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因為我知道那裡邊根本就沒有鼓樓的票。賣票的說裡邊兒有鐘樓,我說鐘樓今天沒時間上了,以後再說吧!
這天是周日,下午4點多了,再磨蹭下去的話,鼓樓也上不成了。
鼓樓的樓梯是一溜直跑上去,一直上到大概有一般住宅三、四層的高度,踏步很陡,差不多得有45度以上。這樓梯猛一眼看到,還真能讓人心裡一緊。這麼恐怖的樓梯,現在也就只有古建築裡能見著了。
要是按現在的規范建樓梯的話,鼓樓看上去就不會是這個樣兒了。許多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塔和樓閣之所以挺拔秀美,也多半都是依仗著那些走上去很不舒服的恐怖樓梯。不過鼓樓既非住宅,也不是公共建築,它應該是供內部使用的帶點兒軍事性質的建築,樓梯的使用者人數很少並且都是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所以樓梯建成這樣也就說得過去了。
比起工地的塔吊來,鼓樓要好爬得多,橫下條心往上走就是了,只要別回頭看就成。
鼓樓裡邊兒變樣兒了,原來一側是堆著的幾張鼓,另半邊屋子賣些仿古工藝品,舊年歷、銅錢、小腳繡花鞋和各式的木雕糕點模子也在其間。現在都沒了,一間開敞的大廳堂,四面沿牆一溜全擺著大鼓,嶄新的鼓面上各寫著兩個紅字兒,都是節氣的名稱。展板也不少,上邊多是介紹節氣歷法、陰陽五行的。
一直以為咱們年年用來過春節的那個農歷就是陰歷,可鼓樓裡的展板上說不是,農歷只是個半陰半陽歷。回歷才是真正的陰歷,一年只有354天多一點兒,所以穆斯林們過年沒個准季節,一會兒夏天,一會兒冬天,擱在中東這沒什麼,到了四季分明的中華大地就比較麻煩了。所以中國的農歷用了閏月來補這個窟窿,拼得天衣無縫,每年都是冷到盡頭春將至時歡歡喜喜過大年,一直玩到正月十五,煮了元宵掛了燈,吃好喝足歇夠之後,正好趕牛下地春耕,大干一場。真是天人合一,生態無比。
跟對西方現代文明一樣,中國傳統文化我也是在成年之後才真正接觸到的,了解得越多,就越發自內心地崇拜。我們的古人沒有代數方程,沒有微積分,更沒電腦,就用加減乘除四則算術居然就能把個天文地理鑽研透,歷法算得如此之精,中國的農業文明真正是爐火純青了!
我還從展板上看到了所謂朔望的意義,月最虧時為“朔”,最滿時為“望”,“朔望”是個讓我感覺很雅的詞兒,就像“懸魚”、“惹草”“一杪一昂,一下杪偷心”這類文字一樣,因為其詞義雲遮霧罩而具有了一種抽象圖案般的美感,而它的真正詞義所指,也同樣不乏美感。
我很想讓少爺仔細看看這些展板,可少爺早就已經跑到外邊的廊子上去了。開向廊子的門有好幾米高,紅漆的木頭門檻都有高及膝蓋。廊子繞樓一圈,地面向外側明顯傾斜。
從南邊望去,筆直的鼓樓大街上車水馬龍,兩側商店人進人出,生意紅火。遠處是景山,頂上那座高高的重檐方亭,就在鼓樓的正前方。翻過那座景山是紫禁城,再往前是天安門廣場——這就是北京城幾百年前就有了的中軸線,此時我踩在其上。右前方低矮破舊的平房之間遠遠地有一大片明晃晃、亮閃閃的空場,上邊有許多黑點在快速地移動著,那是什剎海的湖面——北京城裡冬天僅有的一處露天冰場。
轉到北邊,對著的是鐘樓,鐘樓比鼓樓略小,是磚石結構的,拱形的門洞,看上去像座建在高台子上的廟,或是供在香案上的佛龛。鐘、鼓樓之間的廣場上靠邊兒停著一長溜掛著紅布篷的載客人力三輪車,那是供人“胡同游”的,鐘鼓樓一帶北京傳統民居保留著比較好,吸引著一些對“老北京”文化感興趣的國內外游客。
不過從鼓樓上看,周邊的平房質量好的已經不多,大都是多年失修呈危房狀。很多頂上都鋪著油布,用石塊磚頭壓著。稍遠一點兒就是近年新建的樓房了。往西看,遠處西直門立交橋輕軌站邊上那像三只鞋底一樣並排立著的樓也能望見,那是在建的西環廣場,法國人的設計方案。
一陣大風掃過般的聲響飄到廊子上來,少爺跑到門邊一探頭,就喊我說敲鼓了,快來看!
進到屋裡,見靠牆的五面大鼓已同時擂響,鼓手們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有板有眼非常認真地敲打著,中間一面最高大的,小一號的排在兩側,鼓聲在高大的廳堂裡陣陣混響,聲雖大,卻柔和,聽來很舒服,無震耳欲聾的焦燥感。
等鼓手們結束了表演,列隊退下時,一旁游客都鼓起掌來。只是樓內太冷了,大家都戴著手套,巴掌多半沒能拍響。游客只有寥寥幾位,其中有一對上了年紀的白人夫妻,那位外國老太太一直舉著個小相機在不停地拍。後來她在我前頭下的樓,蹲著身子,下得很小心。不能裝電梯的鼓樓,下樓時的恐怖感覺比上樓時更甚。
鼓樓的基座裡是一間間相套的展廳,走進其中最大的一間,見牆上掛著些的照片,照得都是些北京、上海、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現代建築,樓前都有座獅子樣的怪獸,一位導游在給團員們講解,站旁邊跟著聽了聽才知道這種怪獸叫貔貅。
導游說貔貅口大、無肛門,是聚財的吉祥物,所以銀行門前喜歡擺它,比如北京金融街的建行大樓門口就有一對。他說新加坡別名獅城,這所謂的“獅”其實也是指貔貅。他還說北京這鼓樓建在內城北側,在風水上說是財位,所以放一座貔貅壓著。這位導游講了半天一直都在講貔貅,講完他又走到展板前的一個台子邊,掀開罩著的一個金色布套,一座石雕的貔貅像出現在大家面前,像的周圍散落著一些各式面額的鈔票。往下他就開始講廣東話了,他的團員們都是些比少爺大不了多少的半大孩子,大概是廣東或香港一帶的學生旅游團。
我聽不懂粵語,就和少爺走開去其它屋轉,卻見每間展廳的內容完全相同,一律是些一模一樣的照片,罩著金色布罩的台子,想必罩子下邊的怪獸雕像也是一模一樣的,在同一個廠家訂做的。進了那間小賣部,貨架和玻璃櫃台裡全是大大小小的貔貅,材質以玉石為多,標價不菲。
沒有見到貔貅的原物,除了這基座的展廳裡之外,在鼓樓的其它地方——不論門前、院內還是樓上都沒有貔貅。
我是頭一回聽說貔貅這種怪獸,回去查了查,字典上說是種猛獸,古時用來形容勇猛的軍隊。後來有拿它當吉祥物的,聚財一說大概只在廣東流行。那些貔貅工藝品都不錯,可我不覺得它們真與北京的這座鼓樓有什麼相干。鼓樓建於明永樂年間,那位永樂皇帝——也就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他也不是廣東人。鼓樓是皇帝建的,不是商人建的,即使有過貔貅一類怪獸,意義也不見得是在於聚財吧?
在關於鼓樓的官方介紹中也沒見有提到貔貅的,不過在廣東的一些旅行社的網頁裡,北京幾日游中的鼓樓游已被演義為貔貅游了,看來還是在當地還是很有市場的。
文物歸文物,旅游歸旅游,歷史是歷史,生意麼就是生意,本來就各管各,不相干的。你好我好他也好,大家都好,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