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正門朝南,開在西直門外大街上(現在聽說也要改叫中關村的什麼大街。很沒道理,對新技術產業再支持也沒見過說有這麼個重視法兒,離著個十裡遠就借那兒的名兒,而且還帶拐彎兒的),門前是幾十路市內公交車和遠郊旅游車的起點站,從這裡出發差不多可以直達北京的任何地方。車站廣場後面是門挨著門一街的服裝批發市場,那一帶永遠是人擠人、車碰車,賣書報的、賣盒飯的、賣冷飲水果賣花兒的,提著大大小小麻袋包倒衣裳的全都在街上,周遭從西式的麥當勞、肯德雞、艾德熊、必勝客到日式的吉野家、中式的永和豆漿各色快餐店品種開全,到了假日還能被逛動物園的孩子們擠滿。
不願挨那份兒擠,就從長河邊上的後門去了幾次動物園,那門很簡陋也很清靜,簡直就沒什麼人走,進去就是園子的後部鹿圈那一帶,游人不多,不像前面的猴山、熊貓館那麼熱鬧。
五塔寺就在對面,同樣地清靜,門口堆著幾座石獸。真的就是堆著,那麼不經意地隨處擺放,不像一個開放供人參觀的場所,倒像一個石雕作坊的貨場。
我去過那兒好多次,不論是當初只叫作五塔寺還是後來又叫作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的時候,裡面都沒有多少人。成了博物館之後,增加了不少石刻收藏,以碑為多,這些東西的好壞,我想是不能指望有太多的人真能懂的。當然也許只是因為我自個兒不懂,所以才這麼說。
其實我覺得那座金剛寶座塔本身才是最有看頭的一件石刻,這種純外來式樣的古建築北京並不多。“千年一律、千篇一律”的中國古建築其實是很難像西方古建築那樣明確分成宗教、商業、住宅等若干類別的,中國古代的宮殿、寺院、官衙和民宅其實只有規模和標准之分,許多布局和構造都十分類似,所以古代會有人能夠“捨宅為寺”——把自己住的房子挪出家具,擺上佛像就成了廟宇。我們現在走南闖北地到處看廟,看到的也不過就是和當地民居大同小異的一些房屋院落,而已。而在歐洲古代的民宅和教堂間似乎就不好做這樣隨意的轉換。
所以外來的宗教就這麼被淹沒進了中國的一片片院落式建築中,僅留下星星點點的幾座金剛寶座塔,讓人們還能想起它最早的來歷。
北京有好多座佛塔,在遠郊的潭柘寺、銀山等處還有成片的“塔林”,但都以實心的密檐式磚(石)塔為多,金剛寶座塔很少,所以就成了這座寺廟的標志。
五塔寺應該是還有個正規名字的,但我沒注意過,也不見有人提起,就像西山那個臥佛寺、城裡那個白塔寺一樣,人們慢慢地就只知道它們的俗稱了。
寺裡原來也應該有中國傳統式的房屋,那院子不小,大概應該有幾進殿宇,但現在早都沒了,一進門迎面就是那座塔。木結構的房屋很容易毀於火災,或是因年久失修而糟朽坍塌,而磚石砌成的塔卻可以存在得年代久遠。
那院裡有幾株很老的銀杏,長著幾人合抱才能摟得過來的樹身,這廟和這塔想必也是如此古老了吧?銀杏是一種古老的樹種,近年在北京種得很多,這種樹的枝葉有毒,所以從不生蟲,葉子永遠像把小扇子樣的整整齊齊,不會像楊葉、柳葉那樣給蟲鳥啃得亂糟糟、髒稀稀的。而且到了到了秋天葉子會變黃,所以五塔寺的銀杏就像香山的紅栌(香山的紅葉大部分是紅栌,楓葉很少。楓葉是五個叉的,而紅栌的葉子是圓的,香山門口有人制成標本賣)一樣,自古是北京秋天的一景。
不過現如今這巴掌大一所僻靜院子裡的黃葉可是趕不上那滿山遍野的紅葉那麼名聲在外,就是北京人專門來這兒的也少。其實這個季節這兒還是不錯,游哉悠哉地走在五塔寺石板鋪地的院子裡或是登到塔上去,清清靜靜地細瞧近在眼前的黃色秋景,比起花掉“紅葉節”暴漲的門票錢、擠到香山的鬼見愁頂子上去湊那份兒熱鬧也另有一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