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環球旅遊網 >> 環球旅遊 >  >> 大陸游 >> 湖北省 >> 鄂州著名景點

龍蟠矶景區介紹

     編輯:鄂州著名景點
2張圖片 鄂州市小東門外大江中,有一座巨礁,石勢蜿蜒,矯若金龍,此即“龍蟠矶”。公元221年,三國吳王孫權遷都鄂縣,勸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從三國至民國初年,鄂縣一直稱武昌,長達1600余年,辛亥革命武昌之名讓給了江夏)。孫權在武昌稱帝前夕,聽說有黃龍蟠臥於江中巨石上,積日方去,便賦名蟠龍矶。它與東面江岸的“鳳凰台”遙相呼應,並稱“龍蟠鳳集”,正應帝王定都祥瑞。後又傳說觀音菩薩看中這裡風水,特來蟠龍矶休養生息。蟠龍翹首西望,“萬裡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即雄踞龍首之上。觀音閣元代監邑鐵山建,明弘治初、嘉靖及清代和民國均有修葺。世事滄桑、屢毀屢修。蟠龍矶石頭翹首西望,觀音閣突兀在龍頭之上,恰似凌空飛來,虛懸於大江之中,坐東朝西,逆水而立。閣長24米,寬10米,高14米,條石壘成,青磚砌就,木框架結構亭閣式建築,有巧奪天工之妙。閣下如船舷樣的弧形石牆,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洩流,千百年來,它飽經風霜,縱覽長江。每到汛潮,水漫樓閣,只剩高層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龍吻、中亭在浩淼長江水之中。狂濤巨瀾曾使多少名樓華構席卷而去,然而,“中流砥柱有蟠龍”(清人官文詩句),汛期一過,水落石出,它又橫空出世,威鎮江心,顯示出古代武昌工匠對流體力學的奇妙運用和風格獨特的創造藝術。觀音閣閣身正壁镌有”觀音閣”三個遒勁的大字。進閣正門石碑上刻的“龍蟠曉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筆。此公駐節黃州後,清晨立於赤壁矶頭,偶望對岸鄂州江心,見石矶輪 ,古閣聳峙,及至親臨觀覽,感喟不已,遂欣然命筆。閣內有一亭二殿二樓,總面積300多平方米,閣內自西向東,分別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和純陽樓。觀瀾亭上,俯瞰江流,勝景憂宏;三重殿裡,仰瞻前賢,文章彪炳。純陽樓上呂洞賓正酣燃大睡,游人至此,莫不止步屏息,會心一笑:如此蓬萊仙境,獨此公得其所哉?閣內還供有質樸的石雕觀音和栩栩如生的八仙塑像。矶上建築,雕龍畫鳳,樓閣錯落,雄峻巍峨,檐牙高琢。鄂州故老相傳,古時候觀音閣能隨潮漲落,龍蟠矶上原有兩個凹口,說是“神鱉”的兩只巨眼,一個出油,一個出鹽。後來,閣中一位貪心的道人拿鑿子把凹口的口徑擴大了數倍,希望出更多的油鹽。不料,把神鱉的兩眼戳瞎了,再也不出油鹽了,觀音閣也不能隨潮漲落了……。這個故事流傳了幾許春秋,也無法確考,但只要觀音閣存在,它大約還會世代相傳,給後人以啟迪。石牆上的幾棵古樹,原已枯萎縮多年,近年竟死而復生,正舒展著嫩牙初吐的新枝,擁抱春的到來。閣中的那一口老井,自古水清見底,水位要高出江水數尺,令人稱奇。這老井、古樹和神鱉眼,被稱作觀音閣“三趣”。
門票
免費
景點位置

鄂州市小東門外大江中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