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北京,是文化之都,各地特色的文化演出在北京也是絡繹不絕。京劇、相聲、東北二人轉等等目前都是比較“火”的表演形式。今天,我們將為您介紹一下承載這些特色文化演出的場館。
京劇的演出場所通常有以下幾個:
1、長安大戲院
長安大戲院是聞名遐迩的老字號劇場,始建於1937年。原址位於北京西單繁華商業街;新戲院於1996年9月重張開業,遷至東長安街北側光華長安大廈內,交通極為便利。易地新建後的長安大戲院,是古典民族建築風格與現代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其設計裝潢具有典型的明、清風格。長安大戲院以上演經典劇目為主,尤其是以京劇為代表的各種藝術形式的演出。
長安大戲院晚場的旅游京劇專場,每天都有,天天都是京城的京劇一景。除了每晚的旅游京劇專場外,大戲院每逢周六、周日下午還上演傳統京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劇目有:《龍鳳呈祥》、《鳳還巢》、《鎖麟囊》、《金龜記》、《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秦香蓮》、《四郎探母》、《趙氏孤兒》等。並且,一大批具有知名度的演員如:李世濟、李維康、於魁智、孟廣祿、李勝素、張學津、趙葆秀、王蓉蓉等紛紛登台亮相。
2、梅蘭芳大劇院
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區官園橋東南角,西二環和平安大道的交叉點。梅蘭芳大劇院演出設施梅蘭芳大劇院是一座擁有高技術含量的演出場所。其廳堂設計、劇場設計、舞台工藝設計和設備配置具有原創性和中國特色。舞台上六塊升降台、三台活動升降車、五十余道電動吊桿和具有國際水准的美國溫格爾反聲罩系統,創造出炫目的舞台視覺、聽覺享受,除適合中國京劇表演外,也能滿足國內外歌劇、話劇、舞劇、音樂會等各種藝術形式的演出需要。劇院通體由透明的玻璃幕牆包裹,能看到一道彰顯皇家氣派的中國紅牆,鋼架支撐的扇形屋架配以玻璃屋面,構成了一個動態的結構平衡體系,形成流暢、生動、富有樂感的建築形體。
3、湖廣會館
北京湖廣會館始建於1807年,坐落在宣武區虎坊橋西南隅。東為虎坊路,北臨騾馬市大街,南與北京工人俱樂部為臨,西為居民住宅區。門牌為虎坊路3號。是一座雕梁畫棟、磨磚對縫青水牆的建築群,呈現皇宮內院的金碧輝煌,卻也玲珑剔透頗具王府風范。湖廣會館是湖南、湖北兩省旅京人士為聯絡鄉誼而創建的同鄉會館。主要用於同鄉寄寓或屆時聚會,已有200年歷史,是北京僅存的建有戲樓的著名會館之一,也是按原有格局修復並對外開放的第一所會館。
該館原址曾為清代達官名流的故居。據史料記載,乾隆嘉慶年間的歷任大臣都在這裡居住過,如:劉權之、王傑等。中國偉大的革命者孫中山先生曾五次來到北京湖廣會館,在這裡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大會宣布了國民黨的成立,此後多次在此召開黨內會議。許多梨園界著名的表演藝術家都曾在此登台獻藝,如:譚鑫培、陳德霖,京劇名票王直君等。
4、正乙祠戲樓
正乙祠戲樓位於北京宣武區西河沿大街,和平門南,是北京京劇最知名的戲樓之一。也是中國最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純木結構戲樓。正乙祠戲樓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戲樓建於佛教寺廟的原址上。戲樓具有悠久的歷史,京劇大師梅蘭芳曾在這裡演出。
文化大革命後,戲樓年久失修。1995年,企業家王宇鳴出資重修了戲樓。目前戲樓還進行京劇演出。戲樓被譽為中國戲樓發文化史的活化石。
交通方式:
乘地鐵或14、15、22、25、44、45、48路到和平門站下車,南新華街路東。
5、梨園劇場
梨園劇場是由北京前門飯店和北京京劇院於1990年10月聯合開辦的京城首家茶座式劇場。梨園劇場位於宣武區虎坊橋前門飯店內。連續7年蟬聯了北京旅游紫禁杯“最佳晚間活動場所”稱號。
劇場內舞台裝飾古色古香。觀眾廳牆壁高懸巨大臉譜,後部有十四出戲目的京劇人物彩繪屏風,前區擺放明式八仙桌、靠背椅,顯得古樸典雅,京劇氛圍濃重;後區和二樓為排椅,演出時提供茶水、干鮮水果等。梨園劇場是由北京前門飯店和北京京劇院聯合開辦的北京第一家藝術廳。場內設有演出廳,在世界各國享有盛譽的北京京劇劇團每晚在此演出,陣容強大、劇目繁多。觀眾可以一邊品嘗風味小吃和中國名茶,一邊欣賞藝術家表演,樂趣無窮。在展廳和展賣廳內,觀眾可浏覽中國京劇簡史、著名京劇藝術家劇照;選購具有京劇特色的戲裝、臉譜、樂器字畫、音像制品。如有雅興,還可身著戲裝、勾畫臉譜、攝影留念。
梨園劇場已經成為北京旅游的一張名片,來此看京劇就像逛故宮、吃烤鴨一樣,是一個不容錯過的特色項目。十余年來,梨園劇場共演出3800余場。上百萬人次的觀眾在此留下足跡,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愛沙尼亞總統倫納特·梅裡、政府要員等各國領導人和著名人士都在此留下足跡。梨園劇場以獨具特色的經營,受到中外來賓的好評。梨園劇場是全國第一家常年堅持京劇演出且規模達到千人的劇場。
演出時間:全年每晚19:30~20:40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永安路175號(虎坊橋向南200米左傳即到)
乘車路線:乘6路、15路、822路永安路站下車。
推薦閱讀:
京劇,亦稱“京戲”、“國劇”、“皮黃”。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後,於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互相影響,逐漸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北京土語,逐漸融合發展。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用胡琴(京胡)、和鑼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
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2010年11月16日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