帝)的賜園,後經重修擴建,乾隆九年(1744年)已基本建成(其附園長春和绮春園的建成年代分別為乾隆十六年和乾隆三十七年),嘉慶、道光、鹹豐各代屢有修建。園內建有樓台殿閣,亭榭軒館一百四十余處,並挖湖造山,種植奇花異木,搜羅名貴山石,移山縮地,建成一百余景,如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宴會用的九洲清宴殿,祭祀用的安佑宮,藏書用的文源閣;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西湖景的斷橋殘雪、柳浪聞莺、平湖秋北京市(37)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匯集了江南無數名園的勝景。長春園北部還建有一組園林化的歐洲式宮苑,俗稱西洋樓。園內還收藏有極為豐富的圖書字畫、文物珍寶,堪稱文化藝術寶庫,被西方譽為“萬園之園”。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園中珍寶,並縱火焚毀。現僅存長春園西洋樓的部分石雕殘跡。
59、北京景點:西洋樓介紹:
在圓明園東北部的長春園北端。仿瑞士、法國等宮殿園林建築的一座歐洲式宮苑,占地百余畝。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完成。主要景區有諧奇趣、線法橋、蓄水樓、養雀籠、黃花陣(萬花陣)、方外觀、五竹亭、海宴堂、線法山、遠贏觀、方河及阿克蘇十景等。松柏林木和綠籬修剪,噴水池、圍牆、道路鋪飾及銅塑石雕等大多具西洋特色,同時結合我國磚雕、琉璃飾件和迭石技術,體現了歐洲式建築的民族化。鹹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縱火焚毀,今僅存殘跡。
58、北京景點:觀水法介紹:
在圓明園西洋樓遠瀛觀南端。是清乾隆帝觀看噴水景色之地。包括放置皇帝寶座的台基和寶座後的石雕屏風及兩側的巴魯克門。鹹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縱火焚毀。宣統二年(1910年)後殘存的石屏風雕花石心被載濤運往朗潤國內,1977年運回原處。
57、北京景點:高梁橋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西直門外,跨高梁河上。元代稱高梁閘,閘上築橋,始有今名。現存青白石單孔拱橋為清代重建,上有欄板望柱。1982年曾將橋面拓寬。橋下玉泉水潺潺而過,堤岸綠樹成蔭,風景優雅。
56、北京景點:斯諾墓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坐落在原花神廟遺址上。
墓碑為一長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镌刻著葉劍英題詞“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下注英文。墓旁松柏環繞,綠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覺幽靜肅穆。斯諾(Edgar Snow,1905—1972),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1928年首次來華,1936年訪問陝北根據地,次年著《西行漫記》一書。1960—1970年曾三次來中國訪問,著《大河彼岸》等書。對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了貢獻。1972年在日內瓦逝世,按照他生前遺願,將其骨灰的一部分運來北京,於1973年10月19日安葬在此。
55、北京景點:紫竹院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白石橋附近。一千六百多年前為古高梁河源頭。元時水利學家郭守敬為解決北京用水,在上游築人工河(即今長河),蓄引玉泉山水為湖。明時在湖北岸建萬壽寺下院紫竹院,清時又在院之西建行宮,為帝後皇親乘船游頤和園中途休息之處。今建築均已不存,僅以當年的“紫竹院”命名。解放時這裡一片荒蕪,後經全面重修,已辟為紫竹院公園,總面積14公頃,水域占11公頃。在園林匠師的精心設計下,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結合,片片幽篡,使紫竹院得以名副其實。
54、北京景點:景泰陵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玉泉山北麓。明英宗之弟代宗朱祁任的陵園。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的瓦刺部大舉進犯,英宗倉促應戰,於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兵敗被俘,皇太後命郕王朱祁钰監國,同年九月即位。次年英宗放回,至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復位,改元天順,廢朱祁钰帝號,軟禁於小南城(今南池子普渡寺),死後以王禮葬於金山口。後憲宗即位,復景泰帝號,將原郕王墓擴修為皇陵。嘉靖時又改建陵碑,並易綠瓦為黃瓦,使之符合帝陵規制。陵前有黃瓦歇山頂碑亭,亭內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高宗御制詩碑,亭後有黃瓦硬山頂祾恩殿三間,其後為寶城。www.lVyougl.com
53、北京景點:黑龍潭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溫泉以北山腰。傳說山上產黑石,質細膩。金代曾采石為宮女畫眉,稱為黛石,山亦因此叫畫眉山。山腰有圓潭,徑10余米,水從山峽石隙中流入潭內,溢時流瀉山下田野中。傳說有黑龍潛藏水底,故名黑龍潭。周圍建有回廊三十三間,潭後有廟,名黑龍王廟,東向依山而築,殿宇層層上升。廟建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祀黑龍王,天旱時在此祈雨。廟內現存明、清及民國重修碑、御制碑及祈雨靈應碑等多塊。
52、北京景點:薊門煙樹碑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學院路黃亭子元代土城遺址上。“薊門煙樹”原為燕京八景之一。“薊門”指春秋戰國時的薊城,在今廣安門一帶。元、明以來把德勝門外元大都城健德門(俗稱土城關)當作薊門舊址。傳說門外有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睛煙拂空,四時不改”,故有“薊門煙樹”之稱。此景早已不存。
碑高約3米,寬80厘米,厚25厘米。方形碑座,僧帽形碑首,刻雷紋。北京市(39)碑陽為乾隆手書“薊門煙樹”四字,碑陰為乾隆御題七律:“十裡輕楊煙藹浮,薊門指點認荒邱。青簾貫酒於何少?黃土埋人即漸稠。牽客未能留遠別,聽鹂誰解作清游?梵鐘欲醒紅塵夢,斷續常飄雲外樓。”
51、北京景點:頤和園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距市中心約15公裡。我國的名園之一。原為清代的行宮花園。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清漪園。鹹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所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經費重ǎ某平衩魑苁钣衛值亍H壩賞蚴偕健⒗ッ骱茸槌桑嫉卦?90公頃,計有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三千余間,可概括為勤政、居住、游覽三個活動區域。主要景物如佛香閣、德和園大戲樓、排雲殿等均是清末木構建築的代表作。其園林布局,集我國造園藝術之大成,尤以西山、玉泉山群峰為借景,擴展了空間,氣魄宏偉,手法巧妙,為我國園林藝術中講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典范。園中山青水綠,閣聳廊回,金碧輝映,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有極高的地位。由於慈禧、光緒等清代統治者在園內活動,頤和園與近代史關系密切,至今留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痕跡。辛亥革命後,於1914年開放,1924年正式辟為公園,解放後,經不斷修繕,面貌一新。現園中主要殿堂,均按清末原狀陳列,有博物館公園之稱。
50、北京景點:仁壽殿介紹:
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慈禧、光緒坐朝聽政的大殿。清乾隆時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構成頤和園內的政治活動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後,慈禧、光緒曾在此多次接待外國使節。
49、北京景點:知春亭介紹:
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邊,玉瀾堂前的小島上。為重檐四角攢尖頂。倚柱可縱眺全園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來柳絲吐綠,取“見柳而知春”之說命亭。一說“知春”二字源於宋詩“春江水暖鴨先知”。
48、北京景點:文昌閣介紹:
在頤和國昆明湖東堤北端。原是一座城關,為清漪園的園門之一。建於清乾隆十五年,現存城樓為光緒時重建。城頭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間為三樓閣。中層供奉文昌帝君銅鑄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銅騾一個,極富特色。
47、北京景點:王瀾堂介紹:
在頤和園昆明湖畔。是光緒皇帝的寢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為一組四通八達的穿堂殿。正殿即玉瀾堂,有東西兩配殿,東名霞芬室,西稱藕香榭。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失敗後,慈禧曾幽禁光緒於此。後檐及兩配殿均砌磚牆與外界隔絕,是頤和園中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
46、北京景點:宜芸館介紹:
在頤和國玉瀾堂後。是清光緒帝的皇後隆裕在園中的住處。
建於清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院門為垂花門,上題宜芸門。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名近西軒。宜芸門內側廊壁上嵌有十塊石刻,是乾隆摹寫的各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
45、北京景點:樂壽堂介紹:
在頤和園內,面臨昆明湖。是慈禧居住的地方,門廳稱“水木自親”。“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堂內西內間為慈禧寢宮,東內間為更衣室,正廳設有寶座、御案、掌扇、屏風等。寶座前置有名貴的青花瓷大果盤和四只鍍金九桃大銅爐,均為慈禧生前原物。堂階兩側對稱排列銅鑄梅花鹿、仙鶴和大瓶,為取諧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
44、北京景點:揚仁風介紹:
俗稱扇面殿。在頤和園樂壽堂西側。自成院落,前辟月洞門,門內方池,緣池有假山,為清乾隆時所疊。池北隙地草坪,原為樂安和五間佛殿。北上石階為揚仁風,平面作扇形、階前用條石嵌砌成扇骨式樣,又用雙白玉雕成扇軸,俨然一把可以開合的折扇。殿名取《晉書·袁宏傳》典故:袁宏出任東陽郡守,謝安以扇贈行,袁答曰:“辄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
43、北京景點:德和園介紹:
在頤和園東宮門內。原為清乾隆時怡春堂舊址。光緒時改建,主要由頤樂殿和大戲樓組成,是專供慈禧看戲的地方。
42、北京景點:犬戲樓介紹:
在頤和園德和園內。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戲樓。面對頤樂殿,翹角重檐三層,高21米,底層舞台寬17米。三層舞台之間均有天地井通連,可表現升仙、下凡、入地諸情節。底層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設置水法布景。南部毗連的兩層扮戲樓是規模巨大的後台。清末,京劇藝術處在極盛時期,著名演員如譚鑫培、楊小樓等都曾在此為慈禧演戲。
41、北京景點:紫氣東來城關介紹:
在頤和國萬壽山東麓,峙於兩峰之間。重檐城樓,磚雕城堞。南側城額“紫氣東來”,取老子出關典故;北側城額“赤城霞起”,用晉孫綽《天台山賦》名句。登城可望諧趣園池榭。城關既是點景之處,又是當年國內分區防衛據點。
40、北京景點:諧趣園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東麓。是著名的“園中之園”。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蘇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建造,原名惠山園。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改稱今名。後被英法聯軍所毀。光緒時重建,為慈禧觀荷垂釣之所。園中央為北京市(41)荷池,環池有涵遠堂、矚新樓、知春堂、澄爽齋等十三座樓台堂榭,並用百間迂回曲折的游廊相溝通。室外廊邊花木扶疏,竹影參差,山泉急湍,富有江南園林情趣。
39、北京景點:景福閣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東部山頂。清乾隆時為菊花形的昙花閣,後被英法聯軍所毀。慈禧重修時改建為景福閣。閣前部為寬大敞廳,慈禧曾在此觀雨、賞月,並接見外國使節。
38、北京景點:宿雲檐介紹:
在頤和園西北部。原為一座城關,又稱貝阙。建於清乾隆年間,城樓內供奉關羽、周倉、關雲銀鑄塑像,鹹豐十年(1860年)為英法聯軍掠去。城外有古松一株,枝干扶疏,為乾隆時舊物。
37、北京景點:霁清軒介紹:
在頤和園內東北隅。自成一園,又與諧趣園相連。軒建在巨大巖石上,巖下有道山澗,建小殿扼其源頭,名清琴峽。其余亭堂皆借山勢,井以爬山廊圈廓一氣,布局更顯緊湊。是清乾隆時小型造園的上乘作品。
36、北京景點:萬壽山介紹:
在頤和園內。燕山馀脈,高58.59米。傳說曾有老人在山上鑿得石甕,因名甕山。前臨甕山泊,又稱西湖,即今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的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圓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馬的草料場。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慶祝皇太後六十誕辰。於圓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萬壽山。並將開拓昆明湖的上方按造園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東西兩坡舒緩而對稱,成為全園的主體。建築群依山而築,現存的是英法聯軍燒毀後慈禧重新建造的。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雲閣。後山有宏麗的西藏佛教建築四大部洲和屹立於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樓台亭閣,登臨時,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35、北京景點:智慧海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巅。是一座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通體用五色琉璃磚瓦裝飾,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殿內所供高大觀音座像,為清乾隆時造。殿前有琉璃牌坊一座。牌坊和無梁殿前後的石額依次題寫為“眾香界”、“祇樹林”、“智慧海”、“吉祥雲”。構成佛家的一首三字偈語。
34、北京景點:佛香閣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前山。八面三層四重檐,高41米,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氣勢宏偉,是全園的中心建築,為頤和園標志。清乾隆時在此築九層延壽塔,至第八層“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閣。鹹豐十年(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光緒時在原址依樣重建,供奉佛像。登佛香閣四周游廊,可飽覽園內外風光。
33、北京景點:轉輪藏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前山。是一座宗教建築,為帝後禮佛誦經處。正殿為三層樓閣,兩側各有雙層的八角配亭。亭內有木塔貫穿,貯存經書佛像。塔中有軸,可以轉動,是佛教法器演化來的建築物。
32、北京景點:萬壽山昆明湖石碑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前山。用整塊巨石雕造,高9.87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正面刻“萬壽山昆明湖”六個大字,背面刻《萬壽山昆明湖記》,均為乾隆手筆。碑飾圖案精美,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碑文記述了擴展昆明湖的目的和經過。
31、北京景點:寶雲閣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西坡。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
是用銅鑄造的佛殿,號稱“金殿”。高755米,重41.4萬斤。歇山重檐,四面菱花槅扇,造型仿木結構,通體呈蟹青色,坐落在漢白玉須彌座上。殿內佛像供器經帝國主義搶掠破壞,已蕩然無存,門窗亦散失不全,使寶雲閣狀如亭子,故俗稱銅亭。
30、北京景點:銅亭介紹:
見“寶雲閣”。
29、北京景點:排雲殿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前山中部,是慈禧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殿前有排雲門、二宮門,兩邊分列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配殿。排雲門與二宮門之間有一方形水池,上架金水橋。止殿左右兩側均有耳殿,中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二十一間。全部建築均用游廊貫串,並用黃琉璃瓦蓋頂,為頤和國內最為壯觀的建築群。殿內陳設多為慈禧七十誕辰時各地督撫大臣所獻的壽禮。www.Lvyougl.com
28、北京景點:長廊介紹:
在頤和園內,循萬壽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構築。東起邀月門,西迄石丈亭,中穿排雲門,兩側對稱點綴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檐八角攢尖亭。廊長728米,共二百七十三間。內部每根枋梁上都繪有精美傳統彩畫,共有風景、人物、山水、花鳥畫八千多幅,有“畫廊”之稱。它象一條彩帶把遠山近北京市(43)水和各座建築連成一體,有很高的造園藝術價值。
27、北京景點:聽鹂館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前山西部。內有供宮廷演出的兩層戲樓一座。始建於清乾隆時,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現為餐廳,其桌椅陳設和菜譜都具有宮廷色彩風味。
26、北京景點:畫中游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部。是依山而築的重要點景建築群。中為八角兩層樓閣,東西配置兩亭兩樓,西樓名愛山,東樓稱借秋,用爬山廊溝通。閣後山坡有白石牌坊,坊後山頂有一座三間小殿,兩側有廊向下通愛山、借秋兩樓。登閣憑眺,漫步游廊,有置身畫中之感。
25、北京景點:清晏舫介紹:
原稱石舫。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是園中著名的水上建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舫上原有中式艙樓,後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仿外國游輪重建西式艙樓,並取“河清海晏”之義,命名“清晏舫”。船體長36米,用巨大的石塊雕砌而成。兩層艙樓系木結構,但都油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用磚雕裝飾,精巧華麗。
24、北京景點:五聖祠介紹:
在頤和園昆明湖西側小島上。祠門臨水而設,內有前後兩殿,前殿有兩配殿。正殿內原祀山神、土地、花神、藥王、龍王五聖。現神像已毀。
23、北京景點:寫秋軒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東側半坡上,正殿三楹,建於高台,兩側以爬山廊連接兩配亭。東亭名“觀生意”,西亭名“綠畦”,皆四角重檐攢尖頂。殿前有古松兩株,形若華蓋、色若滴翠。軒隱於山間,游人罕至。幽雅清靜。
22、北京景點:四大部洲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後山,建於清乾隆年間,系仿西藏桑鸢寺形式而築。由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紅、綠、黑、白四座梵塔共十八座建築組成。中心為象征須彌山的佛殿香巖宗印之閣。四大部洲的建築平面分別為正方、三角、圓、半圓形,以對應地、火、水、風。該建築群,融合漢、藏兩地建築特點,依山而築,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宏偉的氣勢。鹹豐十年(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光緒時曾經局部修整,近年大加修復,再現乾隆時的規模。
21、北京景點:多寶琉璃塔介紹:
在頤和園萬壽山後山。清乾隆時建,為清漪園的遺物。
高16米,八面七層。塔身用七色琉璃磚瓦鑲砌,下承漢白玉須彌座,四周圍以紅牆,前設沖天兩柱牌樓一座,對面對漢、滿、蒙、藏文镌刻的《多寶琉璃塔頌》石碑。
20、北京景點:昆明湖介紹:
在頤和園內,面臨萬壽山前山。面積3,300余畝。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裡泺、大泊湖等名稱。後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又稱甕山泊。元代定都北京後,為興漕運,經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發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為大部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圍水田種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勝,酷似江南風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譽。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釣魚取樂。清乾隆建清漪園時,將湖開拓,成為現在的規模,並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練武習操。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繞流萬壽山後山腳下的溪河,稱為後湖。
19、北京景點:西堤六橋介紹:
在頤和園昆明湖西部點景長堤上。西堤是清乾隆時仿杭州西湖蘇堤建造。堤上有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合稱西堤六橋,其中以玉帶橋最為著名。
18、北京景點:玉帶橋介紹:
在頤和園昆明湖西堤。是西堤六橋中唯一拱券結構的石橋。
清乾隆時建,光緒時重修。拱高而薄,成流暢挺拔的曲線。橋身、橋欄選用青白石和漢白玉雕砌,潔白加玉,宛如玉帶,故名。橋下原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
17、北京景點:十七孔橋介紹:
在頤和園昆明湖上。清乾隆時建。為園內最大的石橋。由十七個孔券組成,長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
16、北京景點:銅牛介紹:
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堤,臥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態生動、形似真牛著稱。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據傳是為鎮壓水患而建。牛背上還鑄有八十字的篆體銘文《金牛銘》。
15、北京景點:東堤介紹:
頤和園昆明湖東岸。北端為文昌閣,南端為繡漪橋。清乾隆時建。原為保護暢春園而築,因暢春園在堤之東,相對稱為西堤,開拓昆明湖後,以此堤為湖東界,則變為東堤。堤上有塊大石碑,名昆侖石,上刻乾隆帝的《西堤詩》,有“西堤此日是東堤,名象何曾定可稽”句。堤上有銅牛、廓如亭等重要風景點。
14、北京景點:耶律楚材墓介紹:
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邊。耶律楚材(1190—1244)為蒙古成吉思汗、窩闊台汗時大臣,字晉卿,契丹族,遼皇族子孫。墓為北京西郊一帶的著名古跡,元、明以來,憑吊題詠,留下不少詩篇。墓前原有石翁仲,因夏夜流螢叢集眼部,被鄉人目為怪異,推入水中。後因造園,祠墓均被土山覆蓋。清乾隆建造清漪園時,在原地恢復祠墓,立碑記其沿革,並褒彰耶律楚材功績。現存規模系光緒時重修,飨堂、墓室一如舊制。
13、北京景點:後湖介紹:
俗稱蘇州河。是繞流頤和國萬壽山北坡下的溪河。清乾隆北京市(45)時人工鑿成,長約1公裡。河面隨山勢彎轉,時寬時狹。河畔古松挺立,山石壘壘,中段即為著名的買賣街遺址。
12、北京景點:買賣街介紹:
俗稱蘇州街,在頤和園後湖中部兩岸,臨水列肆,清乾隆時仿江南水鄉構築,帝後常泛舟游逛,店伙均由太監充任。鹹豐十年(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現僅存泊岸遺跡與小橋兩座,還有鳴佩齋、吐雲號、步雲齋等三十余家鋪號可考。
11、北京景點:南湖島介紹:
在昆明湖的東南部,與萬壽山遙相對應。占地1公頃多。島上建有龍王廟、鑒遠堂、月波樓等。島北假山上的涵虛堂,為島中的主體建築。原為三層望蟾閣,是觀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清光緒時改建為單層,慈禧曾在此觀看北洋水師學堂演習。龍王廟,清乾隆前稱龍王堂,常作官中祈雨之所,後稱廣潤靈雨祠。慈禧由水路入園時均先在祠前碼頭下船,進入祠內燒香。
10、北京景點:鳳凰墩介紹:
頤和園昆明湖南端的小島,清乾隆時仿無錫黃埠墩而築。島上原有會波樓一座,樓頂設鳳凰風旗,又名鳳凰樓,內供佛像。今島上建涼亭一座,四周遍植垂柳、梧桐,取“梧桐樹老鳳凰棲”詩意。
9、北京景點:慈壽寺塔介紹:
原名永安萬壽塔。在北京海澱區八裡莊慈壽寺內。寺為明神宗之母慈聖皇太後於萬歷四年(1576年)所建。基址為明正德年間太監谷大用故地。清光緒年間寺廢,僅留孤塔矗立在寺院的廢址上。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磚塔,高約50米,挺拔秀麗。塔基和塔身上均有精避暑勝地。羅漢堂北為普明妙覺殿。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曾停靈於此。後辟為孫中山紀念堂。過紀念堂為金剛寶座塔院,玲珑華麗的漢白玉石塔聳立其間。塔高34.7米,有石階可盤登塔座。塔座正中開券洞,孫中山衣冠即封葬於此。塔座上有兩座圓型喇嘛塔和五座十三層密檐方塔。整個金剛寶座塔滿布雕刻精致的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龍鳳獅象和雲紋梵花等,依西藏傳統美磚雕,生動細膩,為明代密檐塔的代表作。塔旁有明萬歷年間雕刻精美的線刻觀音像和關帝像碑兩通。
8、北京景點:碧雲寺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香山東麓。元至順二年(1331年)建,原稱碧雲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太監於經在寺後建生擴並重修寺院,始稱今名。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增建羅漢堂和金剛寶座塔。寺坐西朝東,依山勢從山門至寺頂共六層院落,層層殿堂,依山迭起,松柏參天,濃蔭蔽日。山門石橋前石獅一對,雕琢精細,形態威猛,傳為明代遺物。南跨院內有仿杭州淨慈寺而建的羅漢堂,堂內有木質漆金羅漢五百尊,還有神像七尊和梁上濟公的佛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北跨院為水泉院,肩泉從山石中流出,淙淙有聲,集聚池中。池上有橋,池旁有亭,周圍山石迭嶂,松柏蒼翠,為形式雕刻。山水清幽、林木蒼翠的碧雲寺,為西山諸寺之冠。
7、北京景點:孫中山紀念堂介紹:
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曾將靈柩停放寺內。同年5月靈柩移葬南京後築衣冠冢於寺後的金剛寶座塔內,寺內普明妙覺殿改為孫中山紀念堂。紀念堂內陳放孫中山半身塑像和蘇聯政府贈送的銅蓋玻璃棺,兩邊漢白玉牆壁上镌刻著《孫中山致蘇聯書》。解放後己整修一新。紀念堂左右兩配殿為展覽室,陳列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照片及各種珍貴文獻資料。
6、北京景點:櫻桃溝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壽安山西麓,臥佛寺西北。溪流清澈,山花爛漫,怪石鱗峋,山徑深幽,是一個富於山野情趣的天然花園。因山溝中多櫻桃樹,故名櫻桃溝。原多名勝古跡,如放生池、萬松亭、大盤石、金鴿台、石上松、白鹿巖、半天雲嶺、退翁亭、雙石洞、燕兒嶺、煙霞窟、金章宗看花台等,還有明正統七年(1442年)建的廣慧庵,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建的隆教寺以及五華寺、普福庵、水塔寺、觀音閣等古剎,現多已不存。此處因地形關系,夏季氣溫較低,為北京避暑勝地。
5、北京景點:白鹿巖介紹:
在櫻桃溝西端。這裡風景清靜幽深。相傳遼代有仙人騎白鹿來此定居,遂稱他所住的巖洞為白鹿巖。櫻桃溝門額上所書“鹿巖精捨”,也因此傳說而得名。
4、北京景點:半天雲嶺介紹:
在櫻桃溝半山上。有石亭一座,構築精致,亭內有聯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因此泉水稱水源頭,山嶺叫半天雲,為溝內兩處勝景。
3、北京景點:退翁亭介紹:
在櫻桃溝隆教寺偏西高處。此地景色秀美,環境清幽,舊時文人墨客常在此避暑或著書。亭為清初學者孫承澤(自號“退谷”)所建,在此著有《天府廣記》一書。
2、北京景點:摩诃庵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八裡莊。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建。
北京市(47)庵內原有明代壁畫,後殿東院壁上嵌有明代重臨集刻的三十二體金剛經刻石。
1、北京景點:魏太和造像介紹:
在北京海澱區車兒營村。雕於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石質造像置於一石室中。佛像連座高2.2米,佛身後有雕飾精美的背光,分層刻忍冬紋、火焰紋、伎樂天人等。佛像面部豐滿,雙耳下垂,袒胸赤足,右手平舉胸前,左手自然下垂,斜披袈裟,長袖垂地,下系羊腸大裙,衣紋流暢有力。雕像莊嚴大方,是北京地區最古老的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