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路終點站圈門站牌下是個停滿公交車的小廣場,有一間公廁和一個水果攤,來來往往的人不少,大都提著一兜兜的蔬菜。
我向橋邊上擺地攤賣松緊帶的老漢打聽往過街樓怎麼走,他說要從公主墳坐車。我問從這裡怎麼走,他說你先坐上那邊那輛370,到公主墳再倒18路就到了。
我扭身就走,趕緊地離開這位外地口音、滿嘴胡言的半瘋老頭兒,跟在買菜的人流中上了小鐵橋。從橋上順著溝往前,我就已經看到那座跨溝而建的過街樓了,那就是我到圈門來的惟一的一個理由。不過我並沒急著去往它跟前走,而是隨著人流過橋,去了市場。
市場入口處有賣碗坨的,是當地的一種吃食,荞麥做的,樣子黑乎乎,拿碗當模子扣出來的,還保持著碗的形狀,兩塊對扣著包成一包,一包賣一塊錢。賣碗坨的女人介紹說和涼粉的吃法類似,也是加上醋、辣椒等作料一拌就成。
市場是在泥地上露天的,四周一圈兒屋子,賣些鍋碗瓢盆炊帚小五金等日用品,還擺著好幾張台球案。賣菜賣水果的都在當中的場子上,還有賣煙葉、煙斗和葦葉、馬蓮草的,又到包粽子的季節了,北方的江米小棗粽子都是用馬蓮草來捆,不像南方用棉線繩,圈門這兒的人家大概自己包粽子的還有不少吧?
這裡的菜價比城裡要便宜些,很大的西葫蘆一塊錢倆,黃瓜兩毛一斤——看上去全都七扭八歪鼓肚兒的,像我小時候常吃的那種,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聽人說黃瓜只有這種的吃著才放心,平時天天買的那種碧綠筆直、粗細一致、頂花帶刺兒那種黃瓜都是噴了藥的。
市場裡的桑葚兒特別好,才賣兩塊錢一斤。桑葚兒算不上正經水果,每年應市季節極短,菜場裡很難見到。我今年也只吃到過一回,是在路邊的攤販車上買的,那種無照的果販一見到城管的車就跑,他們賣的水果總是最應時的,不過秤上和價錢上就沒准兒了。我那回買的是紫的,5元1斤,這裡賣的是白的。
順著市場邊的石級往上,就到了平洞街,一排排平房都是依山勢而建的。巷口有幾位老人坐屋角處聊天兒,走過時正聽那老太太說她在這兒住了好幾十年了,打結婚時就搬過來了。一旁站著的老頭兒說你住得久那這當地的老話兒你聽得懂嗎?“大八鉤”你知道是什麼嗎?老頭伸手比劃了個抽煙的姿勢,說“大八鉤”就是煙卷兒,礦上的人都知道,這詞兒是當初從鬼子那兒學來的,日本鬼子就管煙卷兒叫“大八鉤”。
我一邊兒聽得有點兒恍恍忽忽,想來想去後來覺得老頭兒說的那個“大八鉤”多半兒就是“淡巴菰”了。英語叫tobaco,日本人大概是直接給音譯成了“淡巴菰”,早期中國的白話文小說裡也出現過這個詞兒,這會兒從這位多半是退休礦工的老人嘴裡說出來,給這一街一巷的都添了幾分滄桑感。
過了平洞街再往上走,就到岳家坡村了。盤山的水泥路平平整整的,汽車一直能開上去。岳家坡比平洞街干淨,街面整潔,整個村子寂靜無聲。路邊的一座座民宅高低錯落,有紅磚的新房,有石板瓦的舊屋,幾乎每家院門邊都栽著一叢叢盛放的秫秸花。秫秸花俗稱大麥頭,是北方一種很低賤的草花,能長到一人多高,枝桿粗壯,花有紅、白、粉多色,繁密濃艷。這種花根系發達,能伸延數十米之遠,種上一叢,方圓幾丈幾內就能處處開花。
岳家坡家家戶戶的秫秸花也不知道是自家種的,還是從別家串根過來的,反正枝枝都開得非常繁盛。村子的房子台階基座好些都是毛石砌成,毛石牆配上秫秸花,像一幅幅濃墨重彩的民俗畫。
走到村子的最高處,迎面有一面嶄新的磚石影壁,影壁前是一只公用水龍頭,間或有人來擔水、洗衣。邊上是塊平地,有多半個籃球場大,四周長著幾棵年頭久遠的大槐樹,樹干上都釘著牌兒,是園林部門登記在冊的古樹,有的樹干已半空,卻依舊枝葉茂密。古槐綠蔭下有一盤打了鋸子的舊石碾。樹後邊是一座老宅院的山牆。房屋很高大,青磚灰瓦,基座由毛石砌成,屋檐下的木橼根根清晰。
走進胡同不遠,就看到了這座老宅子的正門,是很地道的宅門做法,青石台階、石雕門墩一應俱全,大門內還有一面殘破的磨磚影壁,其講究程度與北京城裡的四合院不相上下。不過現在院落已經不再完整,由多戶分住,南屋的外牆有的已拆改成了大窗,並向胡同開了門,加了台階。
這座老宅子的門牌是岳家坡69號,巷子裡按著的幾戶都是相似的格局,隔壁70號的門洞上方還有精致的磚雕,對面的幾戶也是老房子,但質地略差,屋頂只幾道筒瓦,剩下全鋪的青石板。
回來之後我曾在網上搜索過岳家坡村的背景資料,但得到的信息很少,只能從老宅和古樹上的年頭上感覺到這處村落的古老。這房和樹怕是都得有上百年的歷史的,當初居住在這所老宅院裡的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家族?他們的後代又去了哪裡呢?這幾棵枝繁葉茂的古槐又見證了多少人間的起起落落、悲歡離合?這樹下井邊又有多少故事發生過?這一切,都已經無從探尋了。
我向橋邊上擺地攤賣松緊帶的老漢打聽往過街樓怎麼走,他說要從公主墳坐車。我問從這裡怎麼走,他說你先坐上那邊那輛370,到公主墳再倒18路就到了。
我扭身就走,趕緊地離開這位外地口音、滿嘴胡言的半瘋老頭兒,跟在買菜的人流中上了小鐵橋。從橋上順著溝往前,我就已經看到那座跨溝而建的過街樓了,那就是我到圈門來的惟一的一個理由。不過我並沒急著去往它跟前走,而是隨著人流過橋,去了市場。
市場入口處有賣碗坨的,是當地的一種吃食,荞麥做的,樣子黑乎乎,拿碗當模子扣出來的,還保持著碗的形狀,兩塊對扣著包成一包,一包賣一塊錢。賣碗坨的女人介紹說和涼粉的吃法類似,也是加上醋、辣椒等作料一拌就成。
市場是在泥地上露天的,四周一圈兒屋子,賣些鍋碗瓢盆炊帚小五金等日用品,還擺著好幾張台球案。賣菜賣水果的都在當中的場子上,還有賣煙葉、煙斗和葦葉、馬蓮草的,又到包粽子的季節了,北方的江米小棗粽子都是用馬蓮草來捆,不像南方用棉線繩,圈門這兒的人家大概自己包粽子的還有不少吧?
這裡的菜價比城裡要便宜些,很大的西葫蘆一塊錢倆,黃瓜兩毛一斤——看上去全都七扭八歪鼓肚兒的,像我小時候常吃的那種,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聽人說黃瓜只有這種的吃著才放心,平時天天買的那種碧綠筆直、粗細一致、頂花帶刺兒那種黃瓜都是噴了藥的。
市場裡的桑葚兒特別好,才賣兩塊錢一斤。桑葚兒算不上正經水果,每年應市季節極短,菜場裡很難見到。我今年也只吃到過一回,是在路邊的攤販車上買的,那種無照的果販一見到城管的車就跑,他們賣的水果總是最應時的,不過秤上和價錢上就沒准兒了。我那回買的是紫的,5元1斤,這裡賣的是白的。
順著市場邊的石級往上,就到了平洞街,一排排平房都是依山勢而建的。巷口有幾位老人坐屋角處聊天兒,走過時正聽那老太太說她在這兒住了好幾十年了,打結婚時就搬過來了。一旁站著的老頭兒說你住得久那這當地的老話兒你聽得懂嗎?“大八鉤”你知道是什麼嗎?老頭伸手比劃了個抽煙的姿勢,說“大八鉤”就是煙卷兒,礦上的人都知道,這詞兒是當初從鬼子那兒學來的,日本鬼子就管煙卷兒叫“大八鉤”。
我一邊兒聽得有點兒恍恍忽忽,想來想去後來覺得老頭兒說的那個“大八鉤”多半兒就是“淡巴菰”了。英語叫tobaco,日本人大概是直接給音譯成了“淡巴菰”,早期中國的白話文小說裡也出現過這個詞兒,這會兒從這位多半是退休礦工的老人嘴裡說出來,給這一街一巷的都添了幾分滄桑感。
過了平洞街再往上走,就到岳家坡村了。盤山的水泥路平平整整的,汽車一直能開上去。岳家坡比平洞街干淨,街面整潔,整個村子寂靜無聲。路邊的一座座民宅高低錯落,有紅磚的新房,有石板瓦的舊屋,幾乎每家院門邊都栽著一叢叢盛放的秫秸花。秫秸花俗稱大麥頭,是北方一種很低賤的草花,能長到一人多高,枝桿粗壯,花有紅、白、粉多色,繁密濃艷。這種花根系發達,能伸延數十米之遠,種上一叢,方圓幾丈幾內就能處處開花。
岳家坡家家戶戶的秫秸花也不知道是自家種的,還是從別家串根過來的,反正枝枝都開得非常繁盛。村子的房子台階基座好些都是毛石砌成,毛石牆配上秫秸花,像一幅幅濃墨重彩的民俗畫。
走到村子的最高處,迎面有一面嶄新的磚石影壁,影壁前是一只公用水龍頭,間或有人來擔水、洗衣。邊上是塊平地,有多半個籃球場大,四周長著幾棵年頭久遠的大槐樹,樹干上都釘著牌兒,是園林部門登記在冊的古樹,有的樹干已半空,卻依舊枝葉茂密。古槐綠蔭下有一盤打了鋸子的舊石碾。樹後邊是一座老宅院的山牆。房屋很高大,青磚灰瓦,基座由毛石砌成,屋檐下的木橼根根清晰。
走進胡同不遠,就看到了這座老宅子的正門,是很地道的宅門做法,青石台階、石雕門墩一應俱全,大門內還有一面殘破的磨磚影壁,其講究程度與北京城裡的四合院不相上下。不過現在院落已經不再完整,由多戶分住,南屋的外牆有的已拆改成了大窗,並向胡同開了門,加了台階。
這座老宅子的門牌是岳家坡69號,巷子裡按著的幾戶都是相似的格局,隔壁70號的門洞上方還有精致的磚雕,對面的幾戶也是老房子,但質地略差,屋頂只幾道筒瓦,剩下全鋪的青石板。
回來之後我曾在網上搜索過岳家坡村的背景資料,但得到的信息很少,只能從老宅和古樹上的年頭上感覺到這處村落的古老。這房和樹怕是都得有上百年的歷史的,當初居住在這所老宅院裡的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家族?他們的後代又去了哪裡呢?這幾棵枝繁葉茂的古槐又見證了多少人間的起起落落、悲歡離合?這樹下井邊又有多少故事發生過?這一切,都已經無從探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