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處公園——一座寂寞的古剎
八大處公園,位於北京市西郊西山風景區南麓。現公園內有八座古寺(靈光寺、長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泉廟、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八大處”由此得名。八座古剎最早建於隋末唐初,歷經宋、元、明、清歷代修建而成。其中靈光、長安、大悲、香界、證果五寺均為皇帝敕建。靈光寺遼招仙塔中曾供奉釋迦牟尼佛牙捨利,1900年毀於八國聯軍炮火,建國後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新建佛牙捨利塔。
八大處公園冬季山暖風和,夏季涼爽宜人。土質肥沃、植被豐富。其中喬木就有八十余種,四十余萬株,名貴古樹十八種,五百九十株,長安寺的白皮松;靈光寺的七葉樹;大悲寺的銀杏樹;證果寺的黃連木等樹齡都在六百年以上,仍樹狀豐滿,樹形奇美。黃栌、火炬、元寶楓等紅葉樹近十四萬株,秋霜過後,層林盡染,滿山流丹。
一處長安寺——長安寺位於公園大門以南一裡多地。創建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原名“善應寺”。後歷經清順治年間(1659年)、康熙年間(1671年)兩度重修,規模日大,改稱“長安寺”。長安寺倚翠微山,坐西朝東,紅牆圍繞,兩進四合。入門便是一磚石景壁,上有“登歡喜地”四字。沿西向甬路前行,登數十級台階為該寺山門殿。殿內供關羽造像,又稱“關公殿”。向後分別為“大雄寶殿”、“大士殿”,大士殿前二株白皮樹尤為醒目,雖歷數百年滄桑卻仍枝繁葉茂,在京城古木名樹中占得一席。
二處靈光寺——靈光寺是八大處現存最重要的一座寺院。始建於唐大歷年間(766—779年),最初稱“龍泉寺”,金世宗年間(1162年)改稱“覺山寺”,明宣德年間(1428年)恢復龍泉寺舊稱,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擴建後改為“靈光寺”。
三處三山庵——三山庵因其地處翠微、平坡、盧師三山之間而得名。三山庵創建於金天德三年(1151年),於乾隆年間重修。山門殿三間,正對山門是大殿五間,內供釋迦牟尼塑像。清雍正、乾隆年間有高僧達天通理禅師曾在此研磨禅理。著書立論,一時名噪遐迩。
四處大悲寺——大悲寺位於三山庵與龍泉庵之間的山腰處。相傳建於北宋或遼金時期(約1033年)原名“隱寂寺“。該寺坐西朝東,正對山門有古楸兩株。整個院落為三進四合,山門殿有石額“敕建大悲寺”,為清康熙帝御筆。山門殿內有四大天王塑像。山門殿後為大雄寶殿。殿前有明代古竹兩池,青翠欲滴。殿內正中供三世佛,兩側“十八羅漢”雕像相傳是元代著名雕塑家劉元的傑作。雕像形態各異,道氣深沉,栩栩如生。其像皆以檀香木粉和精砂為胎精雕而成,至今仍散發出繞梁香氣。大雄寶殿後為圓通寶殿內供彩塑觀音菩薩坐像。此殿前兩株參天古銀杏樹,粗有數圈,枝繁葉茂,樹齡高達八百余年。
五處龍泉庵——龍泉庵又名龍王堂,位於大悲寺西北。明仁宗洪熙乙己(1425年)始建“慧雲禅林”。清順治二年(1645年)於該地發現一泓清泉,遂修建了一座龍王廟。清道光年間兩處合二為一,為龍泉庵。全庵共有五個院落,分為上中下三層,除主殿龍王堂外,還有臥游閣、聽泉水榭、妙香院和華祖院。整個院內松高柏巨,如雲蔽日,夏日裡涼爽異常,極宜 消暑。此庵山門小巧,入山門即得一方池,泉水不斷從池中龍口出流出,注入池內。該泉名曰“龍泉”,四時不涸,泉水經化驗為天然高锶礦泉水。池左有聽泉小榭。上方為龍王堂;北院原稱慧雲寺。該院“龍泉茶社”歷史悠久,在京城影響頗大,四季開放,以甘冽泉水泡出的名茶別有一番滋味,回頭客極多,夏秋時節尤甚。
六處香界寺——香界寺位於平坡山,是現今八大處面積最大的一座寺廟。始建於唐乾元年間(758—760年),名為“平坡大覺寺”,明朝名為“大圓通寺”,清康熙年間名為“聖感寺”,清乾隆年間改為現名。香界寺坐北朝南,依山取勢,氣勢雄偉壯觀,是歷代帝王游山駐跸之所。寺分左、中、右三路,共五進院落。
七處寶珠洞——寶珠洞位於平坡山頂,創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寺前有一座木結構牌樓,匾額內外分镌“堅固林”和“歡喜地”,為乾隆皇帝御筆。過牌樓前行,路旁一天然巨石,石上約略可見行書《寶珠洞詩》,落款處镌有乾隆御玺印跡。寶珠洞臨崖而建大殿兩層,其中“眺望軒”觀音殿連同左右配房形成一層院落。觀音殿後有一石洞,寬廣約四米,洞內礫石如寶珠黑白雜陳,晶瑩閃爍,固此該洞以“寶珠”命名。七處是遠眺京城美景,觀賞日出的極佳處,故有“京西小泰山”之譽。
八處證果寺——證果寺是八大處寺院中最古老的一座寺院。與二處至七處同處一山不同,八處位於盧師山山腰處。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寺中一株古黃連木樹齡600年以上,為京城所獨有。證果寺坐北朝南有二碑,山門,位於盧師山腰。山門石階數十級。階下豎之上石額镌有“古剎證果寺”字樣,為明英宗御筆。山門左側有一深潭,名為青龍潭,傳說為青龍出沒之處。山門以北天王殿,再北為大雄寶殿,共兩進院落(第二進被改為私人會所,不能參觀)。
來自旅行吧博文:http://u.cncn.com/space-161953-do-blog-id-357175.html
八大處公園,位於北京市西郊西山風景區南麓。現公園內有八座古寺(靈光寺、長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泉廟、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八大處”由此得名。八座古剎最早建於隋末唐初,歷經宋、元、明、清歷代修建而成。其中靈光、長安、大悲、香界、證果五寺均為皇帝敕建。靈光寺遼招仙塔中曾供奉釋迦牟尼佛牙捨利,1900年毀於八國聯軍炮火,建國後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新建佛牙捨利塔。
八大處公園冬季山暖風和,夏季涼爽宜人。土質肥沃、植被豐富。其中喬木就有八十余種,四十余萬株,名貴古樹十八種,五百九十株,長安寺的白皮松;靈光寺的七葉樹;大悲寺的銀杏樹;證果寺的黃連木等樹齡都在六百年以上,仍樹狀豐滿,樹形奇美。黃栌、火炬、元寶楓等紅葉樹近十四萬株,秋霜過後,層林盡染,滿山流丹。
一處長安寺——長安寺位於公園大門以南一裡多地。創建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原名“善應寺”。後歷經清順治年間(1659年)、康熙年間(1671年)兩度重修,規模日大,改稱“長安寺”。長安寺倚翠微山,坐西朝東,紅牆圍繞,兩進四合。入門便是一磚石景壁,上有“登歡喜地”四字。沿西向甬路前行,登數十級台階為該寺山門殿。殿內供關羽造像,又稱“關公殿”。向後分別為“大雄寶殿”、“大士殿”,大士殿前二株白皮樹尤為醒目,雖歷數百年滄桑卻仍枝繁葉茂,在京城古木名樹中占得一席。
二處靈光寺——靈光寺是八大處現存最重要的一座寺院。始建於唐大歷年間(766—779年),最初稱“龍泉寺”,金世宗年間(1162年)改稱“覺山寺”,明宣德年間(1428年)恢復龍泉寺舊稱,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擴建後改為“靈光寺”。
三處三山庵——三山庵因其地處翠微、平坡、盧師三山之間而得名。三山庵創建於金天德三年(1151年),於乾隆年間重修。山門殿三間,正對山門是大殿五間,內供釋迦牟尼塑像。清雍正、乾隆年間有高僧達天通理禅師曾在此研磨禅理。著書立論,一時名噪遐迩。
四處大悲寺——大悲寺位於三山庵與龍泉庵之間的山腰處。相傳建於北宋或遼金時期(約1033年)原名“隱寂寺“。該寺坐西朝東,正對山門有古楸兩株。整個院落為三進四合,山門殿有石額“敕建大悲寺”,為清康熙帝御筆。山門殿內有四大天王塑像。山門殿後為大雄寶殿。殿前有明代古竹兩池,青翠欲滴。殿內正中供三世佛,兩側“十八羅漢”雕像相傳是元代著名雕塑家劉元的傑作。雕像形態各異,道氣深沉,栩栩如生。其像皆以檀香木粉和精砂為胎精雕而成,至今仍散發出繞梁香氣。大雄寶殿後為圓通寶殿內供彩塑觀音菩薩坐像。此殿前兩株參天古銀杏樹,粗有數圈,枝繁葉茂,樹齡高達八百余年。
五處龍泉庵——龍泉庵又名龍王堂,位於大悲寺西北。明仁宗洪熙乙己(1425年)始建“慧雲禅林”。清順治二年(1645年)於該地發現一泓清泉,遂修建了一座龍王廟。清道光年間兩處合二為一,為龍泉庵。全庵共有五個院落,分為上中下三層,除主殿龍王堂外,還有臥游閣、聽泉水榭、妙香院和華祖院。整個院內松高柏巨,如雲蔽日,夏日裡涼爽異常,極宜 消暑。此庵山門小巧,入山門即得一方池,泉水不斷從池中龍口出流出,注入池內。該泉名曰“龍泉”,四時不涸,泉水經化驗為天然高锶礦泉水。池左有聽泉小榭。上方為龍王堂;北院原稱慧雲寺。該院“龍泉茶社”歷史悠久,在京城影響頗大,四季開放,以甘冽泉水泡出的名茶別有一番滋味,回頭客極多,夏秋時節尤甚。
六處香界寺——香界寺位於平坡山,是現今八大處面積最大的一座寺廟。始建於唐乾元年間(758—760年),名為“平坡大覺寺”,明朝名為“大圓通寺”,清康熙年間名為“聖感寺”,清乾隆年間改為現名。香界寺坐北朝南,依山取勢,氣勢雄偉壯觀,是歷代帝王游山駐跸之所。寺分左、中、右三路,共五進院落。
七處寶珠洞——寶珠洞位於平坡山頂,創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寺前有一座木結構牌樓,匾額內外分镌“堅固林”和“歡喜地”,為乾隆皇帝御筆。過牌樓前行,路旁一天然巨石,石上約略可見行書《寶珠洞詩》,落款處镌有乾隆御玺印跡。寶珠洞臨崖而建大殿兩層,其中“眺望軒”觀音殿連同左右配房形成一層院落。觀音殿後有一石洞,寬廣約四米,洞內礫石如寶珠黑白雜陳,晶瑩閃爍,固此該洞以“寶珠”命名。七處是遠眺京城美景,觀賞日出的極佳處,故有“京西小泰山”之譽。
八處證果寺——證果寺是八大處寺院中最古老的一座寺院。與二處至七處同處一山不同,八處位於盧師山山腰處。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寺中一株古黃連木樹齡600年以上,為京城所獨有。證果寺坐北朝南有二碑,山門,位於盧師山腰。山門石階數十級。階下豎之上石額镌有“古剎證果寺”字樣,為明英宗御筆。山門左側有一深潭,名為青龍潭,傳說為青龍出沒之處。山門以北天王殿,再北為大雄寶殿,共兩進院落(第二進被改為私人會所,不能參觀)。
來自旅行吧博文:http://u.cncn.com/space-161953-do-blog-id-35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