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就是今天的景山。位於故宮皇城的北邊,與神武門一街之隔。在元朝的時候,蒙古人的皇宮在今天的北海瓊島一帶,這裡還只是一片小土丘,作為皇宮後苑的一部分,名字喚作青山。到了明朝,為了修建紫禁城,在這裡堆了不少的煤炭,所以就俗稱“煤山”了。
說起這“煤山”來,應該算是修建紫禁城的一件副產品,因為它是用挖掘護城河的泥土堆積而成的。為什麼要堆這麼一座小山呢?這裡面的講究可就深了,涉及到了風水五行。中國人建宮殿也好,庭院也罷,都要坐北朝南,在此基礎上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煤山舊址正好是在紫禁城之北,玄武的位置上,應當有一座山才合時宜,於是這才堆土為山,以正四方。同時,還流傳著另一種類似的說法,但比之更是玄之又玄。說是因為這裡曾是元朝的宮殿舊址,永樂皇帝遷都之後,為了忌憚元朝的余孽復辟,在元朝宮殿之上壓了這麼一座土山,用來鎮住元朝的王氣。後來清朝一統天下,雖然繼承了紫禁城,但為了防止明朝的遺老遺少們死灰復燃,又在煤山的頂上修建了五座亭子來鎮住明王朝的勢力。這是乾隆朝時候的事了,五座亭子分別叫做:觀妙、周賞、萬春、富攬、輯芳,至今還一字排開屹立在景山之上,本來每座亭子之中都有一座銅制佛像,不過後來都被八國聯軍或搶或砸的毀掉了。不知道到了民國的時候,有沒有一些“有識之士”打過煤山的主意,再在這幾座亭子上來一個“鎮上之鎮”?拿什麼鎮——這確實是很廢腦筋的,不過他們最後把國都定在了南京,這個問題也就無須去解了。
景山不大,北京人中很少有專門跑一趟去游覽的。不過每次有外地朋友來,我還總是勸他們去看一看。逛紫禁城,從天安門一端的午門進,穿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由神武門出,進入一街之隔的景山,拾級而上,登上萬春亭,這才算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景山最美的一景就是在最高峰的萬春亭上俯瞰紫禁城,最好是等到夕陽西下的時候,太陽的余晖灑在黃色琉璃瓦的屋頂上,層層進進,望不著邊際。那種感覺很難用語言來形容,真的是有一種家國天下盡在胸中的豪情油然而生。
三百六十多年前,崇祯皇帝朱由檢也曾站在這裡望著皇城,不過彼時的他恐怕沒有今日我們的閒情逸致。他看到的是狼煙四起,聽到的是炮聲轟隆,李自成已經帶軍闖進了城中。他在萬春亭上憤恨捶胸,流淚歎息,他想起了前天,把李自成勸其投降的書信撕成碎片;他想起了昨天,拒絕了那些無頭蒼蠅般的大臣們遷都南京的建議,誓死不離京城;他又想到今天,城破之時親自敲響召集群臣的大鐘,卻沒有一個人出現……
最後一聲無奈,任祖宗的江山雨打風吹去。崇祯扯下一段白绫,走到煤山山麓一顆古槐前,咬破手指,留下一份“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的遺書,自盡而亡。西河大鼓裡有一段《煤山恨》正是唱的這一段典故,裡面有一句唱詞我記得很清楚,崇祯在留給李自成的血書裡寫道:“我與你留下了金銮殿,你與我留下祖先的陵。我與你留下了皇宮院,你與我留下四海升平……”但是李自成從昌平進京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搗毀了明朝的皇陵,緊接著進得京城就是一片燒殺搶掠,四海升平的願景自然只是癡人說夢。
如今,每一次去景山都會先踱到山麓一旁崇祯自缢的樹下站上半晌,然後再登山。樹的旁邊恢復了立於民國十九年的“明思宗殉國處”的石碑。其實,崇祯到底自缢於何處一直未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就算眼前的這棵槐樹也已不是三百年前的那一棵,但是能借此處憑吊一番,總比無處可尋要好。這樣一位皇帝,或許算不上成功,但其英烈之風,比起那些“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的皇帝們來講,死得其所,也死得讓我們戚戚然心懷敬意。
游覽小貼士:
門票:5元. 可以乘101\103\109\124等多路公交車到達,故宮站下即可.
(明思宗殉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