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以前,還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說上海地區因空氣質量的改善,藍天白雲的天氣明顯多了。想來,那些春筍般的玻璃巨廈叢林,在明媚的陽光折射下,會更加漂亮和奪目。
直到飛機即將在埔東機場降落,我才發現上海地區是濃濃的陰天。非常接近機場接近地面的時候,才看清地面上的景物。東海之濱的浦東郊區,仍是一塊塊的綠色田野,劃出縱橫線條的,是一道道小路或者小河。沿著小路和小河,是一幢幢上海農民的居屋,大部分是灰色調的二層小樓,散落著,卻在格局上和色彩上諧調著。即使間或有些淺色的新建築,仍在規模上、式樣上保持著傳統,並不顯得顯赫和張揚。在這個中國最大都市幾十裡外的鄉間,依然是一派古老的田園風光。
連接機場和市區的迎賓大道,以及接下去的外環線,自然是充滿了現代化的氣息。浦東的高樓,在路的前方隱約浮現。然而,更吸引我目光的還是路邊的田野和村捨。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大概也有十多次到訪上海,除了劃為新開發城區的情況,上海的郊區總是一幅舊舊的風貌。一棟棟農民的房子,總是深灰的瓦頂,淺灰的牆壁,微翹的屋檐,方正的外形。可能是因為房子總是兩層高度的緣故,即使聚成村落,也不顯擁擠,疏密有致,更兼有綠樹掩映,小河纏繞,典型的一成不變的江南田園風光,與市區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形成對比。反復看到這缺乏變化的景象,一點沒有落後破舊單調之類的感覺,反而覺得是一種自在、從容和大氣。我相信,那些居屋的主人們,肯定是隨著上海的飛快發展而大幅提升著他們的生活素質,舊式小樓的裡邊,裝修和擺設一定在不斷的演繹著現代化的進程。
朋友幫助訂到人民廣場附近的錦江青年會館,一來是方便,二來是空閒的時候可以在這個上海最中心的廣場散散步,原來從來沒有游覽過這個廣場。安頓好後,獨自上了飯店九樓的餐廳,驚奇地發現,飯店的對面,人民廣場南邊,是一大片石庫門,這是上海獨具特色的老式住宅建築,雖然古舊,卻不覺得殘破,雖然密集,卻不感到擁擠,這可能要歸功於整齊的整體布局和錯落的細部結構。從我這個高度看,石庫門的區域在空間上成為廣場的延伸,一起被四周新崛起的高樓大廈所環抱。紅色磚牆鋪就的色調,沉穩地融合在與周圍簇新建築、綠地、馬路、人群組成的畫面中。
石庫門是上個世紀上海城市民居的典型,在這個城市蓬勃生長的現在,又很容易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所覆蓋,但是現在,上海有意保存了一些成片的這類建築。從城市的美感、空間的舒展、歷史的沉積等多個方面,這都是非常值得的事情,可以說,這相對古老的普通民居,在為大上海增添著歷史的韻味和特色的同時也增添著視覺的豐富和舒朗。
在繁華和奪目與日俱增的大上海,城裡城外,普通民居的陳舊不變反而拴釋著這個城市並沒有失去一些必要的穩重的內在東西。這些東西,在我看來,似乎比那些嶄新豪華的大廈更有新意。
第二天一早,乘火車赴南京。依然是陰郁欲雨的天氣。鐵路兩邊,自然不乏江南水鄉的景致,散淡在薄薄的霧藹之中。我驚奇地注意到,火車開出蘇州、無錫不遠,也就是兩三公裡外的地方,鐵路邊便是典型的蘇南鄉村景色。差不多都是這樣:沉灰的房捨,不規則的綠田,彎曲的小河,片片魚塘,幾許輕葦,蓮葉的風致,更兼有群鴨的喧鬧,燕兒的呢喃,隔著空調車廂的玻璃窗,似乎全都感受到了。
蘇州和無錫,在經濟總量上,都是在全國排名十分靠前的城市,甚至超出了天津、武漢等工業大城市。它們的市區也有些摩天大樓,但遠不象上海那麼宏大。市區的園林,相信依然是玲珑剔透、婉約鐘秀,但我想,最值得這兩個城市驕傲的,完全可以是這城市邊上依然純粹的田園風光。
等到了南京,工作中的朋友推薦我住在玄武湖東岸的南林賓館。晚上沒事,就愛眺望夜幕下的湖面以及湖面上的城市。玄武湖遠沒有杭州西湖的名氣,卻和紫金山麓的綠林,一起包容著這個華東第二大城市的成長。仿佛一組博大的根系,讓人覺得,這個城市再怎麼生長也會保持一種穩定的形態。
一個人躺在賓館的床上,便回想著自己生活的珠江三角洲。同為中國兩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但和華東地區相比我對珠三角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自然也傾向於把珠三角的成就看得更重一些。但是,我不得不承認,華東地區的發展中,城市和鄉村的變化脈絡,包括其中本應不變的東西,實在是比廣東優秀得多。開車走廣深高速,居然很難再看到農田,更不要說鄉村風景了。看到的總是亂糟糟的廠房、廣告牌,以及雖是農村鄉鎮卻擁擠不堪、雖是新的建築卻平庸無奇甚至丑陋的廣東農民的居屋。生活在沒有鄉村的城市,沒有悠閒恬靜生活畫面的對比,那城市的喧鬧豪華,意義不是被打了折扣?
到了深圳市區就更氣人了。整個城市,幾乎全是這兩20年新建的。東門原來有些嶺南特色的商業街道,已經被擠在一起的大商廈所代替。市區裡邊,本來有許多的村莊,深圳的原居民們,按其在深圳的發展中得到的利益,完全可以把他們的居屋,建成豪華漂亮的別墅,但這些貪得無厭的農民,居然為了出租房屋面積更大些,把百十平方的地皮上的建築,蓋到五六曾甚至七八層高,在不管自家房間的采光通風的同時,也全然不顧污染了整個城市的視覺空間。建築風格還能指望優美和個性嗎?更不可理解的是深圳的城建管理也居然默許了,結果,深圳這個城市中的處處農民私房,就像一個美麗少女的臉上的處處痘疤,而且幾乎是永久的遺憾……
真希望廣東特別是深圳的農民們,當帶著其豐厚的房租收入在華東旅游時,能注意些什麼,能感到些羞愧。
2002年8月,寫於深圳
直到飛機即將在埔東機場降落,我才發現上海地區是濃濃的陰天。非常接近機場接近地面的時候,才看清地面上的景物。東海之濱的浦東郊區,仍是一塊塊的綠色田野,劃出縱橫線條的,是一道道小路或者小河。沿著小路和小河,是一幢幢上海農民的居屋,大部分是灰色調的二層小樓,散落著,卻在格局上和色彩上諧調著。即使間或有些淺色的新建築,仍在規模上、式樣上保持著傳統,並不顯得顯赫和張揚。在這個中國最大都市幾十裡外的鄉間,依然是一派古老的田園風光。
連接機場和市區的迎賓大道,以及接下去的外環線,自然是充滿了現代化的氣息。浦東的高樓,在路的前方隱約浮現。然而,更吸引我目光的還是路邊的田野和村捨。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大概也有十多次到訪上海,除了劃為新開發城區的情況,上海的郊區總是一幅舊舊的風貌。一棟棟農民的房子,總是深灰的瓦頂,淺灰的牆壁,微翹的屋檐,方正的外形。可能是因為房子總是兩層高度的緣故,即使聚成村落,也不顯擁擠,疏密有致,更兼有綠樹掩映,小河纏繞,典型的一成不變的江南田園風光,與市區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形成對比。反復看到這缺乏變化的景象,一點沒有落後破舊單調之類的感覺,反而覺得是一種自在、從容和大氣。我相信,那些居屋的主人們,肯定是隨著上海的飛快發展而大幅提升著他們的生活素質,舊式小樓的裡邊,裝修和擺設一定在不斷的演繹著現代化的進程。
朋友幫助訂到人民廣場附近的錦江青年會館,一來是方便,二來是空閒的時候可以在這個上海最中心的廣場散散步,原來從來沒有游覽過這個廣場。安頓好後,獨自上了飯店九樓的餐廳,驚奇地發現,飯店的對面,人民廣場南邊,是一大片石庫門,這是上海獨具特色的老式住宅建築,雖然古舊,卻不覺得殘破,雖然密集,卻不感到擁擠,這可能要歸功於整齊的整體布局和錯落的細部結構。從我這個高度看,石庫門的區域在空間上成為廣場的延伸,一起被四周新崛起的高樓大廈所環抱。紅色磚牆鋪就的色調,沉穩地融合在與周圍簇新建築、綠地、馬路、人群組成的畫面中。
石庫門是上個世紀上海城市民居的典型,在這個城市蓬勃生長的現在,又很容易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所覆蓋,但是現在,上海有意保存了一些成片的這類建築。從城市的美感、空間的舒展、歷史的沉積等多個方面,這都是非常值得的事情,可以說,這相對古老的普通民居,在為大上海增添著歷史的韻味和特色的同時也增添著視覺的豐富和舒朗。
在繁華和奪目與日俱增的大上海,城裡城外,普通民居的陳舊不變反而拴釋著這個城市並沒有失去一些必要的穩重的內在東西。這些東西,在我看來,似乎比那些嶄新豪華的大廈更有新意。
第二天一早,乘火車赴南京。依然是陰郁欲雨的天氣。鐵路兩邊,自然不乏江南水鄉的景致,散淡在薄薄的霧藹之中。我驚奇地注意到,火車開出蘇州、無錫不遠,也就是兩三公裡外的地方,鐵路邊便是典型的蘇南鄉村景色。差不多都是這樣:沉灰的房捨,不規則的綠田,彎曲的小河,片片魚塘,幾許輕葦,蓮葉的風致,更兼有群鴨的喧鬧,燕兒的呢喃,隔著空調車廂的玻璃窗,似乎全都感受到了。
蘇州和無錫,在經濟總量上,都是在全國排名十分靠前的城市,甚至超出了天津、武漢等工業大城市。它們的市區也有些摩天大樓,但遠不象上海那麼宏大。市區的園林,相信依然是玲珑剔透、婉約鐘秀,但我想,最值得這兩個城市驕傲的,完全可以是這城市邊上依然純粹的田園風光。
等到了南京,工作中的朋友推薦我住在玄武湖東岸的南林賓館。晚上沒事,就愛眺望夜幕下的湖面以及湖面上的城市。玄武湖遠沒有杭州西湖的名氣,卻和紫金山麓的綠林,一起包容著這個華東第二大城市的成長。仿佛一組博大的根系,讓人覺得,這個城市再怎麼生長也會保持一種穩定的形態。
一個人躺在賓館的床上,便回想著自己生活的珠江三角洲。同為中國兩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但和華東地區相比我對珠三角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自然也傾向於把珠三角的成就看得更重一些。但是,我不得不承認,華東地區的發展中,城市和鄉村的變化脈絡,包括其中本應不變的東西,實在是比廣東優秀得多。開車走廣深高速,居然很難再看到農田,更不要說鄉村風景了。看到的總是亂糟糟的廠房、廣告牌,以及雖是農村鄉鎮卻擁擠不堪、雖是新的建築卻平庸無奇甚至丑陋的廣東農民的居屋。生活在沒有鄉村的城市,沒有悠閒恬靜生活畫面的對比,那城市的喧鬧豪華,意義不是被打了折扣?
到了深圳市區就更氣人了。整個城市,幾乎全是這兩20年新建的。東門原來有些嶺南特色的商業街道,已經被擠在一起的大商廈所代替。市區裡邊,本來有許多的村莊,深圳的原居民們,按其在深圳的發展中得到的利益,完全可以把他們的居屋,建成豪華漂亮的別墅,但這些貪得無厭的農民,居然為了出租房屋面積更大些,把百十平方的地皮上的建築,蓋到五六曾甚至七八層高,在不管自家房間的采光通風的同時,也全然不顧污染了整個城市的視覺空間。建築風格還能指望優美和個性嗎?更不可理解的是深圳的城建管理也居然默許了,結果,深圳這個城市中的處處農民私房,就像一個美麗少女的臉上的處處痘疤,而且幾乎是永久的遺憾……
真希望廣東特別是深圳的農民們,當帶著其豐厚的房租收入在華東旅游時,能注意些什麼,能感到些羞愧。
2002年8月,寫於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