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游剪影
之二
吃在北京
俗語說“吃在廣州”,我們粵人的嘴是最刁的、也是最饞的。來到北京後當然不會放過大塊朵頤的機會了。
先說早點吧,飲慣早茶的廣東人可能會覺得其款式實在是太簡樸了。鹵水雞蛋、清水面條又粗又澀,白面包子發粉味好重。北京的“窩窩頭”書上看得多了,感覺和饅頭差不多。聽說在北京經濟困難時期,人們經常用窩窩頭夾著鹹菜一起吃就解決了一餐呢,可惜我們這代人雞鴨魚肉吃得多了,不要說夾鹹菜,夾鮑參翅肚也覺得不怎麼樣,嘻嘻。
中午和晚餐碟碟都是大塊大塊的豬肉,還要配上濃濃的醬油等配料,舀一勺在碗裡立即整碗都是醬色了。好容易吃了一頓魚(小凡說北京氣候特別干燥,本身並不產魚,是京郊運來的),泥味太重,味道木木的,一點都不清甜。
“北京烤鴨”被書本吹得太厲害了,有詩贊道:“爛煮登盤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我卻覺得不如我們廣東燒鵝鮮嫩多汁,皮非常爽脆了,可肉卻因火候太老而帶焦,沒有廣東燒鵝松軟多汁。導游小凡介紹說要沾上特制的醬配,加上大顆的京產蔥(足足有小指頭般大棵),包著薄薄的面皮一起吃,吃後覺得味道怪怪的。旁邊的人更聰明,什麼都不用就這樣一塊塊直接吃。問他是什麼味,曰:象吃焦炭,除了一嘴的油,沒什麼感覺。
北京的冰糖葫蘆在故事書上一直是很出名的。電視上,那小販們舉著糖葫蘆穿街過巷,引來小孩子流涎不已,這種用山楂煮成的紅果果晶晶亮亮的非常誘人。可是在王府井,我買了一串,卻不是用山楂做的,只是用面粉包了薄薄一層,上面染了一些紅色素,裡面填滿類似豆沙的餡料,足有乒乓球那麼大,甜得讓人發膩。舉著那麼一大串糖葫蘆,吃得胡子喳拉的,掉了滿身的豆沙屑在王府井逛來逛去,老公嗔道:“噍你這副樣子,有失斯文!”嘻嘻,俺本來就不斯文。
在頤和園側門,我和幾個同事因為貪吃差點誤了車。那些一字排開的小吃檔並非北京特產,而是其他省份的小販開的。一個大大的包,用炭火烤得金黃金黃的,用刀在中間破開,夾上洗淨的青菜絲,包上剛剛用炭火焙熟的驢肉,切得大塊大塊的,和一些說不出名字的青綠色的香料,是山東的點心;我們還要了幾串麻辣串燒,做法是一大塊羊肉,用木架子架著在火上烤,熟後用一把很特別的彎刀切下一塊塊薄肉片,灑上一些比小麥稍小粒的辛辣香料,肉質鮮嫩爽滑,一股炭香,店主說是青海來的;還有烤驢鞭(嘻嘻,那是不雅的東西),吃起來有點兒象炸雞翼,店主說也是山東的,灑上辣椒油,哇,吃是那嘴巴象著了火(回去之後不久嘴巴就長了個泡,嘻嘻,好在咱們帶了王老吉涼茶散火)。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時候,手機響了,原來全車人都在等我們呢,只好一邊狼吞虎咽著美味一邊向旅游車百米沖刺。旁邊的北京人看得直咋舌頭:這群“南蠻子”!
北京的水果既美味又便宜。在十三陵,別人都一窩蜂地跑去購買玉器了,我和幾個嫌擁擠的同事閃出來在外頭大塊朵頤吃水蜜桃(比拳頭還要大,粉紅粉紅的,遠遠就聞到一股清香),我們展開如簧巧舌終於用十塊錢弄了一大袋子鮮嫩、清香、爽口的京產(嘻嘻,還被小販說了一句:“這群廣東鐵公雞”)。還有一種水果叫“花姑娘”的,褐色的象絹紙一樣的果皮包著一粒黃綠色的小拇指般大的果子,酸酸甜甜的,一扔進口裡,“卟”的一聲就咬開了,裡面跑出許多小粒小粒的籽來,才兩塊錢一斤,很輕秤的,吃得你牙酸口軟也可能吃不完一斤果子。上車的時候每人都扯了一大袋子,那些男同胞一邊吃一邊“花姑娘、花姑娘”地亂叫,嘻嘻,“難道是日本鬼子進村了”?在到處找著花姑娘呢!滿耳充滿了“卟、卟、卟”咬果子的聲音,嘻嘻,看來他們都把“花姑娘”吞進肚子裡去了。
走到哪裡吃到哪裡,也把快樂帶到哪裡。雖然總覺得京味不如廣味來得親切,但是異鄉也有異鄉的風味,不是麼?旅游就是這樣子:一邊欣賞如畫美景、聆聽博大淵深的歷史典故,一邊到處品嘗七彩五味美食,民以食為天嘛,吃,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也。
之二
吃在北京
俗語說“吃在廣州”,我們粵人的嘴是最刁的、也是最饞的。來到北京後當然不會放過大塊朵頤的機會了。
先說早點吧,飲慣早茶的廣東人可能會覺得其款式實在是太簡樸了。鹵水雞蛋、清水面條又粗又澀,白面包子發粉味好重。北京的“窩窩頭”書上看得多了,感覺和饅頭差不多。聽說在北京經濟困難時期,人們經常用窩窩頭夾著鹹菜一起吃就解決了一餐呢,可惜我們這代人雞鴨魚肉吃得多了,不要說夾鹹菜,夾鮑參翅肚也覺得不怎麼樣,嘻嘻。
中午和晚餐碟碟都是大塊大塊的豬肉,還要配上濃濃的醬油等配料,舀一勺在碗裡立即整碗都是醬色了。好容易吃了一頓魚(小凡說北京氣候特別干燥,本身並不產魚,是京郊運來的),泥味太重,味道木木的,一點都不清甜。
“北京烤鴨”被書本吹得太厲害了,有詩贊道:“爛煮登盤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我卻覺得不如我們廣東燒鵝鮮嫩多汁,皮非常爽脆了,可肉卻因火候太老而帶焦,沒有廣東燒鵝松軟多汁。導游小凡介紹說要沾上特制的醬配,加上大顆的京產蔥(足足有小指頭般大棵),包著薄薄的面皮一起吃,吃後覺得味道怪怪的。旁邊的人更聰明,什麼都不用就這樣一塊塊直接吃。問他是什麼味,曰:象吃焦炭,除了一嘴的油,沒什麼感覺。
北京的冰糖葫蘆在故事書上一直是很出名的。電視上,那小販們舉著糖葫蘆穿街過巷,引來小孩子流涎不已,這種用山楂煮成的紅果果晶晶亮亮的非常誘人。可是在王府井,我買了一串,卻不是用山楂做的,只是用面粉包了薄薄一層,上面染了一些紅色素,裡面填滿類似豆沙的餡料,足有乒乓球那麼大,甜得讓人發膩。舉著那麼一大串糖葫蘆,吃得胡子喳拉的,掉了滿身的豆沙屑在王府井逛來逛去,老公嗔道:“噍你這副樣子,有失斯文!”嘻嘻,俺本來就不斯文。
在頤和園側門,我和幾個同事因為貪吃差點誤了車。那些一字排開的小吃檔並非北京特產,而是其他省份的小販開的。一個大大的包,用炭火烤得金黃金黃的,用刀在中間破開,夾上洗淨的青菜絲,包上剛剛用炭火焙熟的驢肉,切得大塊大塊的,和一些說不出名字的青綠色的香料,是山東的點心;我們還要了幾串麻辣串燒,做法是一大塊羊肉,用木架子架著在火上烤,熟後用一把很特別的彎刀切下一塊塊薄肉片,灑上一些比小麥稍小粒的辛辣香料,肉質鮮嫩爽滑,一股炭香,店主說是青海來的;還有烤驢鞭(嘻嘻,那是不雅的東西),吃起來有點兒象炸雞翼,店主說也是山東的,灑上辣椒油,哇,吃是那嘴巴象著了火(回去之後不久嘴巴就長了個泡,嘻嘻,好在咱們帶了王老吉涼茶散火)。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時候,手機響了,原來全車人都在等我們呢,只好一邊狼吞虎咽著美味一邊向旅游車百米沖刺。旁邊的北京人看得直咋舌頭:這群“南蠻子”!
北京的水果既美味又便宜。在十三陵,別人都一窩蜂地跑去購買玉器了,我和幾個嫌擁擠的同事閃出來在外頭大塊朵頤吃水蜜桃(比拳頭還要大,粉紅粉紅的,遠遠就聞到一股清香),我們展開如簧巧舌終於用十塊錢弄了一大袋子鮮嫩、清香、爽口的京產(嘻嘻,還被小販說了一句:“這群廣東鐵公雞”)。還有一種水果叫“花姑娘”的,褐色的象絹紙一樣的果皮包著一粒黃綠色的小拇指般大的果子,酸酸甜甜的,一扔進口裡,“卟”的一聲就咬開了,裡面跑出許多小粒小粒的籽來,才兩塊錢一斤,很輕秤的,吃得你牙酸口軟也可能吃不完一斤果子。上車的時候每人都扯了一大袋子,那些男同胞一邊吃一邊“花姑娘、花姑娘”地亂叫,嘻嘻,“難道是日本鬼子進村了”?在到處找著花姑娘呢!滿耳充滿了“卟、卟、卟”咬果子的聲音,嘻嘻,看來他們都把“花姑娘”吞進肚子裡去了。
走到哪裡吃到哪裡,也把快樂帶到哪裡。雖然總覺得京味不如廣味來得親切,但是異鄉也有異鄉的風味,不是麼?旅游就是這樣子:一邊欣賞如畫美景、聆聽博大淵深的歷史典故,一邊到處品嘗七彩五味美食,民以食為天嘛,吃,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