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被一檔電視節目深深吸引,竟然忘了換台,其介紹的就是這座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一一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當時就覺得:一定要去實地看一看!忽然想起《北京博物館通票》,還真找著了,電話、地址一應俱全,在大山子那邊,位置稍偏了一點。經過幾個月的牽腸掛肚,終於在3月18日成行。
一翻周折後終於看到了這座紅頂白樓。從外表看大門緊閉,真是不起眼,一會兒就有保安來開門,非常禮貌地請我們進去。置身院中的感覺別有洞天,雅致的陳設更象是私家別墅。這時,一位講解兼售票的小姐微笑著走來,對我手中的通票一點兒也不見怪。門票是古香古色的黑白底背景,特別的是:中間是彩色的凸起藏品圖,兩張票圖案還不一樣,這樣精致的門票誰還會丟掉呢?現在,我正拿著它們四處宣傳呢。
隨著講解員進入展廳,立刻溶入另一個世界。悠揚的古曲,古香古色的陳設,與歷史的距離在這一刻被拉近了。不自覺地,我們放慢腳步,壓低聲音,仿佛怕驚擾了前輩似的。懷著對古人的崇敬,在細細品味中,心也漸漸靜了下來。
整個展廳分兩層,一樓主要是明清家具,分別按不同風格,以小間展示,對古典家具,本人並不在行,但想象一下,幾百年前制作的物件,現在這麼完好地擺在你面前,這本身就已經夠讓人激動的了。二樓是現代油畫,其中陳逸飛的《大提琴》和《小提琴》讓我們這些外行人記憶深刻。還有陶瓷展廳估計要到5月份展出。
在這裡,處處有典故,稍不留神,可能就會錯過。明代的家具以簡樸為主,色調溫和,清代則喜好精雕細琢,顏色深沉;皇家家具才可以用五爪龍,大象腿形的椅柱和蝙蝠圖案,象征太平、幸福;A字形的櫃子可以自動關門,但擺放在一起就不太美觀了;漆雕是先一遍遍刷漆,再細雕出栩栩如生的圖案。講解小姐如數家珍般地娓娓道來,讓我們卓實見識了不少。還有,藏在古物背後的故事更是耐人尋味,館主胡總的第一件藏品,是一件四幅的軍窯瓷片掛屏,那是在1982年,挪用了1600元買電視機的專款呢,收藏之路就由此開始了。而大導演李翰祥突然過世的前一天,有出售意向而未完成交易的幾件珍品,因家人尊從他的遺願,也擺在了我們的面前,不知他在冥冥之中是否就是想如此安排的呢?
一個大衣櫃引起了我的注意,據說是清末的,相比現在的衣櫃要高大很多。不知為什麼,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也許是因為曾聽父親說過:奶奶的嫁妝中有一大衣櫃,大得在分給村民時,搬不進屋去,只好放在院中,任憑風吹日曬了很多年卻沒怎麼變樣。雖然我沒有親眼見過,估計應跟眼前這個櫃子差不多吧。由此讓我想起奶奶迭宕起伏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話說:什麼福也享了,什麼苦也受了。從富家女到街頭乞丐,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經得起如此變故的。而奶奶豁達開朗,依然熱愛生活,很少提起過去或抱怨什麼。遺憾的是她老人家在世時,我卻無法體會到這些,而是在經歷了這些年世態炎涼之後,由這舊物件悟出了點兒什麼------
參觀是短暫的,但那一幕幕深深地印進了我的腦海。在這時光飛逝的歲月中,今天恐怕都想不起昨天做了些什麼,而能在某年某時某地暫停下來,不是一件很難得的事嗎?這也許就是我此行的最大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