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天生三橋
天生三硚地處仙女山南部,位居仙女山與武隆縣之間,景區內天生石橋氣勢磅礴,林森木秀、飛泉流瀑,包容了山、水、霧、泉、峽、峰、溪、瀑,是一處高品位的生態旅游區。
天生三橋由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組成,氣勢磅礴、恢宏其規模龐大、氣勢磅礴稱奇於世,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三座橋高、寬、跨度分別在150米、200米、300米以上。。三座橋呈縱向排列,平行橫跨在羊水河峽谷上,將兩岸山體連在一起,形成了“三硚夾兩坑”的奇特景觀。在距離幾百米之內就有如此宏大的三座天生石拱橋實屬國內罕見、世界稀有,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真不愧為自然界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
沿著幽靜的小道來到大橋下,便會對雄偉、壯觀有了更深的理解,驚歎造物主竟是如此的神奇。天生橋橋體溶洞四伏,水簾高懸。橋下溪流潺潺,噴泉叮咚。該地林森木秀,峰青嶺翠,懸崖萬丈,壁立千仞,綠草茵茵,修竹搖曳,飛泉流水,一派雄奇,蒼勁、神秘、靜悠幽的原始自然風貌,以山、水、瀑、峽、洞、橋構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畫卷。
張藝謀曾在這裡拍攝了《滿城盡帶黃金甲》,是整部電影唯一的外景拍攝地點。
進入天坑的電梯,高度達80余米。
天龍橋:天龍橋為羊水河峽谷上的第一座天生橋,又名頭道橋,高大厚重、磅礴氣勢,以雄壯稱奇。橋高235m,橋厚150m,平均拱橋高度96m。拱孔跨度20-75m,平均34m,橋面寬度147m。天龍橋橋下發育有兩個穿洞,左(南)側的穿洞稱為迷魂洞,洞底高出右(北)側穿洞120m。洞壁有大量的破痕、窩穴及溶孔等水流活動的痕跡,地下伏流曾經從左穿洞流過,後來龊彎取直改道為右側的穿洞。(雙孔拱橋)
天龍橋的標志
左(南)側的穿洞,即為迷魂洞,
天龍橋石壁上的天然浮雕壁畫
南(左)側穿洞與北(右)側穿洞,中間為橋墩。
北(右)側的穿洞。
峽谷裂隙向遠方伸展出去。
在天生三硚的天龍橋的坑底院有一座座青瓦灰牆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院落前掛著的燈籠上寫著“天福官驿”四個字。該驿站始建於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地處“鑽天鋪”和“白果鋪”間之要津,是古代涪州和黔州官方信息傳遞的重要驿館,後毀於兵燹。該建築位於武隆天坑,天生三橋的青龍橋下端,坑底有條谷底大道,寬約5米,仿如古時驿道,可通行木制車,騎馬。房屋位於道旁,屋頂被天龍橋萬丈深淵所籠罩。四周巖石峥嵘,灌木蒼翠,有一種陰深蕭煞之氣氛。
天龍橋與青龍橋之間的“天龍坑”
青龍橋:青龍橋為羊水河峽谷上的第二座天生橋,又名中龍橋,因雨後飛瀑自橋面傾瀉成霧,日照成彩虹,似青龍扶搖直上而得名。橋面高度為281m,是三座天生橋中最高者;平均拱孔高度103m;橋面厚度168m,拱孔跨度13-58m,平均31m;橋面寬124m。青龍橋以高大著稱,達281m,為世界喀斯特天生橋高度之最。從橋下仰視,拱孔高曠,壁立千仞;洞頂逐次崩塌斷面呈弧形平行分布,展示著天坑、天生橋的形成、演化過程。(單孔拱橋)
青龍橋的標志
青龍橋的拱頂
過了青龍橋,進入神鷹天坑。
坑底觀天
黑龍橋:黑龍橋為羊水河峽谷上位置最下游的天生橋,橋名古已有之,因其拱洞幽深暗黑,似有一條黑龍蜿蜒於洞頂而得名。橋面高223m,平均拱孔高116m,為三橋中最高者;橋厚107m;拱孔跨度16-49m;橋面寬達193m,亦為三橋中寬度最大者。黑龍橋洞道的側壁及頂部窩穴、溶孔、天鍋、流痕等溶蝕形態十分普遍,反映了古伏流的水流特征。洞壁北側發育有霧泉、珍珠泉、一線泉、三疊泉等4處懸掛泉,風格迥異。
珍珠泉
三疊泉
霧泉
拱洞幽深暗黑
穿過黑龍洞,天門洞開。
可愛的小石猴
來自旅行吧博文:http://u.cncn.com/space-110159-do-blog-id-31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