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抱起了春天)
四月的景山(北京)
如果是外地來京的朋友,看完故宮,就邁出神武門,抬頭迎望連綿的景山,過馬路,再一次進入古老的紅色圍牆之中吧。索性一鼓作氣,攀上萬春亭,俯首望紫禁城的巍峨殿宇和黃瓦飛檐,一定會給你前面的感受做一個完整的彌補!
我們常住此地的人,和它熟絡了,反倒會在某時,只去看望某個局部。
四月的景山,在20號以後就成了牡丹花盛開的地方。
那花開得真鑿實,一捧一捧的,色艷花大,厚重飽滿,光彩煥發。大粉、大紫、大綠的,真是似蜜意流淌,如濃情賀春,確實不是凡花俗草可以比的。
牡丹素有國色天香的美譽,在花的家族裡它們是貴族,是皇後、王。品種一般的,起碼也是出自世家名門的閨秀,向來被認為是代表雍容富貴,大家風范的,每款都儀態萬方。瑰麗國寶,東方之美,百花之神,群芳之冠,傾國傾城的好詞好句都給它們用足了。“朱砂壘”、“珊瑚台”、“賽雪塔”這些芳名也不落俗套吧?
牡丹好像從不會寂寞,不屬於孤芳自賞的花。文人墨客們蜂擁在它們周圍也不知用了多少筆墨塗料,追捧者中不乏超級粉絲和老牌追星族,他們一起成就了牡丹文化。以牡丹為素材的故事、詩歌不勝枚舉,繪畫、攝影、音樂也隨之而起,還有栽培、養育、交換、出售的信息,又是節日,又是網站,炒得很火。還有人提議要定它為國花,歌頌者到了能把話說滿的地步。我不知道是否還有比它更風光的主流花朵?也沒見過別的什麼花能獲得如此多的贊譽殊榮,真是到達一定的高度了。
從牡丹那花瓣飽和的狀態看,確實是底蘊十足,饑寒交迫時是開不出來的。想相看床單、窗簾、被面、沙發套等大面積織物上,刺繡、瓷器、雕刻、旗袍、戲裝、梁柱上的傳統圖案哪兒沒有牡丹的麗影呀!除了視覺上享受艷麗豐滿外,可能也曾寄托了人們對富貴、對吉祥、對中國宮廷或宅門內的豪華美色的向往和崇尚吧?
每當牡丹亮相,都像一場花之“大秀”中的大腕閃亮登場,那份端莊華麗,傲視群芳的氣勢,統領春風的自信,花寵一般,令它們在百花叢中最鮮艷,最奪目,最炫世。我也湊熱鬧,找些詞兒,撮起來,往它身上堆吧,誰說世人仇富?還是嫌貧愛富的人多嘛。
從眾也好,媚俗也罷,自诩高雅也行,反正置身於牡丹花叢之中就是賞心悅目的。景山的牡丹多,像花的潮,有撲面湧來之勢。淹沒其中,可以當自己是仙子、仙翁,也隨了一種境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環境背景可和別處不同!有元世祖忽必烈開辟的基礎,在明朝起建的風雨故園中,有清代的山殿、碑亭,有九世紀的二將軍柏,是天子散步的園苑,還裝滿了由八國聯軍,李自成,朱由檢等等顯赫人物事件留下的真故事。至今,萬歲爺們懸樹自盡的、壽終正寢的、拉出去改造的,歷史在變遷、變遷,還是變遷,可滄桑的古柏還在,如一段段歷史的見證者,守候著這筆珍貴豐厚的遺產。老人、孩子、牡丹、四季和日月依然。
看花的人特別多,大多數是老人,時間寬裕,行動自由,簡直幸福的象花兒一樣,這倒也增加了牡丹園的平易與親切。哦,我又看到了紅牆上鮮花掩映的那扇小門,多年以前,在北京少年學畫的女兒和許多快樂的孩子從那裡跑進跑出,號稱為牡丹寫生,孫老師把那些歪七扭八的大作掛滿廳堂,那塗鴉之作,成了永遠留在媽媽們心上的最生動缤紛的牡丹。
也許因為牡丹花的大和厚,還歷史悠久,就注定了要讓她承載太多、太重的“文化命運”吧?也不怕壓著它?其實花就是花,山間小菊的頑強,巖縫雪蓮的稀有,都是珍貴的,難得的。有機會讓我們去一一尋找和探訪吧。
(寫在四月。花訊不斷,青春版牡丹亭正值牡丹盛開的時候,在京進行了第一百場演出。)
(發燒友們噴了水,我也蹭拍一張)
(牡丹和景山)
(我把狀元紅,淑女妝,洛陽紅等混為一談)
(拉開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