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街上的地磚
永寧鎮的古文化街上,馬匹與轎車和平共處。
黃龍潭雖然不大,但形成的湖泊卻波光粼粼。
湖邊的上磨村有一種原始田園的安寧
永寧鎮位於延慶縣中部,距縣城17公裡,距北京市區94公裡。永寧古鎮歷史悠久,明清時曾為縣治,古鎮內有玉皇閣、鼓樓、鐘樓等眾多古跡,可惜大多毀於戰亂。近年來經過復建,恢宏繁華的古鎮風貌又得以重現。永寧又是妫水河的發源地,位於上磨村的黃龍潭,無論寒往暑來溫度恆常,既給當地增添了旖旎風光,又是人們永遠說不盡的話題,這其中就包括許多有關它的動人傳說。
清明時節的京郊已經呈現出濃濃春色。前往延慶永寧鎮的途中,兩旁柳樹已吐新綠,遠處的山桃花也開始泛著粉色,風和日麗下的春色漸迷人眼。與自然景致相比,永寧古鎮裡滿帶著古樸和熱鬧,讓這個本已爽朗的春游多了一分風情。
先有永寧城,後有十三陵
站在古城街道的盡頭,筆直的街道可以一眼望穿。視線隨著兩側規整的商鋪,一直延伸到遠處玉皇閣通亮的門洞中。沿著街道的幾個岔口溜達一圈,就會發現在它的東南西北分別建有城門———迎晖門、宣恩門、鎮寧門、威遠門,而且四門都建有甕城,外帶護城河。這屬於典型的北方方城的布局。無論是古城的格局還是城門的派頭,都能讓人感受到當年永寧古鎮的大氣。明清時期,這裡就立為縣治,明成祖朱棣曾在北巡延慶時在此設永寧縣,之後開始興建十三陵,於是就有了“先有永寧城,後有十三陵”的說法。
城中復建的玉皇閣,在高大的門洞之上又有三層飛檐斗拱的塔樓,門洞也是四面通達,氣勢頗顯恢宏。據說玉皇閣的歷史更早,閣內石碑記載,此閣建於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5年),因此比滕王閣還要早上8年。如今的玉皇閣成了永寧古城裡的一個地標性建築,走到這裡就等於到了古城中心,再分別朝不同方向進發,就能拐進十字型街道中的各個分支。
古鎮難擋年輕一面
之前的古建築大多被毀,兩旁雕梁畫棟的店鋪都是近年來復建的。不過,藥材、絲綢、古玩等店鋪鱗次栉比,再加上街道裡喧囂的叫賣聲,給這裡營造了一種明清時期商業風頭正起的繁華景象。一桿巨稱橫在半道裡,寄予著公平交易和“秤心如意”;而那段刻繪的古錢幣浮雕的馬路,代表的則是人們對財源旺盛的向往。
古鎮又難擋年輕的一面。琉璃瓦和窗棂上的色彩炫麗奪目,當游人正在為街道旁斯文嚼著草料的馬忘神的時候,近旁駛過的轎車連同它刺耳的汽笛,又提醒著大家,別忘了這是一座既古又新的城鎮。
妫水河的源頭就在永寧鎮上磨村的黃龍潭。妫水河水勢浩淼,但黃龍潭卻只是一小窪潭水,生著青草的沼澤地占據了絕大部分,給人一種接近干枯的印象,不免讓人有點失望。
據當地一位吳大姐介紹,黃龍潭以前水量充沛,雨季甚至有兩人深。近年來一是干旱,再加上給對面九龍山上澆樹,水量就日益衰減。巡著她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對面原本光禿的九龍山,如今已均勻地點播上了松樹苗。“一座高大的石頭山上有了綠色,這全是黑龍潭水的功勞啊!”吳大姐說。
黃龍潭的水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常年溫度基本保持在10℃左右。寒冬臘月,潭水不但結不了冰,還經常騰騰地冒白氣,而夏天,潭水卻很清涼。每逢辦廟會,人們就把啤酒往潭水這個“天然冰箱”裡一擱,過段時間撈出來是絕對的冰爽。
黃龍潭的水從馬路下的河溝流過,在另一邊卻形成了一大片湖泊,在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倒映著岸邊的垂柳,一群小孩沿著岸邊對游曳的小魚苗窮追不捨。據說前兩年這裡曾是一個虹鳟魚養殖場,昌平等地的虹鳟魚苗都是在這裡培殖的。後來,因為投放飼料影響水質,魚場被關閉。現在雖難看到大塊頭的魚,指頭肚子大的小野魚倒是不少。同行的永寧鎮經發辦主任劉秀琴幾次惋惜我們來的不是時候,“要是六七月份來,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非常漂亮,真有一種江南水鄉的味道!”
午後陽光下,幾個村裡的農婦正蹲在潭水的河溝旁洗衣服,水邊的大石頭當搓板,洗完後索性直接晾曬在近旁的刺棘叢上。
與河邊的熱鬧相比,上磨村裡則顯得悠閒得多。因為距離農歷四月二十八的黃龍廟會還有一段日子,黃龍廟大門緊鎖,倒是不遠處新修的戲台子已具雛形,似乎一場熱鬧的大戲呼之欲出。春天的到來並沒有讓村子增添多少春耕的繁忙,唯一的勞動場面就是在打谷場上晾曬玉米。在泛著金黃的場地旁,幾個村民三五成群地靠在牆根,慢條斯裡地唠著家常。讓他們講一些關於上磨村或者黃龍潭的歷史傳說,他們一面說“這方面太多了”,一面在回想中又失去了理清的頭緒,最後只會肯定一點:“這是個古老的村子……”
■ 指南
自駕車:八達嶺高速到延慶,向永寧方向沿指示路標即可到達,車程約1.5小時。
乘公交:從德勝門乘919路公交車到延慶轉乘去永寧鎮上磨方向的公交車或小客車即可。
住宿:村裡有40余戶農家院,可解決餐飲與住宿。農家院住宿20元/床位,60元一個單間。
餐飲:當地的豆腐宴和八六席都是招牌菜,人均消費25元左右。豆腐宴以豆腐口感好聞名,八六席則以菜品豐富、場面鋪排為特色,號稱是簡化版的“滿漢全席”,210元一桌夠10人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