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寶頂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開鑿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
寶頂山摩崖造像始鑿於南宋年間,四周2.5千米內山巖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以大足大佛灣為主體,小佛灣次之,分布在東、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二聖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為著名。寶頂大佛灣處有川東古剎聖壽寺,創建於南宋。廟宇巍峨,雕梁滿目,坐落於山勢峻秀、環境幽雅的林木之中。寺側南巖為萬歲樓,這是一座造型別致的二層飛檐翹角樓閣。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重慶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寶頂山石刻
大佛灣是一馬蹄形山灣。在長約500米、高約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萬余軀。另有記載寶頂山造像由來和佛教密宗史實的碑刻7通,宋太常少卿魏了翁等題記17則,捨利寶塔2座。大佛灣石刻造像依山勢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題材廣泛,龛窟銜接,布局雅謹,整體感強,氣象壯觀。佛像構思新奇,雕刻技藝娴熟,世俗色彩濃郁。內容多屬佛經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釋迦涅般聖跡圖"、"父母恩重經變像"、"地獄變像"、"圓覺道場"、"牧牛道場"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寶頂山石刻
寶頂山主要為佛教密宗派造像道場。印度金剛智、不空和尚相繼來華,與善無畏一起傳播密教,並稱“開元三大土”,先後為三代傳人;並傳給惠果禅師,惠果禅師成為密宗第四代傳人。又經過30年左右,出現柳本尊。之後,250余年,發展與坎坷同在,至趙智風,承襲密宗衣缽,成為密教傳人。873年4月8日,長安舉行“迎佛骨”儀式,“四方掣老扶幼”, “ 夾道佛聲振地”,“時 有軍卒,斷左臂於佛前,以手執之,一步一禮,血流灑地,至於時行股步,嚙指截發,不可勝數,又有僧以艾覆頂上,謂之煉項、火發、痛作”,“頭頂焦爛,舉步倉迫。”
寶頂山石刻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壯觀。南宋趙智鳳創建,後遭元、明兵燹,明、清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寶頂山石刻
寶頂山石刻
大佛灣是一馬蹄形山灣。在長約500米、高約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萬余軀。另有記載寶頂山造像由來和佛教密宗史實的碑刻,大佛灣石刻造像依山勢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題材廣泛,龛窟銜接,布局嚴謹,氣象壯觀。佛像構思新奇,雕刻技藝娴熟,世俗色彩濃郁。內容多屬佛經故事,主要造像有“六道輪回”、“父母恩重經變像”、“地獄變像”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門票:寶頂山石刻(大佛灣、小佛灣)門票:80元
寶頂山最佳旅游時間
當地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冬季氣溫平均在6—8℃,夏季氣溫平均在27℃—38℃之間,最高極限氣溫可達43.8℃。前往重慶寶頂山旅游的最佳時間在春、冬兩季,夏季酷熱,秋季多雨,都不適合旅游。
大足寶頂山地方美食
大足寶頂山以麻辣和酸辣為主,有火鍋,毛血旺、陳麻花、泉水雞、辣子雞、雞絲豆腐腦、山城小湯圓、麻圓、清炖牛肉湯、各式火鍋、擔擔面、抄手等等。
大足寶頂山農家住宿
寶頂公路上有幾家賓館。也可以住農家樂當地人家中,包吃包住包摘果子,最多50元一人,淡季25元就能住,有雙人間,單人間,多人間,吃的也非常豐富,很有鄉間風味。推薦荷花山莊,覺得那裡別有一番風情!
大足寶頂山旅游交通
大足縣距重慶市區140多公裡,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裡處。
從重慶市區前往大足石刻景區必須先坐車到大足區,然後再轉車由大足區到大足石刻景區。
從重慶菜園壩汽車站坐車到大足區,早上九點十分有一班,兩個小時到達大足汽車站,車費是45元/人。
到達大足區後,由於在大足有兩個汽車站,一個是長途汽車站,即從重慶過來車輛都到達此站,另一個是區內的汽車站,即是前往景區的汽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