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慶縣、懷柔縣、密雲縣旅游景點介紹
10、北京景點:長城一八達嶺介紹:
在北京延慶縣。是長城的一個隘口。其關城為東窄西寬的梯形,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萬歷年間曾修葺。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刻於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千萬歷十年(1582年)。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台上四周砌垛口。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往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連綿的萬裡長城。
長城全長6.700公裡,是世界上古老的偉大建築之一。遠自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相互防御,後來燕、趙、秦三國為防御北方的匈奴、東胡等民族的騷擾而築起高大的城牆,是為長城起源。秦統一六國,以此為基礎築成一道連綿萬裡的長城,奠定了今天長城的規模。以後歷代對長城繼續修整使用,至明代,因北方仍有蒙古族的進攻,東北又有女真族崛起,為加強防御,將過去的土築城牆部分改為磚石結構,西起嘉峪關,東達山海關,蜿蜒萬余裡,並沿城牆修築了許多烽火台。八達嶺附近的長城依山勢而築,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6—7米,寬4—5米),用整齊巨大的城磚築成牆體外殼。下部為條石台基,上砌磚牆及馬道,牆身內部填滿碎石和黃土。牆頂地面鋪■方磚,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垛牆上方有垛口,下有射洞,以便瞭望和射擊。為了防御的需要,分別於山脊的高地、城牆的轉角或險要處,築堡壘式的城台。高大的稱空心敵台,多建於沖要處,為上下兩層。上層頂部為平台,周圍有垛口和射洞,下層為空屋,可駐兵和貯存武器。低矮的稱牆台,多建於平緩處,騎牆而築或凸出牆外,其高度與城牆相等,台四周也有垛口和射洞。長城至清代已逐漸失去防御的歷史作用,由於長年受風雨侵襲及人為破壞而日漸荒廢。解放後曾分期補修了八達嶺關城城樓和南北各四個城台,1978年春又重建了居庸外鎮的城樓。
9、北京景點:人達嶺介紹:
見“長城一八達嶺”。
8、北京景點:詹天佑銅像介紹:
在北京延慶縣青龍橋火車站。像雕塑精致,形象逼真,建於一高大的方形台基上。詹天佑(1861—1919)為我國鐵路工程專家,1905—1909年主持修建京張鐵路,對南口到八達嶺一段山高峰險的艱巨工程,因地制宜采用“人”字形線路以減少工程數量,並利用”豎井施工法”開鑿全長1.091米的八達嶺隧道,提前兩年建成了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條鐵路。為紀念他的功績,1919年在此修建詹天佑銅像,1982年新建詹天佑夫婦墓。
7、北京景點:慕田峪長城介紹:
在北京懷柔縣城北20公裡處的山巒嶺脊之上。這一帶長城以軍都山為屏障,是明代拱衛京師北門的重要防線,與居庸關、鎮邊城等關口構成一個完整的防衛體系。隆慶三年(1569年)朝廷調戚繼光任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都督兼薊鎮總兵,加強北方邊防。他加厚城牆,增築空心敵台,鞏固了北方的防務。慕田峪長城和敵台即當時在明初長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牆高5—7米,頂部馬道寬約4米;牆身兩側用條石壘砌,中間以亂石灰土堆填。頂部馬道兩側均有城磚砌築的垛牆,垛牆上有射孔。慕田峪一帶因山勢平緩,故敵台林立,最近距離不足50米。空心敵台高、寬一般均在12米左右,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室,上層建望亭。婉蜒曲折的長城如同一條巨龍,游弋在綠色的海洋之中。
6、北京景點:撞道口介紹:
在北京懷柔縣黃花城西北。是長城上的通道隘口,城門內外分別有明代題刻的“撞道口”及“鎮虜關”石額。
5、北京景點:古北口長城介紹:
在北京密雲縣東北部。地勢險要,自古為重要交通樞紐。春秋戰國時燕國曾在燕山之北始築長城。唐代曾設東軍、北口二守提,五代時曾為戰場,宋代時為使臣出遼必經之地,金代稱留斡嶺,貞祐二年(1214年)建鐵門關,元代為大部至上都的必經之路。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古北口城,名營城。城周長4裡余,設東、北、南三門,城牆今依稀可見。古北口一帶長城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橫跨在潮河之上,下設三道水門,是長城建築中不多見的勝景。
4、北京景點:龍泉寺戚繼光詩碑介紹:
在北京密雲縣。戚繼光(1512—1587)是明代著名愛國將領,戍邊時曾在密雲石匣駐防。萬歷三年(1575年),游密雲龍潭時,曾賦游龍潭七律一首,刻碑留龍泉寺中。www.lVyougl.com
順義縣通縣
3、北京景點:焦莊戶地道戰遺址介紹:
在北京順義具焦莊戶。抗日戰爭時期,焦莊戶人民為抗擊日本侵略軍在村中挖掘地道,並和附近村莊溝通。地道縱橫交錯,全長11.5公裡,內有瞭望孔、射擊孔和翻板,並修有暗堡和炮樓,沒有指揮所和休息室,構成一座能防能打的地下長城。出入口設於炕頭、鍋底、碾盤、牲口槽下或水井口等處。在地方武裝和鄰村民兵的配合下,利用地道曾多次打敗敵人的進攻。解放後建立紀念館,舉辦斗爭史展覽,並開放部分地道干線供參觀。
2、北京景點:永通橋介紹:
在北京通縣,橫跨通惠河上。因距縣城西八裡,俗稱八裡橋。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建。三孔石拱橋,南北向,全長50米,寬16米。橋兩側護欄雕飾精美,每側望柱各三十三根,柱頭雕石獅,橋頭成以石獸,正中橋孔東西泊岸上雕鎮水獸共四個,作伏踞狀,形象生動。橋以東有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制通州石道碑一座,詳載自京師至通州築路情形。
1、北京景點:李卓吾墓介紹:
在北京通縣。李卓吾(1527—1602)名蟄,號宏甫,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明思想家、文學家,著有《焚書》、《藏書》等書,因反對封建札教和假道學,觸犯朝廷,被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之罪下獄致死。友人馬經綸將他收葬在通縣北門外馬氏莊迎福寺側。1954年遷至城北大悲村,1983年又移至城北公園西畔。墓前立其好友焦竑書“李卓吾先生墓”碑,碑陰有詹轸光於萬歷四十年(1612年)書《李卓吾碑記》和《吊李卓吾先生墓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