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烏鎮是在一個月前,其實這樣的冬日只適合躲在家中享受空調與熱茶的,尤其當我的雙腳在車中幾乎被凍麻的時候,這種感覺越發的強烈起來。好在牙齒開始打顫前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江南水鄉六大古鎮之一的“烏鎮”。
走過鎮前廣場中央的一組人物銅像,穿過和鎮名及為相符的黛色門樓,我們得以進入這片被刻意圈起的古老水鄉。
無論是窄窄長街的兩邊,還是沿河長廊的一側,開著門的多是些手工作坊,做著各種布藝、剪紙、木器、竹編和小吃,精致得令人產生強烈的購買欲,只想將它們全都攏入懷中。
古老的建築毫不吝惜的充當著現在的民居,木門土牆、雕梁畫棟無不凝聚著歲月的滄桑,令人恍若隔世地穿越著明、清。
江南水鄉素來少不了河道、廊橋,只是此刻河面雖然平靜,但在這冬季陰霾的天空下,總讓人想起那是因為結了冰的原故。即使如此,沿河的茶館酒肆依然敞著門,方才是上午時分,裡面已有不少上了年紀的當地人,想來這茶樓之於他們就象紅茶坊之於我們一樣。
烏鎮因古風猶存而出名,因茅盾而更出名。是什麼樣的建築中走出了這樣一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匠呢?那是一座當地常見的傳統木構架民居建築,可能因為天氣原因,屋內顯得異常幽暗,令人幾乎有一種局促的感覺。幸好屋外有個狹小的庭園,內有茅盾當年親手栽種的棕榈、天竺、冬青、扁柏、果籐等植物,陰冷下的綠色讓老屋也不覺變得生動起來了。茅盾的書房並不象通常那樣選在僻靜所在,而是放在了沿街的那一間,也許經過了當年人行車走的嘈雜才練就了這位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家的堅忍毅力吧。
鎮中心廣場的古戲台上正在唱著戲,初聽是越劇,只一出神間再聽,原本打鑼的和唱戲的換了位置,而唱腔居然也變成了錫劇。不過要想聚精會神聽的話也是極不容易的,這台也忒高,建在了兩層樓的高處,想來當年的鄉戲一定風光無限,觀者無數,才建了如此高的一個戲台吧。只苦了前面的人,雖高仰著脖子,怕也只能看到演員的下巴吧。而如今聽者了了,唯一坐下聽的,也是那些眼花耳背的老人家。不過這些已經不再重要,對於這些生活的車輪正在以何種新鮮的方式前進已全無所謂的老人們來說,這個戲台就是他們的回憶,就是他們的青春,就是他們的人生車輪所輾過的印跡。
要離開了,回首再望一眼,這多陰雨的江南,這沒有了紅燈籠的小鎮,歷史眷顧著它,久久不忍離去;我亦眷戀著它,一任它沉入我的眼底、我的心裡。
走過鎮前廣場中央的一組人物銅像,穿過和鎮名及為相符的黛色門樓,我們得以進入這片被刻意圈起的古老水鄉。
無論是窄窄長街的兩邊,還是沿河長廊的一側,開著門的多是些手工作坊,做著各種布藝、剪紙、木器、竹編和小吃,精致得令人產生強烈的購買欲,只想將它們全都攏入懷中。
古老的建築毫不吝惜的充當著現在的民居,木門土牆、雕梁畫棟無不凝聚著歲月的滄桑,令人恍若隔世地穿越著明、清。
江南水鄉素來少不了河道、廊橋,只是此刻河面雖然平靜,但在這冬季陰霾的天空下,總讓人想起那是因為結了冰的原故。即使如此,沿河的茶館酒肆依然敞著門,方才是上午時分,裡面已有不少上了年紀的當地人,想來這茶樓之於他們就象紅茶坊之於我們一樣。
烏鎮因古風猶存而出名,因茅盾而更出名。是什麼樣的建築中走出了這樣一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匠呢?那是一座當地常見的傳統木構架民居建築,可能因為天氣原因,屋內顯得異常幽暗,令人幾乎有一種局促的感覺。幸好屋外有個狹小的庭園,內有茅盾當年親手栽種的棕榈、天竺、冬青、扁柏、果籐等植物,陰冷下的綠色讓老屋也不覺變得生動起來了。茅盾的書房並不象通常那樣選在僻靜所在,而是放在了沿街的那一間,也許經過了當年人行車走的嘈雜才練就了這位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家的堅忍毅力吧。
鎮中心廣場的古戲台上正在唱著戲,初聽是越劇,只一出神間再聽,原本打鑼的和唱戲的換了位置,而唱腔居然也變成了錫劇。不過要想聚精會神聽的話也是極不容易的,這台也忒高,建在了兩層樓的高處,想來當年的鄉戲一定風光無限,觀者無數,才建了如此高的一個戲台吧。只苦了前面的人,雖高仰著脖子,怕也只能看到演員的下巴吧。而如今聽者了了,唯一坐下聽的,也是那些眼花耳背的老人家。不過這些已經不再重要,對於這些生活的車輪正在以何種新鮮的方式前進已全無所謂的老人們來說,這個戲台就是他們的回憶,就是他們的青春,就是他們的人生車輪所輾過的印跡。
要離開了,回首再望一眼,這多陰雨的江南,這沒有了紅燈籠的小鎮,歷史眷顧著它,久久不忍離去;我亦眷戀著它,一任它沉入我的眼底、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