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也是這樣的場景,一個圓圓鼓鼓長長的鐵筒加個象儀表盤模樣的東東,就成了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卻實用無比的儀器。擱一個剛剛合適的小爐子上,燒的好象是煤渣,火小還要再加點劈材,燒火的照例從煤堆裡鑽出來似的黑的辨不出鼻子眼,把包谷或大米什麼的倒進去,加點糖精,就可勁兒燒,一手拉風箱,一手不緊不慢的轉那鐵筒子,還要招呼一幫擠擠攘攘的娃兒把茶缸口袋什麼的排好隊,著實忙的不輕。差不多的時候喊一聲離遠點,把那黑筒子靠近一個看不出原色的編織袋,砰的一正巨響,膽小的孩子剛捂了耳朵,一股甜甜香香熱熱的氣息就撲來了。
幼時可吃的零食少,夏秋還有點青瓜梨棗什麼的,冬季就啥都沒了。因此爆米花的一來就興奮的過年似的,再加上農村多的就是糧食,父母也不大心疼,一求即允的。平日再滑頭的孩子這會也願意滿街拎著袋子根據響聲或香味的來向判斷位置。自家的東西放進去就急急的盼那一聲響,看著從黑呼呼的袋子裡倒出白花花的米花,一把抓了就吃,不衛生?好象沒人考慮過。此後好多天,抓一把出來就一口的甜香,等沒了就盼著下一次了。
後來到縣城讀書,發現街上又有人用一個小鋼筋鍋,上面加了封頂的鐵皮和一根彎彎的細鐵絲,加點膨化劑然後不停的攪,片刻工夫出來也是熱熱的甜香,可缺了那砰的一聲響,就覺得少了好多,讀書累了,也時常和同學一起帶點回去。
再後來,就是超市裡包的齊齊整整已爆好的,看起清爽,吃起甜脆,可始終沒了感覺,也有紙袋裝好的,放微波爐裡轉轉,一會就好,扯開袋子,那熟悉的氣息就又來了,可音響效果是無從再配了。只不曾想,在上海還能再見到。只是老伯恹恹的,渾不是幼時見到的很神氣的那種,等熟了放出來也是悶響,不再脆脆的,機械的裝袋,瞧見我看,姑娘要嗎?要的,你在爆袋好嗎?蹲下來細細的看,老人看我注意竟有些緊張了,好久沒被人關注了吧還是。於是又聽到了那砰的一聲響,只是很多東西,就算找的到,也都回不去了。該消失的也遲早會不見的,或許哪天再見就是看古董的時候了吧。不知道還會不會喚醒些許回憶。