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 在北京老城區(即現今二環路內)的東北角,有一座巍峨壯觀的廟宇,它就是京畿藏傳佛教的寺院——雍和宮。 京城的皇家祭祀場所有“九壇八廟”的稱謂,雍和宮即是“八廟”之一。最近幾年,雍和宮的香火甚旺,特別是春節的正月初一,天還沒亮,禮佛敬香的人就從四面八方趕來,在入口排起了長隊,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只為討個新年的吉利。政府為保障安全,調動警力對整條大街實施通行管制,由此可見雍和宮在民眾心中的宗教地位。 雍和宮,對我而言,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說它熟悉,是因早年就住在雍和宮對面的一個小院裡,天天看到紅牆黃瓦,從小聽家裡的長輩和街坊四鄰講過不少雍和宮的傳聞轶事,耳聞了它的前世,目睹了它的今生。 說它陌生,是因1981年雍和宮對社會公眾開放後,還沒有進去參觀過,不清楚其內部的形態布局。 要說從未進去過,倒也不十分准確,其實曾進去過一次,只是年齡很小,是在我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 雍和宮西牆有一個側門,這個門靠近馬路,去雍和宮辦事的車輛進出這個門,早先有一個可拆裝的門檻,現今門檻沒了,在門的底部安裝了鋼筋柵欄。 當年,雍和宮還沒有對公眾開放,那天可能剛進出了車,門檻被移開,門下有了空隙,我就從空隙處爬了進去,裡面可真大呀!富麗堂皇的宮殿,還有個果樹繁茂、鮮花綻放的花園,在花園裡逮了只白翅膀的蝴蝶,就這麼點印象。 放上兩張這個門的照片,門下鋼筋柵欄的地方,就是我爬進的位置。
雍和宮

那時,雍和宮雖然不對社會開放,但從西藏和內蒙遠道而來的喇嘛卻可以進入雍和宮,他們住在大街北端的蒙藏旅館裡,西藏喇嘛穿著绛紅色的佛袍,蒙古喇嘛好像沒穿佛袍,穿著五顏六色的蒙古袍。常常見到一位女同學的爺爺和一位男同學的父親陪著這些喇嘛進出雍和宮,他們是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會說藏話和蒙古話。 好像在七月十五中元節,雍和宮舉辦“打鬼”的活動,或許是年齡小,或許是家族有不信鬼神的家規,從沒有去看過。 80年代前期,雍和宮經過整修對公眾開放參觀,母親給我找了一張贈票,可我一直也沒去,直到超過了期限,作廢了。那張贈票還在,可以看出,當時的門票價格是4角,而現在已經漲到25元了。
雍和宮
後來,搬家離開了那裡,更沒有心思特意去雍和宮了。 那天,偶然和妹妹提起這事,兩天後,她給我送來一張贈票,妹妹的朋友圈裡有雍和宮的居士,為方便居士的佛事活動,雍和宮為居士們提供一些贈票。
雍和宮
很少去寺廟,主要是不谙佛門的規矩,生怕因無知對佛不恭,亵渎了神靈。但雍和宮還是應該去一回,畢竟我是在它身邊長大。於是,在一天下午,來到了雍和宮。 雍和宮所在的位置,明代是內宮監房,清代康熙33年(1694年)經修繕改造成皇家府邸,御賜給皇四子胤禛,當時胤禛是貝勒身份,名為禛貝勒府。康熙48年(1709年),胤禛封爵為和碩雍親王,府邸經擴建裝修,稱為雍親王府。康熙61年(1722年)康熙皇帝駕崩,雍親王胤禛繼承皇位,改年號雍正,隨即遷入紫禁城。雍正3年,雍正皇帝將居住過近30年的府邸改為行宮,賜名雍和宮,並收養了一批黃教喇嘛在此拜佛頌經。乾隆9年(1744年),雍和宮正式成為藏傳佛教的寺院。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央政府對這座藏傳寺院高度重視,高層領導曾多次視察,對其修繕保護作出專門的指示。1961年3月,雍和宮被國務院列入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雍和宮寺院由三座牌坊、辇道、雍和門、雍和宮、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綏成殿六進大殿和七進院落組成,兩側建有戒台樓、班禅樓、西配殿、東配殿、四學殿,整體建築既有皇家風范,又兼有滿、漢、蒙、藏的民族風格。 各殿供奉著眾多的佛像和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有紫檀木雕刻的五百羅漢山,金絲楠木雕刻的佛龛和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18米高的白檀香木大佛。藏品中,許多都是16世紀以來西藏高層人士、大德高僧進獻給皇室和寺院的珍貴禮品,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以下是游覽隨拍,因怕對佛不敬,殿內沒有拍攝。
雍和宮



































游覽完雍和宮,順著來路返回,走在辇道上,忽然覺得似乎有什麼事物沒有看到,噢,想起來了,是歡喜佛。早年聽老輩的人說,雍和宮內的一個大殿裡供奉著一些同真人大小的歡喜佛。其實,剛才在班禅樓見到了兩尊小型的歡喜佛,那是進貢皇室的禮品,制作非常精致,但真人大小的歡喜佛卻沒見到。所謂歡喜佛,就是人身佛面或是人身獸面的異性男女以各種姿態赤身交歡的立體造型,80年代中期,在一部外國電影裡看到印度的一座山上,有許多這樣的佛像。據說,這類佛像只出現在印度密宗教裡,而藏傳佛教好像是密宗教的一個支系。雍和宮裡有沒有真人一樣的歡喜佛?或許沒有,僅是傳聞,或許有,只是因意識形態的控制,沒有擺放出來。呵,有與沒有,見不見到,其實無關緊要。
雍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